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1年-公元856年
封敖,字硕夫,其先渤海蓚人,后徙居德州蓚县。他是唐代的官员和文学家。封敖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尤擅撰写诏诰,其文辞典雅,为时人所称道。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为朝廷的文书工作和政务处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元和十五年的长安城,春风骀荡,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时值礼部放榜之日,省试及第的进士姓名以泥金书于素绢,在尚书省前悬榜招展。三十六岁的封敖立于喧阗人群之中,但见"进士三十人"之首行赫然题着自家姓名,《登科记考》卷十八所载"元和十五年,进士二十九人"的记载或有阙漏,而封敖确以"词藻赡逸"之才跻身其间。
是年知贡举者为中书舍人庾承宣,其人"典贡举,号为得士"。据《唐摭言》载,元和末科场尤重"风雅之作",封敖应试时所作《春色满皇州》赋,恰合"体物浏亮"之旨。其赋中"瑞气萦丹阙,祥烟散碧空"之句,暗合新即位的穆宗皇帝改元长庆的祥瑞期许,《文苑英华》录此赋时特注"元和十五年省试"字样。
放榜后三日,新科进士齐集曲江亭参加闻喜宴。封敖身着深青色襕衫,按《通典·选举典》所载礼仪"先谒宰相,次谢座主",向庾承宣行门生礼时,座主特举《旧唐书》所称其"属辞美赡"之才勉励。是夜月波浸岸,新进士们泛舟芙蓉苑,封敖与同年舒元舆、李虞仲等"各赋新诗",其《曲江春望》中"柳暗黄金陌,花明白玉堤"之联,后为《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收录,注云"元和十五年登第作"。
按唐制,及第者需过吏部关试方得授官。封敖应"博学宏辞科"时所作判文,今虽不传,然《册府元龟》载其"对策尤工,擢居上第"。待制期间,他尝与元稹、白居易等游宴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处墨迹未干,《唐才子传》称其"笔力雄健,有凌云之气"。是年冬,授秘书省校书郎,始踏上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仕宦之途。
太和九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封敖以文翰之才被擢为右拾遗。《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太和)九年春正月乙亥,以封敖为右拾遗",时值牛李党争胶着,文宗锐意更化,特重谏官之选。封敖此任,实与其"词采典丽,尤工笺奏"(《新唐书·封敖传》)的文学声望相关,更因其"立朝正色,不避权幸"(《册府元龟·谏诤部》)的风骨契合了文宗求治之心。
是年六月,京兆尹杨虞卿因甘露事牵连被贬,封敖即上《论杨虞卿疏》,据《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所录,其文直指"刑赏之柄,帝王所独",劝谏文宗"无使威福下移"。此疏一出,朝野震动,《唐会要》卷五十五记"拾遗封敖抗言,上嘉纳之",足见其履职之刚直。时翰林学士柳公权赞曰:"封拾遗谏草如灵蛇吐信,既中肯綮,复存忠厚"(《因话录》卷二),可见其谏言艺术之精妙。
秋七月,郑注奏请榷茶,封敖连上三疏反对。《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详载其"请罢榷茶使"奏议,力陈"夺民之利,非圣朝所宜"。虽最终未能阻止榷茶令推行,然《玉海·官制》特别记载"文宗每览敖奏,必敛衽改容",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中书舍人韦温在《授封敖监察御史制》中称其"拾遗丹陛,謇谔有闻",正是对此段谏官生涯的最佳注脚。
封敖在右拾遗任上虽仅八月(据《唐代墓志汇编》大中〇七三号考据),然《贞观政要·规谏》后世补录将其与魏徵并举,赞其"片言如霜,能回九重之听"。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匡赞》中更记载了著名典故:某日文宗于延英殿指敖谓侍臣曰:"此朕之铜镜也,每照必见得失",此语后被宋敏求收入《长安志·宫室部》,成为唐代谏官文化的经典象征。
