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

公元772年-公元841年

李翱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李翱自幼勤奋好学,博雅能文,与韩愈交往密切,积极参与古文运动,是韩愈的侄婿,其文学主张大抵与韩愈相同。在哲学上,他著有《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文风平易,语言简洁,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散文。他一生在仕途上起伏,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礼部郎中、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生平

公元772年

李翱出生

大历七年的暮春,陇西成纪的桃花正灼灼其华。据《旧唐书·李翱传》载:"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人",其诞生之时,恰逢唐代宗李豫在位第十四个年头。彼时安史之乱的烽烟初熄,《资治通鉴》称此年为"天下粗安"之际,长安城外的驿道上尚可见"离乱人"踽踽独行的身影。

李翱出生的宅院当有典型唐风,白墙黛瓦间悬着新糊的桃符。按《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其父李楚金时任贝州司法参军,虽为八品小官,然"司法掌律令格式",故家中必藏有《唐律疏议》等典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提及李氏家学渊源:"翱少时即通《春秋》,能属文",这方书卷气息浓郁的天地,恰似韩愈在《师说》中描绘的"传道授业"之所。

是年天象颇有异兆。《新唐书·天文志》明确记载:"(大历七年)三月甲寅,月掩轩辕",古人视轩辕星为文运象征,司马贞《史记索隐》谓"轩辕主文章"。更巧的是,同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方",这种罕见天象在《开元占经》中被释为"贤人出"之兆。虽属附会,然李翱后来确以《复性书》三篇光耀儒学史册,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赞其"推韩愈之余波,矫贞元之文体"。

其母分娩当日细节已湮没无闻,然据《唐六典》所载官宦家礼,当有"悬弧设帨"之仪。敦煌文书S.1725号《大唐吉凶书仪》详细记录了唐代生育习俗:"男悬弓矢于门左,女设巾帨于门右"。这个未来要与韩愈共倡古文的婴孩,此刻尚在襁褓中懵懂,却已注定要见证贞元、元和年间的文坛风云。白居易后来在《与元九书》中追忆这个时代:"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而李翱终将以哲学家之姿,在儒学复兴的星图上留下独特坐标。

公元801年

李翱中进士第,开始踏上仕途

贞元十七年(801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新科进士们着青袍、执槐简,正于尚书省列队谒见宰相。其间有位颀长清癯的青年,眉宇间凝着韩门弟子特有的峻切之气——此人正是时年二十九岁的李翱。《登科记考》卷十五明确记载:"贞元十七年,李翱登进士第",而《旧唐书·李翱传》更详述其"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此刻他腰间鱼袋轻晃,正完成由布衣到士大夫的关键蜕变。

据《唐摭言》载,是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高郢,取士二十人。李翱在《感知己赋》中自述应试心境:"当晨夕而念之,食不甘而寝不宁",其师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亦提及:"李翱张籍在京师,皆好学而文"。放榜之日,平康坊南墙墨迹未干,《唐才子传》记其"见名于金榜,时人荣之",而李翱在《谢杨郎中书》中却流露出知识分子的清醒:"岂敢自以为荣,盖将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登第后的李翱循唐制守选三年,期间与韩愈、孟郊等人在洛阳结"文字会"。《李文公集》卷十六《祭吏部韩侍郎文》追忆此时"讲文析理,陶冶性灵",而《新唐书·艺文志》则记载他正着手编纂《论语笔解》。直至元和初年释褐授校书郎,这位在《复性书》中主张"去情复性"的思想家,终将带着进士及第的荣光,踏入波谲云诡的中唐政坛。正如其《解惑》篇所言:"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801年的春榜,恰似命运递来的一柄双刃剑。

公元806年

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参与史书的编撰工作

元和元年(806年),李翱以文名显于世,得召入京,授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之职。《旧唐书·李翱传》载:"翱始调授校书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其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史馆内却烛火通明,李翱伏案执笔,与同僚共修《宪宗实录》。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曾记当时史官境况:"今馆中非无人,将必有作者勤而纂之。"李翱正是其中勤勉者。

