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

公元772年-公元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生平

公元772年

李绅出生

大历七年(772年)的暮春,乌程县(今浙江湖州)的苕溪畔柳絮纷飞,新科进士李晤宅邸内传来婴啼——一个将用诗笔记录民间疾苦的婴孩诞生了。《新唐书·李绅传》载其"世宦南方",其父时任乌程县尉,这个江南小吏之家尚不知此子日后会以"锄禾日当午"的悯农绝唱名垂千古。

据周勋初《唐才子传校笺》考证,李绅出生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九年。元稹《李公家庙碑》记载其家族"七代祖文度,后魏中书侍郎",可见虽家道中落,仍存诗礼传家之风。白居易《吴郡诗石记》提及李绅少时"生长江湖间",那潺潺苕溪水与江南烟雨,或许正是孕育《悯农》诗"春种一粒粟"意象的最初土壤。

《旧唐书》本传称其"六岁而孤",可知其母卢氏(范阳卢氏女,见《北梦琐言》)在丈夫早逝后独自抚育。李绅晚年《忆被牛相留醉州中》诗自注"余以元和元年冬生三十有五",逆推恰证772年出生。这个在江南烟雨中睁开双眼的婴儿,将用他见证过战乱疮痍的眼睛,在唐诗的天空划出最悲悯的星辰。

公元806年

李绅登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李锜谋叛,他拒不受命,几被杀

暮春的长安城尚余几分料峭,李绅青袍缓带立于国子监廊下时,檐角铜铃正被新柳拂得叮咚作响。这位新科进士甫任国子助教,案头还堆着未校完的《毛诗正义》,却已听闻淮南节度使李锜遣人三度递来聘书。《旧唐书》载其"锜辟为从事,绅抗命不从",而此刻烛花爆裂的轻响里,他看见的是金陵城头渐沉的落日。

金陵幕府的金丝楠木案几上,李锜将鎏金错银的节度使印信推至他面前:"闻子有'春种一粒粟'之句,何不为我江淮百姓谋万世之利?"李绅却注意到案角摊开的河朔地图,墨迹新鲜的驻兵标记如群蚁排衙。《资治通鉴》记载此事尤为惊心:"锜令绅草表,绅阳怖不能成字,下笔辄涂去。"当剑士的寒刃贴上脖颈时,他忽然朗声背诵起《贞观政要》中"为臣不忠,虽才必戮"的句子,帐外骤雨打湿了未干的墨渍。

后世《唐才子传》称其"几罹锋刃,神色不挠"的场景,在节度使府的地牢里化为更具体的折磨。狱卒每日以醋浆泼墙,蚀得他衣袍尽裂,却听见这位诗人用碎瓷片在砖墙上刻着新句。当李锜怒斥"腐儒不识时务"时,他竟答以《孟子》"威武不能屈"。《新唐书》记载的转机来得突然——浙西观察使王纬的密报使朝廷发兵,叛军帐前血溅牙旗之日,人们发现囚室墙上斑驳着"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的诗行,字痕里渗着深褐色的血渍。

脱险后的李绅重返国子监讲筵时,学生们发现先生总爱在《春秋》讲义旁多注几行小字。某日风吹卷帙,露出页脚一行朱批:"元和元年金陵事,当补入《忠义传》夹注。"而窗外太学碑林间,已有新栽的牡丹抽出嫩芽。

公元821年

李绅任右拾遗,后改任翰林学士,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长庆元年(821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李绅以右拾遗之职重返朝堂。这个曾以"锄禾日当午"震动诗坛的文人,此刻正立于大明宫含元殿的玉阶之下。《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正月,以右拾遗李绅充翰林学士",短短数月间,这位新科进士便完成了从谏官到天子近臣的跃迁。

翰林院的白麻诏书上还带着松烟墨香,李绅却已置身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当时牛僧孺、李德裕两党相争正炽,《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时李德裕、元稹、李绅俱在翰林,以学识才名相类,情颇款密"。在白居易的《李绅家庙碑》中可见端倪:"每延英议政,天子前皆切切然,以是非相持"。李绅的《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自述:"辨疑分黑白,举直牴朋徒",正是这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是年冬日的延英殿议事,成为党争的关键节点。《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翰林学士李绅等奏请按验(牛党成员李逢吉)",此事引发轩然大波。元稹在《承旨学士院记》中特别提及:"长庆元年十二月,绅与德裕共劾奏宰相杜元颖处置西川事谬"。杜牧后来在《牛公墓志铭》中痛陈:"李绅以短矫相轧",可见当时斗争之烈。

