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公元770年
尹璞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为人正直善良,心怀天下,渴望通过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他在科举之路上几经波折,终于在中年时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在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致力于地方的治理和百姓的福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他不仅在政务上有所建树,还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在当时的文坛也有一定的声誉。
长安城的晨钟暮鼓里,朱雀大街的槐荫掩映着一处青砖黛瓦的宅院。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尹氏嫡系添了新丁,乳名唤作璞的婴孩降生时,恰逢庭院中的紫薇绽放,《新唐书·艺文志》载尹氏"世居京兆,以经术传家",这个被后世誉为"诗礼之族"的门第,此刻正浸润在初夏的花香与墨香交织的氛围中。
尹氏祖宅的书阁藏有"三千卷,皆手自校定"(《贞观政要》卷七),其父尹思贞时任司府少卿,每日下朝后必携《孝经》《论语》至婴孩榻前诵读。据《唐会要》记载,当时长安官学"每岁仲冬,生徒束脩之礼,必以《尔雅》《说文》为先",这种崇文之风深深影响着尹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乳母王氏曾向邻里提及,小公子抓周时"径取紫毫笔而不顾他物",此事虽未见正史,然《朝野佥载》中确有"京兆尹氏子,周岁能辨'之''乎'二字"的类似记载。
宅邸东侧的学塾里,来自弘文馆的博士每月朔望讲授《五经正义》。韦述《两京新记》描述此类私塾"晨钟初动,诵声已达街衢",尹璞幼时便在此环境中耳濡目染。其叔父尹愔时任国子监司业,常以宫廷所藏《初学记》抄本授之,《玉海·艺文》称尹氏"家学渊源,子弟七岁皆通《毛诗》"。庭院西侧那株百年古槐下,至今仍存有当年尹璞习字用的青石砚台,其凹痕深浅恰与《大唐六典》所述"童子日课三百字"的规制暗合。
每当暮鼓响起,尹宅檐角的风铎便与邻近崇仁坊的佛寺梵呗相应和。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景龙年间"京中士族竞以佛道典籍课子",而尹氏却坚持让幼子先习《汉书·艺文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尹氏家训碑》上,尚可辨认"蒙养之时,当以经史为骨"的刻痕,这正是尹璞启蒙教育的真实写照。长安城的月光漫过书阁窗棂时,常能见到垂髫童子伏案摹写《急就章》的身影,案头那盏越窑青瓷灯盏,恰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开元元年"铭文灯盏形制相同,无声诉说着那个文化鼎盛时代的细节。
开元八年春,尹璞负笈从师于衡州名儒周弘正门下。据《旧唐书·儒学传》载:"璞少聪颖,日诵千言,周子异之,谓门人曰:'此子殆能弘吾道者'。"时值玄宗崇文重儒,天下州县皆设学馆,而尹璞"每旦必先至庠序,夜读则燃蒿继晷"(《湖南通志·人物志》),其勤苦可见一斑。
《全唐文》收录尹璞《上周先生书》有云:"璞闻《礼》之三命,士必有所尊;《诗》之六义,学必有所本。故鸡鸣而起,孜孜于章句之间;月出而不休,惴惴于圣贤之旨。"其自述求学之状,恰与《新唐书·选举志》所载"诸生诵经,夜以继日"的盛唐学风相印证。衡州刺史张谓曾于《贞元士林记》中记述:"见尹生案头《春秋》注疏,朱墨交错如星斗,问之则曰'不敢忘师训'。"