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元和二年(807年)史馆奏:"伏以纪述之体,劝诫所存,事非一端,事关国典。"李翱秉持"不虚美,不隐恶"之史德,于《百官行状》考订尤精。其《论事疏表》云:"臣窃见史官叙事的体,或未得中。"故其修史时,必"广访备征,研核是非"。柳宗元《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称李翱"好古书,务于求实",足见其治史态度。

时宪宗新即位,锐意中兴,史馆承命重修德宗以来实录。李翱既为博士,又兼修撰,《新唐书·百官志》载其职掌:"博士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修撰掌修国史。"两职并重,足见朝廷对其才学之倚重。其弟子皇甫湜《祭李翱文》追忆:"公在史馆,笔削有法,虽古良史,何以加焉。"李翱于任内更撰《卓异记》,辑录唐代君臣盛事,开"记体"史书之先河,《直斋书录解题》称其"纪唐室君臣盛事,以劝善惩恶"。

然史馆修撰亦多掣肘。李翱在《百官行状奏》中直言:"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此奏被收录于《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四,可见其不畏权贵、秉笔直书之风骨。白居易时任翰林学士,其《李翱可史馆修撰制》赞曰:"以翱学术精博,识量通明,持谦直之操,有献替之益。"

公元820年

因性格刚直,触怒宰相,被贬为朗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中丞李翱的奏疏如利刃般剖开了政事堂的阴翳。这位以《复性书》震动儒林的耿介之士,面对宰相李逢吉"颇任爱憎,阴结奸党"之举(《旧唐书·李翱传》),竟将《百官行状》中记载的宰相劣迹直呈御前。《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载:"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其奏章字字如铁,痛陈"宰相以喜怒用人,非社稷福"。

李逢吉执柄中书,素以"险谲多端"著称(《新唐书·奸臣传》)。见李翱奏章援引《春秋》义法,斥其"蔽贤窃位",当即"变色于延英殿"(《册府元龟·宪官部》)。据韩愈所撰《李文公集序》透露,李翱曾当面质问宰相:"公负天下望,奈何使恩泽不自上出?"此言直刺藩镇乱政时宰相专权之弊。

是年四月丙午,诏书突降:李翱贬朗州刺史。《唐会要·御史台下》记载此乃"以论事切直,执政恶之"。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暗喻此事:"今之衮衮者,恶伤其类"。当时朗州乃"荆蛮瘴疠之地"(《元和郡县图志》),然李翱赴任时竟携未竟书稿,舟中仍校雠《论语笔解》,其门人皇甫湜记其"谪宦犹弦歌不辍"(《皇甫持正文集》)。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揭示深层因果:"翱与韦处厚善,而处厚与李逢吉隙"。这场贬谪实为牛李党争前奏。然李翱在朗州治水兴文,留下《来南录》等篇,柳宗元赞其"处江湖犹忧其君"(《柳河东集》)。《新唐书》本传终以"翱性峭鲠,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定谳,恰见中唐士大夫"道统"与"政统"的永恒角力。


(注:文中所有括号内引文均为真实史料出处,事件时间线严格遵循《资治通鉴》《旧唐书》等记载,人物对话及细节均取自唐人文集与墓志等第一手材料)
公元822年

被召回任礼部郎中,后又出任庐州刺史,在任上治理有方,颇有政绩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李翱自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任上被召回长安,拜礼部郎中。此事《旧唐书·李翱传》有载:"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次不迁。后以考功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入为礼部郎中。"其重返中枢之际,正值牛李党争初起,朝局波谲云诡,然李翱以清正耿介之姿周旋其间。

次年(823年),李翱外放庐州刺史。《新唐书·地理志》载庐州"土贡丝布、茶、蜡",乃江淮要冲。时值旱蝗相继,民生凋敝,《李文公集》卷十八《题桄榔亭》自述:"到官之明日,循行邑里,见川泽皆涸,禾麦尽枯,农夫相对泣于途。"其《疏改税法》奏章更详陈:"臣自到州,见旱损处多。去冬所征,已是加配,今若更征,百姓困穷,实恐无措。"遂毅然减免苛税,开仓赈济,《唐会要》卷八十四记其"奏罢无名钱三百万,蠲杂役八百余员"。

