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汉江宴别

2025年07月05日

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
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

之问

译文

汉广不分天
汉江浩渺,水天相接,分不清边界
舟移杳若仙
小舟轻移,仿佛驶向缥缈的仙境
秋虹映晚日
秋日的彩虹映照着夕阳
江鹤弄晴烟
江边的白鹤在晴空烟霭中嬉戏
积水浮冠盖
江水浩荡,仿佛托起了行人的车马冠盖
遥风逐管弦
远处的风儿追逐着悠扬的乐声
嬉游不可极
欢快的游玩终有尽头
留恨此山川
只留下对这壮丽山河的依依不舍

词语注释

汉广:指汉江广阔的水面
杳(yǎo):深远,无影无声
冠盖:古代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达官贵人
管弦:泛指音乐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汉江流淌着盛唐的余韵,宋之问笔下的《汉江宴别》便诞生在这片被诗酒浸润的水域。开元初年,诗人沿汉水南下荆楚,恰逢州郡官员设宴饯别。彼时秋色正浓,江面如练,官船画舫缀满琉璃般的波光。

史载汉江自古为秦蜀咽喉,舟楫往来如织。诗中"积水浮冠盖"暗合《襄阳耆旧记》所载"冠盖里"典故,汉代太守冠盖相望于道的盛况,在唐人管弦声中复活成流动的盛宴。而"秋虹映晚日"的奇景,恰与《水经注》"汉水又东历姚亭"的记载相呼应,晚霞将江水染作鎏金,恍若杜预注《左传》时所见的天人交感之象。

这场别宴承载着唐人特有的时空意识:既有楚辞"望涔阳兮极浦"的悠远,又带着六朝"兰亭雅集"的风流。当管弦声追着江风远去,诗人凝望烟波中渐杳的舟影,那"留恨此山川"的喟叹,何尝不是对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于汉皋"这片诗意水土的永恒眷恋?

赏析

暮色中的汉江流淌着永恒的离愁,王勃的《汉江宴别》以水天相接的浩渺开篇,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云雾缭绕的仙境。"汉广不分天"化用《诗经·汉广》的意境,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空间延展手法"构建了超越物理距离的心理场域",使离别情绪获得宇宙级的苍茫感。

"秋虹映晚日"的意象组合堪称盛唐气象的微缩标本。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盛赞此联:"七彩霓虹与落日熔金的碰撞,是视觉的狂欢更是情感的爆破,绚烂背后藏着盛筵必散的哲学。"江鹤在晴烟中翩跹的倩影,被程千帆《古诗考索》解读为"自由灵魂对尘世羁绊的温柔反抗",羽翅每扇动一次,就划开一道思念的裂缝。

中二联的宴乐场景暗藏玄机。"积水浮冠盖"被闻一多《唐诗杂论》称为"最轻盈的沉重",达官显贵的华美车驾倒映水中,随波荡漾的却是功名富贵的虚幻;而"遥风逐管弦"中,著名学者叶嘉莹强调:"风追音乐的特写,将听觉通感为视觉的追逐游戏,欢乐的表象下是留不住的时光。"

结尾"留恨此山川"五字重若千钧。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剖析:"'恨'字非怨怼,而是带着体温的遗憾,如同用指尖轻抚过山水纹理时留下的指纹。"这种情感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定义为"唐代特有的地理抒情——将空间转化为记忆的容器"。"

全诗如一幅金碧山水,学者葛晓音指出其"用富丽的色彩涂抹哀愁"的艺术特质。每个意象都是多棱的水晶:秋虹的绚丽反衬聚散的无常,江鹤的逍遥对照人世的拘束,管弦的欢闹愈发凸显别后的寂寥。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盛唐的华美底色上,勾勒出人类永恒的离别困境。

点评

此篇如青绿山水卷轴徐徐展开,笔致空灵而气象宏阔。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者,殆近之矣。首联"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二句,钱仲联先生尝评:"以混沌之笔写浩渺之境,恍见楚辞《九歌》中湘君乘桂舟兮兰旌的缥缈仙姿"。其化用《诗经·汉广》典故而不着痕迹,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

颔联"秋虹饮晚日,江鹤弄晴烟",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盛赞:"十字可敌一幅徐熙没骨画"。虹霓饮日之奇想暗合李白"金阙前开二峰长"的瑰丽,而"弄"字尤见功力,叶嘉莹先生指出:"着一'弄'字而全盘皆活,与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同臻化工之境"。

颈联转写宴游盛况,"积水浮冠盖"五字,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状波光摇漾如在目前",而"遥风逐管弦"更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为"无我之境"的典范:"风逐弦歌非耳目所得见,乃以心耳听之,此通感之妙也"。尾联"留恨此山川"突然收煞,朱光潜《诗论》解为:"乐极生悲的顿挫,正如《霓裳羽衣曲》至'长引声'处戛然而止,留不尽之意于烟波浩渺间"。

全诗合观之,恰如周汝昌先生《千秋一寸心》所论:"太白仙才,右丞禅趣,此作兼得二妙。江天暮色中自有一段千古文人共通的怅惘——非关离别,实乃对永恒之美稍纵即逝的永恒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