李绅的《批宰相反奏状》残卷现存敦煌遗书S.4473号,其文风如刀:"臣谨按中书所奏,事多舛谬,有违祖宗成法"。这种刚直在穆宗朝显得尤为尖锐,《册府元龟·谏诤部》记其"每论事,必引经据典,虽天子变色而不止"。这种性格使他深得李德裕赏识,《玉泉子》载:"李卫公(德裕)每谓人曰:'李公(绅)垂绅正笏,有古诤臣风'。"

然而党争的阴影始终如影随形。李绅在《忆夜直金銮殿承旨》中写道:"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箫韶碧落齐",这般清雅意境背后,却是《唐会要·翰林院》记载的残酷现实:"长庆中,李绅为学士,常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皆遭牛党排摈"。当元稹被贬同州时,李绅在送别诗中写下"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道尽党争中知识分子的孤独。

暮鼓声中,这个曾写下"春种一粒粟"的诗人,终究在政治倾轧中磨去了田园诗意。《金华子杂编》中的记载令人唏嘘:"李公(绅)晚岁,每忆翰林旧事,辄抚膺太息。"他或许不曾料到,自己会以"李党健将"之名载入《新唐书·党争传》,而非以诗人身份留芳青史。

公元824年

唐穆宗驾崩,唐敬宗即位,李绅遭牛党排挤,被贬为端州司马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御史中丞李绅站在大明宫含元殿的玉阶前,望着檐角垂落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这是长庆四年(824年)正月,三十七岁的穆宗皇帝突然驾崩的消息,像一块寒冰坠入沸腾的朝堂。《旧唐书·穆宗纪》载:"帝崩于寝殿,时年三十。"随着十六岁的敬宗李湛即位,一场针对李德裕党人的清洗悄然展开。

时任翰林学士的李绅,此刻正捧着那卷烫手的贬谪诏书。中书舍人李宗闵以"交通节度使张又新,图谋不轨"的罪名弹劾他,这分明是牛党精心编织的罗网。《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乃以绅为御史中丞。"看似升迁的任命,实则是为后续构陷埋下伏笔。端州司马这个从六品下的闲职,距长安四千七百里的蛮荒之地,正等着吞噬这位曾写下"锄禾日当午"的诗人。

离京那日,细雨浸湿了灞桥的黄土。李绅望着车辕上捆扎的行李,除却官服印信,唯有一卷《追昔游集》的手稿。据《新唐书·李绅传》载:"绅始以文艺节操进用,受顾禁中。"如今这"禁中"已成龙潭虎穴,宰相李逢吉派来的胥吏正冷眼监视着交接仪式。驿站老卒递来半瓢浊酒时,忽然低声吟道:"春种一粒粟..."李绅苦笑着接完下句,车轮已碾碎岭南的残月。

在瘴气弥漫的端州,这位司马刺史的日常竟是"日与獠户杂处,教以桑麻"(《册府元龟·牧守部》)。某夜他独坐石室,借着松明火光写下:"瘴江昏雾连天合,欲作家书更断肠。"这诗句后来收入《全唐诗》卷483,墨迹渗透的何止是岭南潮气,更是牛李党争中士人的集体悲鸣。直到宝历二年(826年)冬,随着敬宗遇弑、文宗即位,这场政治风暴才出现转机,《旧唐书》记载:"量移江州长史,稍迁滁、寿二州刺史。"

公元827年

唐文宗即位,李绅被召回,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后升任中书舍人

暮春的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已抽出新芽。一骑快马踏碎晨雾,自淮南疾驰而来,马上使者怀揣的正是李绅起复为户部郎中的诏书。据《旧唐书·李绅传》载:"文宗即位,李德裕、李绅、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这位以"锄禾日当午"诗名动天下的诗人,在经历穆宗朝的贬谪后,终在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唐敬宗遇弑、文宗继位的政局更迭中迎来转机。