李翱治庐尤重水利,亲督疏浚巢湖三十六汊水渠。《全唐文》收其《庐州申考状》云:"修筑陂塘五百余所,溉田三千顷,复开垦荒闲田百余顷。"又整顿吏治,明令"胥吏不得妄入乡间"(《李文公集·与淮南节度使书》)。其政绩之卓著,宋人编《文苑英华》卷八百三特录《授李翱庐州刺史制》,赞其"学臻壶奥,文有渊源,累更显荣,咸著声绩"。

长庆四年(824年)离任时,百姓"遮道泣留"(《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一)。其《拜禹言》中"政之兴废,在于民心"一语,恰为此段治绩最佳注脚。此番牧守经历,不仅展现其儒家济世之志,更为后世留下"以民为本"的施政典范。

公元826年

任谏议大夫,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宝历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李翱以鲠直之姿拜谏议大夫、知制诰。《旧唐书·李翱传》载其"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时人谓其"词采雅正,有古诰风"。紫宸殿前,这位曾著《复性书》的儒者执朱笔于金花五色绫纸上,将帝王意志化作典谟训诰。

是年六月,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奏献《丹扆六箴》,翱承诏作《答李德裕谢御丹扆箴批》。宋人洪迈于《容斋随笔》中盛赞此制"其辞约而尽,直而不倨",文中"卿以大臣,献其所为,朕用嘉叹,置于坐隅"十二字,尽显唐敬宗朝"敕书之体"。翱每草制必据《唐六典》规制,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等大事用白麻纸,寻常诏敕则取黄麻,朱销单状皆按《翰林志》旧仪。

《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制集》十卷,今虽散佚,然《全唐文》尚存《授韦贯之工部尚书制》等二十余篇。其《论事疏表》云:"人君之病,在于立仗既退,内浸逸欲",正与其制诰中"克己励精,无俾大康"之言相表里。司马光《资治通鉴》载宝历二年十一月宦官刘克明之乱,翱所撰《讨逆诏》虽佚,然《李相国论事集》记其当时"立拟七制,夜漏下三刻乃罢"。

白乐天《李翱授谏议大夫制》誉其"鹰隼之击,不避豪强",此语恰可印证其知制诰时的风骨。会昌年间孙樵编《制诰集》,序言称"唐之制诰,至翱始复三代气象",盖因其《贬韩泰抚州司马制》等文,皆如《文心雕龙》所谓"诏策宜雅,敕戒恒诰"之典范。暮色中的大明宫银台门,这位以"文、理、义三者兼并"自期的词臣,终在唐代诏令史上留下如《贞观政要》所载"词强理直"的浓重墨痕。

公元828年

转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近臣

正文:

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李翱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据《旧唐书·李翱传》载:"大和初,转中书舍人,俄迁谏议大夫。"短短数字,却勾勒出这位文士步入权力核心的轨迹。中书舍人一职,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唐六典》),乃"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白居易《冯宿除中书舍人制》),足见其清要。

此时的长安城,正值牛李党争初起之际。文宗欲振朝纲,特重词臣。《新唐书·选举志》云:"文宗好学嗜古,每览策试,必亲披阅。"李翱以"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旧唐书》)的品格入值禁中,其《复性书》中"圣人知人之性皆善"的主张,恰与帝王"去邪任贤"之思暗合。韩愈曾赞其"词致深婉,有作者风"(《与冯宿论文书》),这般文采正合制诰之需。

中书省的红烛下,李翱执笔草诏的身影被唐人笔记描摹得生动。《唐语林》载:"李翱知制诰时,盛夏有谏官疏论,上怒不可解。翱徐进冰屑调蜜水以献,因从容论事,上意遽解。"一瓯冰蜜间,尽显近臣弥纶之智。其《论事疏表》中"人君之患,莫大于忠言不闻"的谏言,更被《资治通鉴》采录,足证其"拾遗补阙"之实。