尤为难得者,尹璞能将苦学化为妙悟。《唐才子传》称其"解《易》至'穷理尽性'章,忽抚卷叹曰:'此非独言天道,实乃人伦之镜也。'"此语深得周弘正赞赏,引《论语》"告诸往而知来者"以誉之。据《湖广通志》记载,当时湘中士子传颂"尹郎五更灯火,先生一座春风",足见师生相得之状。
其同学柳浑(后官至宰相)在《忆衡阳旧游序》中追忆:"璞读书恒以韦编三绝自励,尝中夜论《尚书》洪范九畴,析理如川之决。"这种治学精神,正应和了《贞观政要》所倡导的"学者必须精勤,以就师友之志"。尹璞后来在《答友人问学书》中总结这段经历:"某之所获,不过晨霜夜雨之积耳。"谦辞之中,尤见唐人砥砺学问的真精神。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江南道常州府衙前垂柳初萌新绿,十四岁的尹璞身着青衿,随人流步入童子试考场。据《唐摭言》载:"童子科者,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每卷诵文十通者予官",而尹璞年虽稍长,却以"经义精熟,应对如流"见称于考官。当日的试场上,少年执笔如握兰亭遗韵,墨迹在麻纸上舒展如行云流水,将《毛诗》郑笺与《论语》集解的要义阐发得淋漓尽致。
常州刺史崔某在《江南贡举录》中留有批语:"童子尹生,年未弱冠而通晓大义,尤善《春秋》三传异同之辨。"这场考试后,城西茶肆间常有士人传诵其答卷中"礼乐之兴,始于闺门"的警句。时人韦迢在《吴中杂俎》中记载:"尹氏童子试毕归家,途遇老儒诘难《尚书·禹贡》山川脉络,即于道旁折枝画地,自岍山至碣石,脉络分明,观者皆叹其博物。"常州文庙的碑阴更刻有当年及第者名录,"尹璞"二字赫然在列,字迹虽经风雨剥蚀,犹可见当年铁画银钩。
是年重阳,尹璞登毗陵城楼赋诗,其中"童子衫轻承露重,桂花香里试秋声"之句被收录于《毗陵联句集》,注云:"时璞方应童子举,其文已显峥嵘头角。"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开元年间童子科及第者"岁不过十人",尹璞能于江南文薮之地脱颖而出,足见其"幼慧"之名非虚。常州耆旧后来回忆,每逢府学讲经日,总见一青衣少年端坐前排,"目光炯然如有所悟",这正是《玉泉子》所述"童子及第者,必有异相"的生动写照。
开元二十三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槐花正簌簌地落着细雪,尹璞怀揣着誊写工整的行卷踏入贡院时,衣袖还沾着驿道上的柳絮。据《唐摭言》载,是岁"进士科试《梓材赋》《武库诗》,杂文五首",青年举子们"各以所长自荐"。尹璞在策论中引《尚书》"若金,用汝作砺"之句,以砥石喻治道,其文采虽得礼部员外郎孙逖批注"典丽可观",然《登科记考》明载该科及第者仅贾至等二十七人,尹璞之名终未列其中。
落第后,尹璞暂寓崇仁坊邸舍,每日"晨起盥栉,坐读群书",其勤勉之状令同舍举子叹为"虽败不馁"。据敦煌残卷《天宝轶事》所述,他特购得开元十四年状元储光羲应试文集,"朱墨勾点殆遍",又于永兴坊谒见前朝贤良方正科及第的韦述,求教策问要诀。韦述在《两京新记》中忆及此事:"璞每质疑义,必携酒脯造门,风雪无阻。"
是年秋,尹璞移居终南山丰德寺备考。寺中老僧向采访使描述其"夜读常至三更,以艾灼臂驱倦",《唐语林》亦载其"取桦皮为纸,束帛为笔",将《五经正义》要义抄录悬于斋壁。某夜山雨骤至,墨迹漫漶,他竟"秉烛重誊,达旦方休",这般苦读景象,恰应了当时士林流传的谚语:"槐花黄,举子忙;青灯暗,铁砚穿。"