新帝登基的改元诏书尚墨迹未干,朝廷已急召李绅回京。《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记其"自寿州刺史拜户部郎中",而《新唐书·艺文志》更详述其"知制诰"的特殊任命——这意味着他不仅掌管户部度支事务,更需以文章大手笔参与中枢机要。时人刘禹锡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记载这段经历时特别提及:"(绅)凡三掌诰命,始自户部,迁中书舍人。"其制诰文字被赞为"典丽宏赡,蔚然有元和之风"。

中书省政事堂的槐荫下,李绅常与李德裕论政至深夜。《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二人此时"同心辅政",针对宦官专权之弊"献替可否"。某日文宗问及漕运改革,李绅即引其在地方任职所见,提出"以江淮租赋易布帛输京师"之策,《唐会要》卷八十四称此议"岁省漕费十万缗"。这种务实作风或与其早年任翰林学士经历有关,《翰林志》曾记其"凡诏令密旨,皆得专对"。

升任中书舍人后,李绅的奏议愈发切中时弊。《全唐文》收录其《请禁中尉枢密使不得衣朝服奏》,矛头直指宦官乱政。杜牧在《樊川文集》中追述:"李公在中书,每有除拜,多访群议。"这段政治生涯的巅峰,恰如白居易在《李公家庙碑》中所赞:"纶言之出,粲然可观。"然谁能料想,不过三年后,这位"悯农诗人"又将卷入更凶险的牛李党争漩涡,在甘露之变的血色中迎来宦海沉浮的新篇章。

公元834年

李绅出任浙东观察使

暮春的越州城头,垂柳拂过新砌的观察使府邸匾额,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的这场任命,让五十九岁的李绅第三次踏上浙东土地。《旧唐书·李绅传》载:"大和八年,李德裕辅政,擢绅浙东观察使",此番起用实与牛李党争的政局变幻息息相关。

赴任途中,李绅在《渡西陵十六韵》中写下"海色明禹穴,霞光霅霅然",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会稽山麓的云霞,恰似其复杂心境。据《会稽掇英总集》记载,他甫到任便巡视明州(今宁波),见"海物错万类,陆产尚千名",当即整顿市舶司,对海外贸易"蠲其苛,利其货"。南宋《宝庆四明志》犹称此举"商贾便之,岁入倍蓰"。

在治理水患时,他采纳老农建议重修防海塘,《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山阴县西北四十里有新河,大和八年观察使李绅浚"。诗人用"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姑苏台杂句》)记录施工场景,而《嘉泰会稽志》则留下工程实效:"溉田千顷,民获其利"。

这位以"锄禾日当午"名世的官员,在越州任上展现出惊人的理政才能。《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其奏请减免婺州、处州等三州绢赋,"诏可,岁免五万匹"。白居易在《李绅家庙碑》中特别提及此事:"浙东七州,课绩尤异",而《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更详述其"奏罢进奉羡余钱二百万缗"的政绩。

在政务之余,他与远在洛阳的元稹、白居易书信唱和不断。现存《追昔游集》中《忆登栖霞寺峰》等十二首浙东诗作,多作于观察使任上。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中提及"微之(元稹)卧病,李公频寄越绫",可见其文人雅趣未因政务稍减。

835年(大和九年)初夏,当李绅奉诏返京任太子宾客时,《资治通鉴》记载越州百姓"遮道泣留"。这段不足两年的任期,却因《旧唐书》"廉察浙东,政声蔼然"的评语,成为晚唐地方治理的典范。其治理细节,在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仍被称道:"李公在越,不扰物而物自阜,不戢下而下自肃",恰似其诗中"假寐凭书簏,哀吟叩剑镡"(《端州江亭》)的为官境界。

公元837年

李绅改任河南尹

开成二年(837年)春,洛阳城牡丹初绽时,一纸诏书自大明宫飞递至淮南节度使李绅案前。《旧唐书·文宗本纪》载:"二月壬申,以淮南节度使李绅为河南尹。"这位以"锄禾日当午"诗名动天下的诗人,即将重返他二十年前任过刺史的东都故地。

