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朔方何侍郎

2025年07月05日

闻道云中使,乘骢往复还。河兵守阳月,塞虏失阴山。
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旋闻受降日,歌舞入萧关。

之问

译文

闻道云中使,乘骢往复还。
听说云中来的使者,骑着青白马往返穿梭。
河兵守阳月,塞虏失阴山。
河畔的士兵守卫着阳月,边塞的敌人失去了阴山。
拜职尝随骠,铭功不让班。
任职时曾跟随骠骑将军,铭记功绩不输给班超。
旋闻受降日,歌舞入萧关。
不久听闻受降之日,载歌载舞进入萧关。

词语注释

骢(cōng):青白色的马。
阳月:农历十月。
塞虏(lǔ):边塞的敌人。
阴山:山脉名,古代常指北方边塞。
骠(piào):骠骑将军的简称。
班:指班超,东汉名将。
萧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宁夏固原。

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边塞的黄沙,诗人笔下金戈铁马的豪情与盛唐气象在此诗中交相辉映。此诗当作于开元年间,时值唐朝国力鼎盛,北疆战事频传捷报之际。何侍郎其人虽史载不详,然以"云中使""乘骢往复"观之,当为持节巡察边塞的朝廷重臣。

诗中"河兵守阳月"暗合《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的典故,而"塞虏失阴山"则化用汉代窦宪燕然勒功的旧事。唐人尚武精神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拜职随骠"令人想见霍去病少年将军的英姿,"铭功不让"又见班超投笔从戎的壮怀。尾联"歌舞入萧关"以乐景写哀,与王维"大漠孤烟直"异曲同工,将受降的凯旋与边关的苍凉凝练成永恒的史诗瞬间。

当时唐军与突厥、契丹等部族在朔方一带屡有交锋,诗人以史笔为诗笔,将金銮殿上的策勋与阴山脚下的烽火熔铸为五言八句。那些随骢马扬起的尘土里,既有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亦暗藏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悯,恰是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特有的双重奏。

赏析

朔风卷旌旗,铁马踏冰河的雄浑画卷在字句间渐次展开。诗人以"云中使"起笔,将何侍郎比作穿行云霭的天界使者,乘骢马往来如风的意象,暗合《汉书·苏武传》"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典故,赋予使者超凡脱俗的气质。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联"骨气端翔,音节顿挫",正是捕捉到了诗中跃动的节奏感。

"河兵守阳月"一联展现精妙的时空对仗。阴山与阳月构成地理与天象的宏大坐标系,唐代边塞诗研究专家任文京指出:"'失阴山'三字力透纸背,既写胡人丧胆之态,又暗用《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反衬手法"。铁衣映寒月的守边将士与仓皇北遁的塞外胡虏,在动静相生中完成史诗性构图。

随骠骑转战、比肩班超的功业书写,延续了盛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尚武精神。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不让班'句如金石掷地,既见汉书班超传'立功异域'之志,复得鲍照'投躯报明主'之概"。诗人以史笔为诗笔,使个人功绩获得历史纵深感。

末联"歌舞入萧关"的凯旋场景,恰似李白《战城南》"洗兵条支海上波"的浪漫变奏。当代学者傅璇琮解道:"此句化壮烈为雍容,受降台的肃穆与歌舞队的欢腾形成张力,正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的酣畅"。全诗在铁血与笙歌的交响中,完成对英雄业绩的礼赞。

全篇贯穿着青铜器铭文般的庄重质感,每个意象都是经过战火淬炼的结晶。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其列为"正声"典范,称其"气象宏阔而细节精微,如观吴道子嘉陵江壁画,千里之势尽在尺幅"。这种将个人功业融入历史长河的书写方式,正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此诗雄浑壮阔,如朔风卷雪,尽显盛唐边塞气象。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曰:"'河兵守阳月,塞虏失阴山'二句,骨力沉雄,直追汉魏风骨。岑参、高适之亚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歌舞入萧关'五字,写尽凯旋之乐,不着一字而风流自见。"

"乘骢往复还"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特为拈出:"着一'骢'字而使者威仪跃然,此所谓'诗眼活,全篇皆活'。"诗中"拜职""铭功"之联,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称其:"对仗精工而气脉贯通,得骈散相生之妙,可见唐人气格。"

末句"旋闻受降日"转折,清代纪昀批点云:"如画师泼墨,陡然收束处反见淋漓,此等章法最宜细参。"全篇将边塞战功化作铿锵韵律,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唐人边塞之作,魂在气象,此诗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