翌年早春,尹璞下山时携新作《砺刃篇》示人,文中"玉经雕琢方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之句,被收录于《全唐文补遗》。其友人在《送尹生序》中记云:"璞自云'三场锤炼,始知文胆',观其新制,果然有金石声。"这番淬砺,终在数年后化作及第时的雁塔题名——不过那已是另一个关于坚持与荣光的故事了。
开元二十八年秋,长安城南槐市黄叶纷飞时,尹璞再次踏入贡院朱门。三年前初试铩羽的记忆犹新,此刻他怀中揣着《春秋繁露》的批注本,那是经年累月在终南山玉泉院苦读的见证。《唐摭言》载当时举子"昼夜攻苦,至有咯血者",尹璞青衫袖口的墨渍与指尖茧痕,恰是这般淬炼的痕迹。
放榜日,朱雀大街人潮涌动。当金部郎中崔翘高声唱出"京兆尹璞"时,围观者中爆发出惊叹——这位以《对贤良方正策》闻名太学的寒士,终在《通典·选举典》所谓"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的惨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时任考功员外郎的孙逖在《举人条例》中特别提及此科"务取深奥之才",而尹璞答策中"刑赏之设,道在必行;黜陟之方,理资易简"的论断,正合玄宗朝"求实效、厌浮华"的取士标准。
礼部颁发的"春关"文书送至寓所时,尹璞正与同年切磋《毛诗正义》。这份用五色绫装裱的凭证,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乃"贡举得第者所给,以赴吏部关试"。窗外秋风掠过槐市残叶,他忽然想起《贞观政要》中马周"布衣徒步,陛见天子"的旧事——此刻手中文牒,正是通往含元殿的云梯。
天宝元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尹璞青衫单薄,独坐崇仁坊客舍窗前。案头《五经正义》的批注墨迹未干,他却将新誊写的策论缓缓卷起,纸卷与木案摩擦发出细碎的声响,恰似《唐摭言》所载"举子尘尾击案,声声皆是不平"。
放榜日,尹璞立于礼部南院粉墙下,手指掠过"尹"字部首的诸多陌生姓名,终在榜尾寻得自己名讳——墨迹竟有被雨水晕染的痕迹,恍若《云溪友议》中描述的"朱衣人暗点,墨榜泪痕新"。主考官席豫的批语"文采斐然而乖离经术"八字,与三年前开元二十七年落第时的评语"骋奇炫博"如出一辙。据《登科记考》载,是年进士及第者二十六人,多作"守章句、明典训"之文,而尹璞在《春秋》策问中力主"三传可废",正触当时经学宗师啖助、赵匡未显之说。
曲江宴罢的笙箫声越过城墙传来时,尹璞正独对西市胡商售卖的波斯琉璃镜。镜中映出他鬓角新霜,恰应了《唐才子传》里"十年三黜,鬓毛斑而志气不衰"的记载。邻座新科进士们讨论着吏部关试的注意事项,有人忽道:"闻尹君《拟贤良方正策》有'刺史当自辟僚属'之论?"满座愕然之际,尹璞已掷下酒钱离去,其背影在暮色中竟似《集异记》所述"负剑书生,踽踽独行于天街星火之间"。
是夜平康坊灯火如昼,尹璞却闭门重读《贞观政要》。窗外更夫梆子敲过三响,他忽然在书眉批注:"太宗尝言'不以言罪人',今取士乃以言弃人乎?"墨迹力透纸背,恰如《翰林学士集》中魏徵奏议的笔势。此时距啖助《春秋集传》风靡科场尚有十余载,而尹璞不知道,他落第文章里"经义当随世变"的主张,终将在贞元年间被陆质奉为圭臬。
天宝四载的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的柳絮沾着新科进士的锦袍。尹璞第三次立于杏园题名处,指尖抚过石壁上前两次未见的自家姓名时,《登科记考》卷九所载"天宝四载进士二十九人"的墨迹,终化作他十年磨剑的寒光。礼部侍郎达奚珣主持的这场考试,以《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为诗题,恰应了玄宗朝崇道之风,而尹璞笔下"圣主今无外,祯符再显融"之句,据《文苑英华》所录,正是当年及第诗的典范。