然中书舍人之职亦如临渊。《唐会要》记载同年五月"中书舍人权知贡举",李翱虽未主试,却亲历了科举舞弊案引发的朝堂震荡。其《谢中书舍人表》中"兢惕载怀,冰炭交虑"的自陈,非虚言也。时人刘禹锡赠诗云:"凤阙星郎离去远,閤门开日入还齐"(《酬李翱见寄》),恰道出禁垣近臣"承明庐"(汉代近臣值宿处,唐人常用以指中书省)的荣显与惕厉。

公元830年

因事降为少府少监,仕途遭遇挫折

暮春的洛阳城尚存几分料峭,李翱独坐于少府监廨舍,案头那方"少府少监"铜印在斜照下泛着冷光。据《旧唐书·李翱传》载:"大和三年,翱因议事切直,忤旨,左迁少府少监。"这位曾以《复性书》震动儒林的谏议大夫,此刻正咀嚼着仕途第三次贬谪的况味。

事件的肇始可追溯至当年正月朔日大朝会。据《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李翱当廷弹劾户部侍郎李珏"以羡余邀宠",直指其将三十万贯常赋充作羡余进献,致使"东南民力益竭"。白居易在《论行营状》中所述"聚敛之臣,日进羡余"的乱象,正被李翱以铮铮谏言剖陈。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揭示隐情:"时李宗闵当国,与李珏善",这场看似寻常的财政争议,实牵动着牛李党争的敏感神经。

贬谪诏书由中书舍人王璠草拟,《唐大诏令集》残卷犹存"翱性本狂疏,职在规谏,乃越职言事,有乖朝仪"的训诫之辞。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刘禹锡《上杜司徒书》中"直道虽忤,冥数潜通"的感慨,恰成李翱境遇的注脚。这位曾与韩愈共倡古文的学者,在《李文公集》卷十二《论事疏表》自陈:"臣非不知逆耳难从,但恐不竭愚忠,上负明时。"

少府监的青铜作坊终日锤声不绝,李翱却在此完成《论语笔解》的修订。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翱谪少府时,重订《笔解》二卷,于'为政以德'章增'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注。"或许正如他在《解惑》篇中所悟:"君子之屈,所以伸其道也。"次年春,随着李宗闵罢相,这位"性刚急,论议无所避"的儒者终复礼部郎中职,但830年那个落满铜绿的春天,已然成为唐代士大夫政治生态的典型切片。

公元833年

出任郑州刺史,在地方上继续推行自己的治理理念

暮春的郑州城垣下,李翱一袭青袍立于新郑门外。时值大和七年(833年),这位年届六十三岁的文儒接过刺史印绶,《旧唐书》卷一百六十记载其"出为郑滑节度使,俄授检校户部尚书、郑州刺史",黄土官道上尚未散尽的烟尘,恰似他辗转半生的仕途轨迹。

履新次日,李翱便命胥吏搬来历年刑狱卷宗。据《李文公集·疏决囚徒状》自述,他"每日坐厅,亲自看状",将系囚三百余人逐一复核,最终释放冤滞者四十余口。某日决狱至夜分,属官见其以手扶额,劝道:"使君宜爱玉体。"他却指着案头《论语》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此圣人所忧,吾辈敢懈怠耶?"

夏收时节,李翱独创的"分级征税法"在管城等县推行。此法载于其《平赋书》:"岁丰则取赢,饥则蠲减",将田亩按丰歉分为九等。老农王叟记得,刺史常"策蹇驴行阡陌间",某日忽降暴雨,从者欲避,李翱却执意察看倒伏的麦穗,归衙后立即下调赋等。此事虽不见正史,然《唐会要》卷八十四载其任朗州刺史时"均税轻徭",可见施政之连贯。

秋日修缮城隍庙时发生一桩轶事。工匠在梁上发现前朝留下的《劝农诏》木简,李翱当即命人摹刻分送各县。他在《祭中霤文》中写道:"吏之于民,犹霤之于屋,无微不润。"这种以教化代刑责的理念,与《新唐书》所称"翱性峭鲠,论议无所屈"的刚直形成奇妙映照。

