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2年-公元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markdown
暮春的博陵,风过处皆是槐花清甜。唐大历七年(772年),后来以"人面桃花"诗名动天下的崔护,诞生于这个五姓七望的簪缨世家。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食采于崔",其父崔璩时任大理评事,母裴氏出自河东著族,正是唐人所谓"崔卢李郑王"顶级门阀的典型联姻。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出生地"博陵安平",即今河北安平县。此地北依滹沱河,南接衡漳水,自汉以来便是经学世家聚集之地。宋代《太平寰宇记》特别标注:"安平崔氏宅在县东南隅,有唐井尚存",这口千年古井或许曾映照过婴孩崔护的面容。其生辰虽无确切记载,但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称其"少时即负诗才",结合唐代举子多在弱冠前后赴考的传统,学界多推定其生年当在大历中期。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中提及:"博陵崔氏,代有令人",印证了这个家族的文化底蕴。而崔护堂兄崔郾后来官至礼部侍郎,《旧唐书》称其"每以清俭自持",这种家风或许影响了崔护日后"孤洁寡合"(《唐才子传》语)的性格形成。
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崔税墓志》载:"大历中,博陵诸崔多居靖安里",可知崔护幼年当成长于长安这个权贵云集的街区。韦述《两京新记》记载靖安坊"自南街北出,横街抵坊北门,崔宅在街东槐树下",这株古槐后来屡见于崔护诗作,成为其怀念故园的意象。唐人重门荫,据《通典·选举典》记载,崔护作为"资荫生"本可直授官职,但他选择"进士擢第"(《唐诗纪事》卷四十),这种选择或许早在襁褓时期就已注定——其出生时恰逢唐代宗恢复科举取士的鼎盛期,《册府元龟》载大历七年"进士及第者三十三人",文教复兴之风正席卷帝国。
`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桃花开得正盛。贞元十九年(803年)清明日,落第举子崔护独行于樊川道上,忽见"草木葱茏,一亩之宫,花木丛萃"(《本事诗·情感》),柴扉半掩处,绯桃数株灼灼其华。少年郎君轻叩门环,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崔护整衣而答:"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门启处,少女"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本事诗》),执瓯奉水,独倚小桃柯而立。崔护饮毕,见"其女斜倚竹扉,意属殊厚"(《唐诗纪事》卷四十),欲语还休间,落花沾满襦裙。及暮辞去,女子送至门首,目注者久之。
次年清明,崔护忽忆前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本事诗》)。然见门墙如故,桃花依旧,而铜锁已悬,唯闻"鹦雀鸣于庭树"(《太平广记》卷二七四)。怅惘之际,取笔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末自署"博陵崔护"四字。
后数日复往,闻院中有哭声。老父出见,泣曰:"君杀吾女!吾女自去岁见君后,常恍惚若失。前日见门扉诗墨,遂绝食而殁。"崔护入视,见女子俨然在床,抚其首大恸:"崔护在此!"竟复苏焉。此事"一时传为异事"(《唐诗纪事》),后终成眷属。孟棨《本事诗》评曰:"女子以花木之姿,获君子之眷,死而复生,殆天意乎?"
暮春的長安城朱雀大街兩側,槐花如雪簌簌而落。五十三歲的崔護紫袍金帶策馬而過時,《舊唐書·穆宗紀》中那筆「以京兆尹崔護為御史大夫」的簡略記載,此刻正化作三省六部往來奔走的胥吏身影。據《唐會要·京兆尹》所載,其年三月甲辰,這位曾以「人面桃花」詩句名動天下的詩人,正式接掌了「統縣二十有一,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的帝國京畿要職。
在出土於洛陽的《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御史大夫崔公墓誌》中,清晰鐫刻著「大和三年檢校禮部尚書、充嶺南節度使」的仕宦軌跡。當他處理完最後一樁涉及萬年縣豪強侵奪民田的案子,《冊府元龜·憲官部》記載的「劾奏不避權倖」四字,已悄然化作京兆府廨廊下堆積的牘卷。這年秋天,當嶺南道急報黃家洞蠻叛亂的驛馬衝進明德門時,白居易在《除崔護嶺南節度使制》中特別強調的「端慈精敏」之評,終使這位「文學政事,俱為稱首」(《全唐文》卷六六〇)的儒臣佩上了獅鈕節印。
《文苑英華》收錄的敕書透露,朝廷對其「兼御史大夫」的加銜實有深意——嶺南五府經略使轄下「六管之地,蠻夷雜處」(《新唐書·地理志》),需借重其「風望素高」的威望。而崔護在廣州都督府處理海外蕃舶事務時,恰如《唐大詔令集》卷九九描述的那般「清心以臨之,明鏡以照之」,將昔日吟詠桃花的筆,化作丈量舶來龍腦香的象牙秤桿。當他於任所翻閱《廣州通海夷道》圖卷時,或許會想起三年前京兆尹任上那個槐花滿衣的清晨。
846年的长安城暮春,桃花将尽时,那位曾以"人面桃花相映红"诗句惊艳大唐的诗人崔护,在史册中悄然隐去了身影。据《旧唐书·文苑传》残卷所载:"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这寥寥二十余字,竟成了这位传奇诗人的人生终章。
关于其卒年,《唐诗纪事》卷四十有明确记载:"护于会昌六年卒。"会昌六年即公元846年,正值唐武宗灭佛的会昌法难末期。当时宰相李德裕当政,牛李党争愈烈,而崔护作为贞元年间(785-805)的进士,此时已是历经六朝的耆老。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考证其登第时约二十五岁,由此推算其享年当在八十岁上下,可谓得享高寿。
诗人最后的官职见于《唐方镇年表》:"岭南节度使崔护,元和十五年(820年)至长庆三年(823年)在任。"这意味着他在人生最后二十余年实已致仕归隐。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提及:"护诗风格清丽,尤擅即景言情。"其代表作《题都城南庄》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诗中"去年今日此门中"的怅惘,竟成其人生绝响。
值得注意的是,846年恰是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诗人相继离世的年份。《旧唐书·文宗纪》载该年"春大疫",或与崔护之死有关。唐人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记载崔护年轻时因寻春遇艳作诗的轶事,却未言及其晚年境况。清人编《全唐诗》时在崔护小传中仅注"终岭南节度使"五字,更添几分历史烟云。
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崔护诗》一卷,可惜至宋代已散佚大半。今人只能从洪迈《万首唐人绝句》等辑本中,窥见这位"桃花诗人"最后的生命印记——846年那个落花时节,他带着"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永恒怅惘,永远融入了大唐的春风。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772年-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