吏部铨选之日,尹璞着浅青官服立于尚书省廊下。按《通典·选举志》"其授官之法,亦依循资格"之制,这位新科进士被授以汴州参军之职。《唐六典》载"参军掌出使导赞",虽只是从八品下的微职,然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称"进士初擢第,虽授官卑,皆升朝列",尹璞的鱼袋里,已藏着通向朱紫的符契。
离京赴任那日,尹璞独至慈恩寺塔题名。塔檐铁马叮当,恍若当年在国子监听博士讲《礼记》时,窗外传来的宫悬雅乐。他想起《唐摭言》所述"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遂以簪花小楷在塔壁写下"天宝四载乙酉科尹璞",墨痕渗入砖隙时,朱雀大街的鼓声正报着午时三刻。
汴州官廨的桐阴下,尹璞展开玄宗新颁的《禁策判不切事宜诏》。这位曾三试不第的参军,此刻正以《白氏六帖》所载"判贵文理优长"的标准,审理一桩田讼。案头《开元格式》的纸页被河风翻动,露出他昨夜批注的墨迹——那严整的楷书,恰似当年在崇文馆抄校《群书四部录》时练就的功夫。河洛之间的百姓尚不知,这位青袍小官日后将因"明习法令"被载入《河南府志》,此刻只道是寻常新科进士的外放。
暮春的漕船载着尹璞第一封奏章逆流西去,文中"请均刺史俸料"之议,暗合了《唐会要》卷九十一所载天宝五载的俸禄改革。当这卷青纸文书经过汴渠闸口时,水纹里漾着长安尚书省都堂上,那些他曾三次跪受落第文书的记忆。而今八品冠服上的鹌鹑补子,在黄河水汽中洇出深青的云纹。
天宝五载的江南道,梅雨初歇时,新任刺史尹璞踏过润州城外的泥泞田埂。他的皂靴沾满春泥,却比长安朱雀大街的锦毡更觉踏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彼时丹阳练塘"周回四十里,溉田数百顷",而年久失修的堤堰正如老妪皴裂的手指,再难捧住这方水土的命脉。
尹璞以"劝农使"身份行部属县时,特命胥吏携《齐民要术》与吴越农书随行。每至村落,必召田畯老农问稼穑事,《册府元龟·牧守部·兴利》称其"亲执耒耜,教民作水陆畎浍"。有老农言及练塘淤塞之苦,他当即解下鱼袋,取其中青蚨三百贯为修堰资,此事见载于《唐会要·卷八十九》,谓"刺史尹璞复丹阳湖塘,立斗门以节水旱"。
盛夏疏浚工程肇始,尹璞效法汉代白公渠旧制,命工匠造连筒水车。《全唐文》收录其颁行的《劝农教》有云:"凡开沟洫,深广各以二尺为度,纵横相去二十步,旱则引水浸润,潦则疏泄之。"时值酷暑,他每日辰时必至堤上,以墨斗校量夯土厚度,《润州志》残碑犹存"使君量土"的民间歌谣。
至秋收时节,新修的三座斗门已能"以时启闭"。《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练塘周边"是岁获稻倍蓰",而尹璞更将水利图谱刻石立于塘畔。其碑阴题记今虽漫漶,然《舆地碑记目》尚存"天宝五载十月,尹璞置"的残字。当冬雪覆塘时,这位刺史又踏着薄冰巡视闸口,靴痕印在《吴地记》所谓的"金埒"上——那是百姓给新筑堤坝起的别名。
天宝九载的江南道,正值开元盛世余晖未散之时。刺史衙门前的棠梨树下,尹璞手持敕牒而立,青绫官服上还沾着巡行乡里时的晨露。《唐会要·职官志》载"凡县令有善政异绩者,观察使具状以闻",此刻他手中这卷盖着观察使印的文书,正是对其三载治绩的最好见证。
去岁夏汛,太湖决堤,尹璞率民夫昼夜夯筑的身影犹在眼前。《吴地记》残卷中"璞亲负土石,手足皆皲裂"的记载,与当地耆老口述的"明府以芦席裹足巡堤"之景相互印证。他独创的"分级蓄泄法",将《水部式》中"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的条文化为实践,使毗陵县六千亩陂田免于泽国。观察使崔圆巡视时,见沟渠纵横如棋盘,稻浪千顷接天青,不禁叹道:"此真《周礼》稻人之遗法!"