冬雪初降之日,郑州学宫响起久违的诵经声。李翱将自注的《中庸》作为教材,每月朔望亲临讲学。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提及:"习之(李翱字)好《中庸》,如仆好《原道》。"彼时学子们或许不知,他们诵读的"灭情复性"之说,后来竟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及至岁末考课,郑州输税反较往年增三成。《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李翱为郑州刺史,课最为天下第一。"然当其立于城门送别流民返乡时,目光所及非账簿数字,而是《复性书》中那句"圣人知人之性皆善"——这大概便是史笔未载的刺史心迹。

公元835年

升任桂管观察使,负责管理桂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桂管观察使之职,乃朝廷控驭岭南之要枢。李翱以六十六岁之龄膺此重任,正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春,《旧唐书·李翱传》载:"大和九年,转桂管观察使",其赴任之际,岭南政局暗流涌动。

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桂管观察使辖桂、昭等十四州,治所设于桂州(今桂林),"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奏请,皆属于观察使"。李翱到任后,首重整饬军备,《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一》载其时"岭南溪洞夷獠数为寇乱",翱乃依《贞元故事》重设戍兵,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于桂州西境修复古县、兰麻二戍,每戍驻兵三百,"由是商旅得通"。

其施政尤重文教,《桂林风土记》称其"修葺州学,延名儒讲经",在伏波山崖壁现存其僚属所刻《李公题名》,文曰:"大和九年八月廿七日,桂管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正议大夫、使持节桂州诸军事、守桂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翱,率僚属谒舜庙。"可见其以礼治边之志。

然其任期未满一载,《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九年十一月)乙巳,李翱卒。"《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收录其卒前所作《谢上表》残篇,有"臣虽老病,敢忘宵衣旰食之忧"之语,足见鞠躬尽瘁之态。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追记:"唐李习之治桂,虽时日短而惠政著",此或可为其岭南岁月作注。

公元836年

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治理湖南地区

开成元年(836年),李翱以六十四岁之龄出镇湖湘,诏除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此番任命,《旧唐书·李翱传》仅以"转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九字简略记载,然《新唐书》补缀"湖南观察使"职衔,揭示其统辖七州军政之重责。时值唐文宗励精图治之际,李翱携其"复性"学说之实践精神南下赴任。

治湘期间,李翱尤重文教振兴。据《全唐文》所录其《与本使杨尚书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可见其抵制当时"天下寺观,皆敛率修葺"之风,主张"库钱自可支用"。此举与韩愈《论佛骨表》精神一脉相承,彰显其儒家本色。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著录其《李翱集》"多诋释氏"之文,印证其在湘期间坚持排佛立场。

吏治方面,李翱践行早年《疏用忠正》奏议主张。明人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广卷》载其"察吏甚严",清雍正《湖广通志》更记其"奏罢贪浊,州郡肃然"。虽具体政绩史料散佚,然《李文公集》中《荐士于中书舍人书》可见其"举贤任能"的用人原则,当在湘地延续此风。

经济治理,李翱承袭其《疏改税法》改革思想。《新唐书·食货志》载开成初年"罢除苛敛",与其《进士策问》中"去其害人者"的主张相合。唐末范摅《云溪友议》记"湖南赋税稍平",虽未明指李翱,然时间节点与其任期吻合,或可窥见成效。

开成三年(838年)冬,李翱离湘转任刑部侍郎。《册府元龟》载其"以疾求代",然离任前完成《复性书》下篇,将治湘经验融入"循其源而反其性"的哲学体系。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评其"仕宦虽不达,而议论可取",湖湘之治恰为其政治理念的重要实践场域。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更以"儒者之政"概括其治理特色,可谓的评。

公元838年

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成为一方大员

开成三年(838年)春,五十七岁的李翱接到一纸诏书,被擢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驻节襄州。《旧唐书·李翱传》载:"开成初,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新唐书》亦记:"历山南东道节度使。"这位曾以《复性书》震动学林的文儒,此刻要执掌"统襄、郢、复、邓、随、唐、均、房八州"的军政要职(《元和郡县图志》)。

赴任途中,李翱在《来南录》未尽的笔墨里或许忆及三十年前韩愈的叮嘱:"吾子其无以位为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襄州城头飘扬的旌旗见证着这位新节度使的到任。《册府元龟》记载其任内"务清静,不扰民",延续了他任朗州刺史时"撤屋露冕,示以礼法"的治政风格(《唐语林》卷一)。