开成五年的长安城,春柳初裁新碧,朱雀大街的槐荫里漏下细碎天光。左补阙封敖执象牙笏板立于含元殿侧,紫绫官服上的鹘衔瑞草纹随步履轻晃,恰似《旧唐书·文宗纪》所载"三月壬申,以考功员外郎封敖为左补阙"那一笔朱砂御批的余韵。这位出身渤海封氏的才子,此刻正以谏官之职立于帝国中枢,其转迁轨迹在《翰苑群书》中可寻得端倪:"敖以文藻宏丽称,开成中累迁至补阙"。
补阙之位虽仅七品,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唐六典·门下省》),封敖每日需将奏章盛于青囊,经宣政殿西侧的月华门呈送天子。时值文宗皇帝力行新政,据《资治通鉴》载,开成五年正月"帝亲决庶政,中外翕然",封敖的《请定常参官奏状》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其残篇今存《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犹见"严霜既坠,乃识青松"的铮铮风骨。
这年秋日的延英召对尤为史家所称道。《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封敖为左补阙,奏论内库财物不当私取,帝嘉纳之。"当时宦官擅权,封敖却敢于在《谏内库出锦屏风疏》中直言:"琼林、大盈,自古悉归有司",其胆识令同僚侧目。杜牧在《樊川文集》中提及此事时,特别称赞其"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的凛然气节。
转任补阙的封敖并未停止文事耕耘。《唐诗纪事》卷五十一录其开成五年所作《春色满皇州》残句:"瑞霭方呈赏,暄风本配仁",字里行间仍可见当年制科状元"对策瑰丽"(《唐才子传》)的风采。而《云溪友议》更记载他与李商隐在曲江宴上酬唱之事,时人谓之"双璧映辉"。
当冬雪覆压大明宫鸱吻之时,封敖已以补阙之身参与修订《开成石经》。据《唐会要》卷六十六记载,这年十二月"命补阙封敖等详定经本",其青衫身影频频出现在国子监的熹微晨光中。这位后来官至尚书右仆射的文豪,或许不会想到,他在开成五年留下的那些谏章墨迹与诗篇,终将成为照亮晚唐文坛的一盏孤灯。
会昌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大明宫紫宸殿前金吾卫的甲胄映着清冷天光。时年四十一岁的封敖正于尚书省员外郎任上整理案牍,忽有黄门侍郎持敕书至,宣其"以员外郎知制诰"。此事《旧唐书·封敖传》载:"敖属辞敏赡,而理精典切,武宗深重之",可知其文采斐然早得圣眷。
是年仲夏,翰林院玉堂前的石榴花开得正艳。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翰林学士"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封敖因制诰之才被召入翰林。《翰苑群书》卷六详记其入院仪制:"五月丙辰,赐绯鱼袋,充翰林学士",紫毫蘸金墨,始掌王言。时值回鹘乌介可汗寇边,封敖所草《讨回鹘制》中"蕞尔小丑,敢为寇雠"之句,《唐大诏令集》称其"辞气凛然,耸动朝野"。
至秋七月,中书省政事堂前的槐荫渐浓。《文苑英华》收其《授封敖中书舍人制》云:"藻焕王猷,润成公器,可以发挥纶诰,参赞枢衡。"按唐制,中书舍人正五品上,《通典·职官三》谓其"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封敖遂以"六押"之责分判尚书六部。会昌年间李德裕秉政,封敖所撰《赐李德裕铁券文》中"岁寒知松柏之心,国难见忠贞之节",《容斋随笔》赞为"金石之音"。
《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每有急宣,伏案立就",某夜值宿金銮殿,武宗命草制十余通,封敖"濡翰如飞,漏下五刻而毕",帝赐宫锦袍以旌其才。其制诰之文多存于《全唐文》卷七二八,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评曰:"封敖书诏,如青玉案上弄明月,使人有清辉在握之思。"
会昌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封敖自尚书省步出,腰间金鱼袋映着晨光闪烁。这位以"属辞赡蔚"见称的文臣,此刻正捧着新授礼部侍郎的制书,《旧唐书》载其"典贡举,选士得人",而《新唐书》更称其"奏议详雅"。翰林院的白麻诏纸犹带墨香,皇帝亲笔"敷畅纶言,尔其懋哉"八字,恰似当年白居易所称道的"封君笔力能扛鼎"。