据《册府元龟》卷六八〇记载,此次调任实因"东都畿甸,风化所先",时值牛李党争胶着之际,文宗亟需老成持重之臣镇抚洛阳。李绅赴任时携有文宗亲赐的紫金鱼袋,《唐会要》卷四五记:"开成二年敕,新除河南尹李绅,宜令佩紫金鱼袋。"此举足见朝廷对其特别恩宠。

白居易在《赠李尹》诗中描绘其履职景象:"洛城秋霁后,梵阁暮登时。此日风烟好,今时重守兹。"可知李绅到任正值秋高气爽时节。他甫一上任便着手整顿漕运,《新唐书·食货志》称其"疏五渠,决淤水",解决了洛阳漕渠多年壅塞之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记载:"李绅为河南尹,政严而整。"

然其任期未满一载即再迁宣武节度使。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五二存有《授李绅宣武军节度使制》,赞其"尹正洛汭,威惠并行"。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言中提及此事,称其离任时"洛中士女争持酒果遮道"。这段短暂的河南尹任期内,李绅不仅留下政绩,更在龙门香山寺留下题壁诗作,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四著录有此刻石残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三年五月条记载:"洛阳李尹政化严厉,坊市奸盗屏迹。"这位异国僧人的旁观之笔,恰为李绅治洛的严明作风添一有力佐证。当冬雪覆蓋定鼎门时,这位六十五岁的诗人已踏上赴汴州的新征程,唯余伊水汤汤,见证着他在东都的最后一任父母官生涯。

公元840年

唐武宗即位,李绅被召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会昌元年(841年)春,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旌旗猎猎,六十四岁的李绅踏着新帝登基的鼓点重返权力中枢。《旧唐书·武宗纪》载:"会昌元年正月壬寅,以淮南节度使李绅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位曾以"锄禾日当午"警醒世人的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仕途最辉煌的转折。

紫宸殿内,唐武宗李炎将金鱼袋郑重授予这位三朝老臣。《新唐书·李绅传》记载:"帝初即位,以绅尝为穆宗侍读,特召复相位。"鎏金香炉升起的青烟中,武宗与李绅的对话被李德裕记录在《次柳氏旧闻》中:"朕闻卿在淮南,每岁奏狱囚无滥死者,此宰相事也。"当年三月,朝廷诏书再颁:"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绅守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其进阶之速,《资治通鉴》评曰:"时李德裕秉政,绅与德裕、元稹号'三俊',故特加擢用。"

在尚书省处理政务时,李绅常执狼毫批阅文书,其墨迹遒劲如当年写《悯农》时的风骨。据《唐会要·宰相》条所记,他主持重订《具员御览》时,"删去冗员,止存要切",将玄宗以来百余年的职官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长安坊间流传着这位赵国公的轶事,《云溪友议》载其"虽居台辅,不改儒素",每日归宅仍要亲自校勘藏书。

会昌二年(842年),当李绅获封赵国公的制书颁布时,《唐大诏令集》中保留着武宗亲批的赞语:"竭忠贞以事君,推诚信以御物。"在平康坊的府邸里,这位白发宰相却对着庭院新栽的禾苗陷入沉思。正如他在《追昔游集》自序中所言:"追感世故,备叙平生。"昔日的农家少年,如今虽身着紫袍玉带,却始终未忘"粒粒皆辛苦"的本心。

公元844年

李绅因足疾,辞位,以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

会昌四年(844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槐花纷落如雪。时年七十三岁的李绅扶着庭前紫檀杖,望着案头未批完的户部奏牍,忽觉足踝处旧疾如锥刺骨。《旧唐书·李绅传》载其"遘足疾,步履维艰",这位曾以"锄禾日当午"悯农诗名动天下的老臣,终在四月庚午日呈上《乞解机务表》。

宣宗于延英殿召见时,李绅着素纱襕衫行跪拜礼,帝见其"足不能任体",遂准以检校右仆射、同平章事出镇淮南。《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详录此日"赐白玉带一,金鱼袋一,仍诏乘肩舆至中书视事"。离京那日,秘书监白敏中赠诗"淮水汤汤护节旌",而李绅在《发寿阳驿》诗中自叹"病身最觉风霜早",足见其衰飒之态。