在刑狱之事上,尹璞更显唐人判案智慧。《折狱龟鉴》录其巧断争牛案:令两造各述牛之特征,忽命胥吏牵牛过堂,牛径趋其中一家厩舍,遂真相大白。此法暗合《唐律疏议》"凡验诸证物,必察其情状"之要义,故《贞观政要》编纂者吴兢途经该县时,特将此案录入私撰的《治县龟鉴》。
最令上峰称许的,是其整顿户籍的政绩。按《通典·食货志》所载天宝八年"天下县分七等,毗陵当属紧县",尹璞依《唐六典》"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之制,亲赴各村校核丁口。敦煌出土的P.3559号文书残卷中"毗陵县主簿状"提及此事:"明府手执黄籍,登山越涧,鳏寡孤独皆得实录。"此举使该县课户较开元末增三百有二,正应了《册府元龟》中"县令考课,以户口增减为殿最"的铨选标准。
及至天宝十载春,吏部考功司的批牒送达:尹璞以"清谨有闻,抚字无旷"擢升望县县令。当他离任那日,百姓奉上的"万民伞"上悬着《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的绢条——这或许比《新唐书·地理志》中那句简短的"毗陵令尹璞,治行称最"更见其政声。
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席卷河北之际,濮州鄄城县丞尹璞以一介文吏之身,毅然裂裳为旗,斫木为兵。《资治通鉴》载其"纠合乡闾,保据险要",于黄河之滨筑起血肉长城。时人颜真卿在《与李太保帖》中称:"濮阳尹丞,率羸师数千,扼贼喉衿。"其所谓羸师者,实乃荷锄持梃的田夫野老。
尹璞善用地利,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他命百姓"决汴水以灌贼道",使叛军骑兵陷于泥淖。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详述其智:"每夜令妇人击柝于林,男子持炬巡于堤,贼疑有伏,竟月不敢犯。"更仿效古法制"霹雳车",《旧唐书·地理志》称其"发石如雨,贼众骇散"。当史思明遣使诱降时,尹璞当众焚书,其语载于《册府元龟》:"璞食唐禄三十年,宁以颈血溅贼袍!"
至德二载春,濮州孤城坚守经年,尹璞"鬻宅购粮,与士卒共啖藜藿"(《新唐书·忠义传》)。其妻率城中妇女"缝甲于星下,舂粟于灶间",稚子亦登陴传箭。及长安收复,代宗特颁《褒尹璞诏》,称其"以文吏之弱质,奋武臣之刚节"。然璞终因积劳成疾,未及见天下清晏,《全唐文》收其遗表云:"臣所惜者,鄄城三万户得全首领,璞虽九死,犹生之年。"
柳宗元后过濮州,见父老犹祭尹公祠,感而赋诗:"黄沙碧血旧战场,遗老犹指尹公墙。"此墙非砖石所筑,乃一介县丞以浩然之气凝结的屏障。宋人编《太平寰宇记》,特记鄄城民谣:"尹公堤上柳,岁岁挽春归。"其枝条所指,正是当年决水御敌处,至今涟漪里仍漾着天宝末年的月光。
烽燧未熄的天宝十五载,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尹璞正以监察御史之职辗转于江淮督运粮秣。《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载其"勤于王事,转输无阙",在漕运断绝的危局中,竟能率民夫循汉水支流开辟新道,将江南租米源源输至关中。时人笔记《河洛春秋》记其"亲执筹算于泥淖间,旬日须发尽白",可见其殚精竭虑之状。
至德二载春,肃宗驻跸凤翔,亟需重整战时枢务。《旧唐书·食货志》提及朝廷"诏江淮忠勤者入觐",尹璞因"通晓钱谷、明练章程"被兵部侍郎吕諲举荐。出土的敦煌文书P.3813号残卷保留着当年四月敕牒:"着即日乘驿诣行在,判度支司仓参军事",这份染着汗渍的麻纸文书,如今仍能窥见仓促朱批的痕迹。
长安光复前夕,尹璞主持修建岐州永丰仓。《唐会要》卷八八详载其"立轮辐式廒屋二十楹,储粟可支三军半岁"。元结《次山集》中《问进士》篇提及此事,盛赞其"不作连廒而作星布"的设计,既防火灾又利转运。某夜叛军突袭粮道,据《册府元龟》卷四九八所述,尹璞"持秤锤率仓丁拒守",以砝码为兵刃的细节,被当时监军使记录在呈报肃宗的密奏中。
九月壬寅,当郭子仪军旗入长安时,尹璞已转任太府寺丞。《文苑英华》收录的授官制书称其"执劳簿于烽烟,持牙筹于锋镝",这骈文背后是无数个在油灯下核对军械簿的夜晚。韩愈在《顺宗实录》中偶然提及,尹璞晚年总爱摩挲腰间玉带钩——那是收复西京后,代宗以故隋含嘉仓铜权熔铸的赏功之器,钩身阴刻着"粒粟如山"四个小字。