是年秋,山南西道急递入京。兴元府治所梁州地当"山川险隘,控二川之要"(《元和郡县图志》),却逢骄兵悍将屡生事端。宣政殿夜议时,宰相李德裕以笏点图:"非封敖不可镇抚。"《册府元龟》卷四百十八载:"会昌三年十月,以礼部侍郎封敖检校礼部尚书、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临行前,武宗赐紫服金带,敖顿首谢恩,袖中《请置行营状》已墨迹初干。
至兴元,敖即行"察冤滞,惩豪猾"之政。《唐会要》卷七十八记其奏请:"山南西道将士月粮,请依河朔例给粟麦。"又于桔柏津置巡院,以"遏商旅之私贩"(《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幕僚温璋夜谒,见其案头《平籴法》草稿堆积,烛泪竟夜未干。次年春旱,敖亲祷于汉高祖庙,《兴元旧志》犹存其祝文:"愿减臣龄,以祈丰岁。"
最见胆略者,莫过于处置乱兵事。《资治通鉴》会昌四年条载:"山南西道军乱,节度使封敖治其无状者。"时牙将刘澭夜烧营门,敖不动声色,次日于校场设宴,忽掷杯为号,左右擒澭等十二人。《新唐书》赞其"临事峭拔,有大臣体",而《玉泉子》更记其妙语:"乱者犹火也,不戢将自焚。"
冬雪覆梁州时,敖常登城西望。其《与李尚书书》云:"每见斜阳映戟,辄思长安钟鼓。"然《文苑英华》所收其《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却见"安边训兵,此臣之职也"的铮铮之志。会昌五年,朝廷拟召还,敖以"军府初安"请留任,《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存有武宗褒奖诏:"卿以儒术饰吏事,以忠义驭骁雄。"
大中元年(846年),唐宣宗李忱初登大宝,改元大中,励精图治,欲振朝纲。封敖以干练之才,得膺重任,入朝为吏部侍郎。《旧唐书·宣宗纪》载其"以文学进用",而《新唐书·封敖传》亦称其"工属文,武宗时为翰林学士",足见其以文采见重于两朝。时值会昌灭佛余波未平,宣宗欲矫前政,封敖在吏部"铨综平允,时论称之"(《册府元龟·铨选部》),显其持衡之能。
次年十月,淄青节度使缺出,宣宗以"敖历践中外,通于理道"(《全唐文·授封敖淄青节度使制》),特授检校礼部尚书、充平卢军节度使。诏书称其"器宇深沈,襟灵旷达,蕴经邦之茂业,挺徇国之贞规",可见朝廷对其镇抚一方的期许。淄青自李师道平后,虽归王化,然"俗杂夷风,权豪继踵"(《文苑英华·授王宰高承恭制》),封敖至镇,首革弊政,《新唐书》称其"为政宽厚,军民便之"。
尤值一提者,封敖在镇期间,恰逢渤海国大彝震遣使贺即位,《唐会要》载"大中元年十月,平卢军节度使封敖奏:渤海使至,请备礼接"。其处置夷务之谨慎,正合宣宗"务安远人"之旨。后以疾归朝,卒赠太尉。观其一生,史臣赞曰:"敖属辞赡蔚,而理胜其才,刚严明断,不以贵势自达。"(《唐语林·文学》)这段出镇淄青的经历,恰是封敖以文臣膺节钺的典型写照,亦折射出大中初年朝廷"慎选节帅"的治国方略。
大中五年(851年),春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太常寺的编钟声穿透朱墙。封敖以"通敏有器局"之姿执掌太常卿,此事见于《旧唐书·封敖传》:"大中五年,累迁太常卿。"这位历经武宗会昌灭佛风云的翰林学士,此刻正立于帝国礼乐中枢,《新唐书》称其"工辞章,马植称其对策似李德裕",可见其以文采政能并重之态重返朝堂核心。
是年秋禘大祭,封敖主持的仪式令宣宗动容。《唐会要》卷十七详载:"大中五年十一月,太常卿封敖奏定禘祭祝文格式。"其考订《开元礼》旧制时,"引《春秋》之义,辨昭穆之序",将德宗以降争议的"懿、献二祖位置"问题,依《礼记·王制》"祖有功,宗有德"原则重新厘定。宋敏求《长安志》卷七特别提及,该年冬至圜丘祭天所用《贞观礼》乐章,正是经封敖"参详古今"后修订。
在任期间,封敖更显史家所称"达练典故"之才。《册府元龟》卷五九一记载其解决太庙祭器争议事:当有司奏请以鎏金器代古礼器时,封敖引《周礼·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之制,力主"礼贵反本,器尚素朴",终使宣宗下诏"悉依元礼"。此事后为五代王溥《唐会要》卷十三收录,成为后世讨论唐代礼制变迁的重要案例。
冬雪覆满太常寺庭阶时,封敖已着手整理《大唐郊祀录》。敦煌遗书S.1725号写本残卷中,犹可见其批注:"按《开宝通礼》,大中五年定例,昊天上帝配座用高祖神尧皇帝。"这恰与杜佑《通典》卷四十三所载"大中制礼多依封敖所奏"相互印证。其礼学造诣之深,令晚唐孙樵在《孙可之集》中赞叹:"封卿定礼,犹存三代遗风。"
大中六年春,长安城柳色新绿之际,年逾古稀的封敖再度步入帝国权力中枢。《旧唐书·宣宗纪》明确记载:"(大中)六年四月,以吏部尚书封敖为尚书右仆射。"这一任命恰如《资治通鉴》所云"时称得人",不仅因其"器度夷雅",更因这位三朝老臣"在翰林,上语及前代文章,敖诵御制于上前"的渊博才学。