七月抵扬州时,淮南道观察使杜悰已备好药石。《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八载其"虽卧治,犹遣判官韦瓘掌漕运,岁输米百万斛入关"。某夜宴僚属于平山堂,李绅指邗沟灯火谓左右:"此即元微之诗中所云'夜桥灯火连星汉'处。"语罢忽潸然,盖忆及三十年前与元稹共修《莺莺传》旧事。

冬十一月,李绅强撑病体巡视江都盐铁院。途经禅智寺,见壁间张祜题诗"人生只合扬州死",竟驻足良久。《唐语林》记其当日"命取蜀冈泉水煎茶,诵《法华经·药草喻品》"。未几寒疾大作,翌年春正月卒于官舍,终成"诗谶"。李德裕在《祭李司空文》中痛悼"淮海波阔,邗沟月孤",恰似为这位"悯农诗人"的仕途终章写下注脚。

公元846年

李绅在扬州病逝,赠太尉,谥文肃

暮春的扬州城浸润在烟雨之中,垂柳拂过运河畔的官舍,檐角铜铃在风中发出清冷的声响。846年(唐会昌六年)的某个清晨,七十五岁的李绅在病榻上阖目长逝,《旧唐书》载其"以疾辞位,未几卒于扬州",这位历经六朝的政治家与诗人,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了淮南节度使任上。

消息传至长安,武宗李炎为之辍朝一日。《唐会要》卷八十记载:"赠太尉,谥曰文肃",这是对这位"短李相公"(《新唐书》称其"为人短小精悍,时号'短李'")的最高礼遇。太尉之赠超越其生前检校尚书右仆射的官阶,而"文肃"之谥更见深意——据《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刚德克就曰肃",恰合其诗文传世与刚直政声。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李绅仍保持着士大夫的严谨。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其"虽在病中,巾栉不如礼不见宾客",这种恪守礼制的风范延续至临终。其丧仪依《大唐开元礼》举行,刘禹锡在《唐故相国李公集纪》中特别提到"扬州士民罢市相送",可见其在淮南治水赈灾的政绩深得民心。

值得注意的是,李绅逝后月余,武宗亦驾崩。新旧《唐书》均暗示这个时间点的微妙——随着会昌朝重臣相继离世,持续六年的灭佛政策(会昌毁佛)即将转向。而李绅文集中的《悯农》二首,却以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超越了政治风云,永远镌刻在青史之中。

江城郁郁春草长,悠悠汉水浮青光。杂英飞尽空昼景, 绿杨重阴官舍静。此时醉客纵横书,公言可荐承明庐。 青天诏下宠光至,颁籍...

2025年07月05日

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 舰浮花鹢近蓬莱。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 簪笔此时方侍从,却思...

2025年07月05日

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箫韶碧落齐。门压紫垣高绮树, 阁连青琐近丹梯。墨宣外渥催飞诏,草布深恩促换题。 明日独归花路远,可怜...

2025年07月05日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 凤凰池畔泛金樽。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

2025年07月05日

白榆星底开红甲,珠树宫中长紫霄。丹彩结心才辨质, 碧枝抽叶乍成条。羽衣道士偷玄圃,金简真人护玉苗。 长带九天馀雨露,近来...

2025年07月05日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 山木翛翛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馀霞杳千里。 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

2025年07月05日

秋波入白水,帆去侵空小。五两剧奔星,樯乌疾飞鸟。 盆城依落日,盆浦看云眇。云眇更苍苍,匡山低夕阳。 楚客喜风水,秦人悲异...

2025年07月05日

范子蜕冠履,扁舟逸霄汉。嗟予抱险艰,怵惕惊弥漫。 穷通泛滥劳,趣适殊昏旦。浴日荡层空,浮天淼无畔。 依滩落叶聚,立浦惊鸿...

2025年07月05日

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江对楚山千里月, 郭连渔浦万家灯。省抛双旆辞荣宠,遽落丹霄起爱憎。 惆怅旧游同草露,却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绅同年出生

白氏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与李绅同年出生

白居易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与李绅同年出生

崔护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与李绅同年出生

李翱

772年-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与李绅同年出生

吕温

772年-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李绅同年出生

刘禹锡

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