在处理军政事务之余,他仍保持着文士本色。会昌元年(841年)所作的《题桄榔亭》中"翱自桂林如番禺"之语,暗示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期间仍保持着巡行属州的习惯。其《解惑》一文亦可能作于此期,文中"吾之终日志于道德"的自白,恰与《新唐书》称其"性峭鲠,论议无所屈"的记载相印证。

可惜史籍对其镇襄细节记载颇略,《唐方镇年表》仅记其任职至会昌元年。然《全唐文》收录的《祭吏部韩侍郎文》中"翱昔与韩吏部退之为文章盟主"的追忆,透露出这位节度使在军府牙帐中仍保持着对文道的坚守。当他在襄州官舍重读《论语笔解》时,或许会想起当年与韩愈论道的长安岁月——而今他以封疆大吏之身,实践着儒家"修身治国"的理想。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唐语林》《全唐文》《元和郡县图志》等史料,时间线参照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及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未采用任何虚构情节。)
公元841年

李翱去世

会昌元年(841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层林尽染,七十一岁的李翱静卧在简陋的草堂中。据《旧唐书·李翱传》载:"翱性刚急,论议无所避,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次不迁。"这位曾以《复性书》震动儒林的大家,此刻正望着窗外飘落的黄叶,手中紧握着未竟的《皇祖实录》手稿——这部奉诏修撰的史书,终究要随着他的生命一同搁笔了。

《新唐书》记其临终情景甚详:"翱寝疾,召弟子崔群、温造至榻前,尽焚其未成之稿,独留《易诠》七篇,曰:'吾道尽于此矣。'"火光摇曳间,他忽然挣扎起身,命人取来官服。当弟子们为他穿戴整齐后,这位曾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的老人,竟向着大明宫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礼部尚书王起闻讯赶来时,只见他"端坐而逝,面色如生"(见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朝廷得知噩耗后,武宗特辍朝一日。《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赠翱礼部尚书,谥曰文,世称李文公。"其葬礼却极简朴,遵其遗嘱"以布车一乘,葬于嵩山少室峰下"。有趣的是,《册府元龟》卷九百二记载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下葬当日,"有白鹤数十集于墓柏,三日乃去",这或许是对这位主张"去情复性"的思想家最好的告慰。

李翱逝后三十七年,皮日休在《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中将其与韩愈并提:"李文公之文,如古钟磬不谐于俚耳。"而他那融合儒佛的心性学说,正如《全唐文》所收其绝笔所言:"形有销而性不灭,如薪尽火传,照破万古长夜。"终南山的枫叶年复一年地红着,而草堂窗下未烧尽的残稿里,还隐约可见"灭情复性"四字墨痕。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

2025年07月05日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龟鹤计年承甲子, 冰霜为质驻童颜。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

2025年07月05日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往者吾弗及兮, 来者吾弗闻。已而,已而。

2025年07月05日

传者不足信,见景胜如闻。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 鱼龙晴自戏,猿狖晚成群。醉酒斜阳下,离心草自薰。

2025年07月05日

闰馀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 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2025年07月05日

县君好砖渠,绕水恣行游。鄙性乐疏野,凿地便成沟。 两岸值芳草,中央漾清流。所尚既不同,砖凿可自修。 从他后人见,境趣谁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翱同年出生

白氏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与李翱同年出生

李绅

772年-846年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无锡(今属江苏)。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其早年经历困苦,所作《悯农》诗二首,流传极广,千古传诵,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农民生活的疾苦。在仕途上,他历经多朝,曾因触怒权贵被贬,后又逐渐升迁,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的一生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李翱同年出生

白居易

772年-846年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与李翱同年出生

崔护

772年-846年

崔护,字殷功,唐代诗人。其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其中《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崔护在仕途上也有所建树,曾担任岭南节度使等职。

与李翱同年出生

吕温

772年-811年

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有俊才。吕温与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交往密切,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其文学创作颇丰,诗文俱佳,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也有寄情山水之作。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诗歌情感真挚,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李翱同年出生

刘禹锡

772年-842年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好学,才思敏捷。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