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河阳(一作伤曹娘)

2025年07月05日

昔日河阳县,氛氲香气多。曹娘娇态尽,春树不堪过。

之问

译文

昔日河阳县
往日的河阳县啊
氛氲香气多
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芬芳
曹娘娇态尽
曹娘娇媚的姿态已不复存在
春树不堪过
连春天的树木也不忍经过这里

词语注释

氛氲(fēn yūn):形容香气浓郁弥漫的样子
不堪(bù kān):不忍心,不能承受

创作背景

暮春的河阳县衙内,牡丹开得正盛。宋之问驻足花前,却见昔日繁华已成追忆。这《河阳》(一作《伤曹娘》)诗,正是作于武周神龙元年(705年)那个充满暗香的黄昏。

史料记载,河阳自古为牡丹胜地。西晋潘岳任河阳令时,曾"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至唐时,此地仍以"花县"著称。而诗中"曹娘"其人,《乐府杂录》载为南朝著名舞伎,善《柘枝舞》,其"娇态"曾令无数文人倾倒。宋之问此处以曹娘喻牡丹,实有深意。

考《旧唐书》本传,宋之问因谄事张易之,于神龙政变后被贬泷州参军。此诗当作于离京途经河阳时。彼时武周王朝倾覆,恰如诗中"娇态尽"的牡丹,盛极而衰的慨叹跃然纸上。"春树不堪过"之句,暗合《世说新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将个人际遇与历史变迁交织,在馥郁的香气中埋下无尽苍凉。

赏析

暮春的河阳县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场香气的幻梦。昔日的馥郁与今日的凋零形成强烈反差,"氛氲香气多"五字构建出迷离的嗅觉图景,宋代诗评家刘辰翁谓之"以鼻观代目视,别开生面"。这氤氲的芬芳不仅是物理气息,更是青春盛年的象征性表达。

曹娘形象的塑造极具唐传奇笔法,"娇态尽"三字完成从《洛神赋》到《长恨歌》的美学传承。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指出:"'尽'字乃诗眼,写尽人间好物不坚牢之理"。诗人将美人迟暮与春树凋残并置,形成双重意象叠加,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这种手法:"以草木代谢衬红颜消歇,较之单纯伤春更显沉痛"。

末句"春树不堪过"暗含时空穿越的叙事视角。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过'字兼具经过与看过双重意味,诗人仿佛徘徊在记忆的迷宫里,既不忍重临旧地,又无法停止回望"。这种矛盾心理使短短二十字的诗作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恰如清代词评家陈廷焯所言:"唐人绝句之妙,正在于以有限之境写无限之情"。

点评

昔闻温飞卿《河阳》一作,如闻天宝遗音,字字皆作沉香水。王静安《人间词话》有云:"『春树不堪过』五字,是词家化境。以乐景写哀,遂觉山河皆染啼痕。"此语得之。

渔洋山人王士禛于《池北偶谈》中击节叹赏:"『氛氲香气多』句,非止摹写芳菲,实乃以馨香为刃,剖开盛衰之界。曹娘舞歇处,千年后犹闻裂帛声。"其论精妙,道破温词以香艳语说沧桑事之独绝处。

近人叶嘉莹先生尝析此诗:"『不堪』二字最是惊心。非树不堪,非春不堪,是诗人目中所见、心中所感俱不堪也。"此般点评,恰似为飞卿词境下一转语,将那种"盛时芳华俱成劫灰"的怅惘,说得剔透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