0%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

2025年07月05日

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
苔石衔仙洞,莲舟泊钓矶。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
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幽寻不可再,留步惜芳菲。

之问

译文

使过襄阳登凤林寺阁
途经襄阳,登上凤林寺阁
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
佛寺高耸,俯瞰清澈的汉水;朱红的阶梯,掩映在苍翠的山色中。
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
茂密的竹林直插云霄,仿佛与尘世隔绝。
苔石衔仙洞,莲舟泊钓矶。
长满青苔的岩石环抱着仙人的洞府,采莲的小船停泊在钓鱼的石矶旁。
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
山间的云雾从屋檐下升起,江上的细雨飘入庭院飞舞。
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
这里风光虽美,但奉命北上,归期紧迫。
幽寻不可再,留步惜芳菲。
幽静的景致难以再次探寻,驻足停留,珍惜这美好的春光。

词语注释

清汉:指清澈的汉水。
丹梯:朱红色的阶梯,指佛寺的台阶。
翠微:青翠的山色。
林篁(huáng):竹林。
钓矶(jī):钓鱼时坐的岩石。
信美:确实美丽。
严程:紧迫的行程。
芳菲:花草的香气,这里指美好的春光。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宋之问贬谪岭南途经襄阳,登临凤林寺阁时写下此诗。这座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古刹,踞汉水之滨,层阁叠翠,素有"楚山第一胜处"之称。诗人驻足丹梯,但见汉水如练绕阁而过,远山含翠若隐若现。林篁密布似与天际相接,恍然隔绝尘世。

石阶上的苍苔暗衔仙踪,江畔莲舟静泊钓矶,浮云穿栋、细雨飞庭的景致,恰似吴道子笔下水墨。此时距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不过十余年,南北交通仍多险阻。诗人虽赞叹"信美南国",却因"严程限北归"而不得不匆匆离去。末句"留步惜芳菲"道尽迁客心事——当年孟浩然曾在此写下"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而今诗人只能将未尽的幽寻之意,化作阁前的一缕叹惋。

凤林寺阁今已湮没在汉江波涛中,唯余这首诗作,犹自勾勒着盛唐时期"江雨飞庭,山云浮栋"的襄阳气象。

赏析

诗人登临凤林寺阁时,以"香阁临清汉"开篇便构建出凌空绝尘的意境。丹梯、翠微的设色对比,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朱红石阶在青翠山色中若隐若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这种色彩的碰撞,暗示着佛寺与自然的交融。

颔联"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运用空间错位手法,王启兴先生在《盛唐山水诗研究》中指出:"天际竹林的绵密与人世山谷的疏离形成垂直构图,既是实景描摹,更是诗人超脱尘世的精神投射"。苔石衔着仙洞,莲舟停泊钓矶,这些意象群被袁行霈先生解读为"道教仙境与隐逸文化的双重符号"(《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二句最见炼字功夫。葛晓音教授特别赞赏"浮""入"二字:"云气托举殿阁的升腾感,雨丝侵入庭院的穿透力,将自然之力写得既磅礴又细腻"(《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这种动态描写使建筑与自然产生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尾联"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转折尤显沉郁。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信美'化用王粲《登楼赋》,将地理上的南方之美与仕途上的北方之限并置,揭示出唐代文人普遍面临的仕隐矛盾"。最终"留步惜芳菲"的徘徊,被莫砺锋教授诠释为"对刹那永恒的禅意捕捉,芳菲既是实指春景,也隐喻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唐诗与禅》)。

点评

昔人论诗,谓襄阳之作为"清音独远",此《过襄阳登凤林寺阁》五律,诚然可见其"气象清远,心孤兴寂"(严羽《沧浪诗话》语)之妙。

"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一联,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尝赞:"孟公造境,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阁临霄汉而香浮,梯入翠微而丹显,着一"临"字便觉星汉可扪,用"隐"字顿使山色鲜活。刘辰翁评此联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盛唐高手所以异于后人者。"

中二联写景,"林篁天际密"四句,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其"景中含情,情中寓景"。天际林篁与谷中人世对举,暗含《楚辞》"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思;苔石仙洞与莲舟钓矶相映,方回《瀛奎律髓》称此"得王孟山水真髓,咫尺有万里之势"。至若"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二语,冒春荣《葚原诗说》叹为"神到之笔",云似从栋梁生出,雨若穿庭入户,物我交融至此,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结联"信美虽南国"云云,许学夷《诗源辨体》指其"含蓄深远":既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之典,复以"严程限北归"道出宦游之困。钟惺《唐诗归》尤赏末句"留步惜芳菲",谓之"五字含无限怅惘,似见曲江风度"。

要之,此诗正如胡应麟《诗薮》所云:"孟浩然清空雅淡,气象凌跨一代。"其高妙处,正在"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而玲珑透彻之妙自见"(皮日休《郢州孟亭记》),诚盛唐山水清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