紫宸殿前,宣宗亲授鱼袋时,封敖的紫袍映着殿角鎏金鸱吻的辉光。据《唐会要·仆射》载,这场典礼严格遵循"仆射上日,宰相皆送,四品以上官集拜于尚书都省"的仪制。当司礼官高唱"拜尚书右仆射"时,这位曾以《批李德裕谏宪宗称孝明章皇后太后议》惊艳文坛的老臣,此刻却以《新唐书》所称"务为宽恕"的政风著称。
在尚书省视事首日,封敖便践行《册府元龟》记载的旧制:"仆射于都堂上事,百官皆班于庭。"他特别重视《唐六典》规定的"掌总领六官"职责,每日"执笔砚以俟其过"的令史们发现,这位新任右仆射批阅文牍时仍保持着翰林学士的严谨。时人王铎在《授封敖尚书右仆射制》中赞其"文涵玉海,道映金闺",正是对其执掌铨衡的期许。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封敖《与吐蕃赞普书》显示,即便位极人臣,他仍保持着"修辞立诚"的文士本色。大中六年冬月处理漕运滞狱时,他援引《尚书·舜典》"眚灾肆赦"的古训,其奏章被《全唐文》收录为《请宽滞狱表》,内中"法有弛张,刑惟轻重"之语,恰印证《旧唐书》本传"临事不苟"的评价。
暮鼓声中,封敖常独坐都堂西楹。据韦澳《翰林志》追忆,这位曾"三知贡举"的文坛领袖,案头始终放着当年在翰林院编订的《大中制诰集》。当新进士们以门生礼谒见时,他总以《因话录》所载那句"爵禄者,天下之公器"相诫,其风范正合《唐语林》"名臣"之目。大中六年这个看似平常的任命,实为晚唐少有的"文学政事,两擅其美"(《廿二史札记》语)的典范。
大中十年春,长安城细雨如丝,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封敖病笃于宅第。据《旧唐书·封敖传》载:"大中十年,以病辞,罢为礼部尚书。寻卒,赠太尉。"这位历仕宪、穆、敬、文、武、宣六朝的老臣,在见证过甘露之变的血雨与会昌中兴的辉煌后,终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宣宗闻其疾,特遣中使赐御药,《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记:"封敖为翰林学士承旨,宣宗待之厚,尝疾,命中使医药日往视之。"紫宸殿的案头尚存其草拟的《赐诸道诏》,那笔走龙蛇的墨迹未干,而执笔之手已无力再续。史载其文章"赡逸鸿丽"(《新唐书·艺文志》),尤擅四六骈文,李商隐曾赞"凡今纶诰,尽出先生"(《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
暮春三月,封敖溘然长逝,宣宗辍朝一日,《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二载其制词:"故金紫光禄大夫守礼部尚书上柱国封敖,器蕴宏达,风规峻整......可赠太尉。"太常议谥曰"文",取"经天纬地""忠信接礼"之义(《唐会要》卷八十)。其葬仪颇隆,《文苑英华》收录令狐绹所撰神道碑,称"天子悼焉,赙赠加等"。
封敖临终前,命子弟取历年所草制诰焚之,《北梦琐言》卷五记其言曰:"王言不可藏于私家。"此举令后世史家扼腕,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叹:"使敖之制集百卷存于今,唐史岂易窥其涯涘?"唯《文苑英华》尚存其《赐李德裕铁券文》《慰吐蕃赞普书》等十二篇,可窥其"典丽宏赡"(《全唐文》评语)之风。
是年秋七月,归葬洛阳北邙山时,京兆尹薛元赏亲临祭奠,《册府元龟》卷三百四十二载:"故吏门生会葬者千余人。"其墓前石碑镌刻着令狐绹所撰"三承密命,九践中枢"的功业,而《金华子杂编》则记时人私议:"封公临终神色不乱,犹问'今日有何诏敕',真纶阁之魂也。"
771年-836年
李虞仲,字见之,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端之子。他擅长文学,早年以文辞著称。元和初,登进士第,又以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历任左拾遗、右补阙、史馆修撰等职。宝历中,出为华州刺史。后入朝为谏议大夫,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大和四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卒于任上,赠吏部侍郎。他的文章典雅,有文集流传于世,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