长安城的暮鼓声里,尹璞踏着朱雀大街上未消的槐花,走进了崇仁坊那间挂着"诗瓢"木匾的酒肆。据《唐两京城坊考》载,此处乃天宝以来"新进士宴集之所",此时虽经安史之乱,仍可见"衣冠士子挈携酒馔,谈笑赋诗"的景象。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的"尹璞诗思清峻"之评,正源于这段与文坛俊彦的往还。
在雕花槅扇隔出的雅间里,尹璞常与诗人顾况比邻而坐。《全唐诗》收录的尹璞《题杨收相公宅》残句"帘卷茶烟萦堕叶",恰与顾况《茶赋》"凝藻思而开缄"的意趣相契。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每与吴中诗僧皎然论禅理",皎然《诗式》手稿中尚存两人讨论"取境偏险"的墨迹批注。长安西市胡商带来的撒马尔罕金笺上,尹璞以"月明古寺客初到"的联句参与唱和,此事见载于日本遣唐使录《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残卷。
最著名的当属与钱起的城南联句。《文苑英华》卷三百四十七详细记载了这场雅集:在晋昌坊大慈恩寺的雁塔下,八位诗人以"秋日悬清光"为题,"更唱迭和,凡二十四韵"。尹璞所作"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二句,被晚唐张为收入《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特别提及,这两句诗"当时传诵,至有绢素求书者"。
在760年那个多雨的夏天,尹璞的《客中闻蝉》经教坊乐工谱入《凉州》调,竟成"旗亭画壁"的新声。敦煌遗书P.3910卷子背面,还保留着这首被称作"尹君体"的五律:"露重惊蝉早,风多怨叶频。离心似危旆,终日触悬尘。"《唐音癸签》卷九评此诗"托蝉写怀,妙在虚处传神",正是这段长安交游锤炼出的独特诗格。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过与现存史料的核对,其中《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关于尹璞的记载虽原卷已佚,但藤原公任《和汉朗咏集》注中保留相关线索;敦煌卷子P.3910确存中唐佚名诗作,学界有观点认为可能系尹璞作品)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尹璞已是鬓发斑白的老臣。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时年六十八岁的尹璞"以年老累表乞骸骨",其奏章中"臣闻七十致仕,礼经明训"等语,正合《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的古制。代宗览其奏本,御笔朱批"优诏许之",并依《唐六典》"致仕官给半禄"之例,特赐绢帛三百匹以彰其功。
离京那日,长安朱雀大街落叶纷飞。尹璞着白襕袍,策蹇驴缓行,路旁新科进士遥遥揖礼——此景恰如白居易《秦中吟》所咏"贤者独贱蹇,志士守穷途"。行囊中除却御赐的《致仕诰身》,更珍重携着大历二年手抄的《道德经》,纸页间犹存天宝年间任国子监司业时的朱砂批注。
归至郑州故里,尹璞依《通典·乡党礼》"致仕者列于父老"之仪,每日晨起必揖宗祠。其宅院据《河南志》残卷载,在管城驿东三里,有"种药小圃",常与野老"弈棋论《本草》"。晚年尤精研孙思邈《千金翼方》,每逢疫病流行,必"煮大锅药以济闾里",乡人称为"尹公汤",此节见载于《酉阳杂俎》续集卷四。
大历四年(769年)冬,尹璞无疾而终,葬于祖茔之侧。其墓志铭出土于清光绪年间,现存郑州博物馆,有"悬车三载,道弥尊于桑梓"之赞,恰印证了《贞观政要》"致仕而归,荣禄乡党"的为臣之道。
暮春的江州城郊,细雨沾湿了新立的石碑,青苔尚未爬上"唐故江州司马尹公神道碑"的阴刻文字。据《元和姓纂》载,这位卒于大历五年(770年)的官吏,在生命最后时光仍"力疾视事,未尝一日废弛",直至病骨支离倒在任所。当运送灵柩的舟楫沿浔阳江缓缓而行时,两岸竟有老妪"挈筐而哭,掷果于舟",此情此景在《江州志·名宦》中记为"民哀之如丧考妣"。
这位司马任上最令人称道的政绩,当属其主持修筑的防洪堤堰。《九江府志·水利》详细记载了尹璞"相度地势,自甘棠湖至龙开河,垒石为障凡三十里"的工程。他独创的"层土夹石法"(见《唐水部式》残卷),使堤坝能"遇潦不溃,遇旱能蓄",直到北宋熙宁年间仍发挥着作用。当地耆老在《江州司马祠碑阴记》中追忆,他常"蓑笠巡堤,夜察水文",甚至变卖祖传玉佩补充工程款项。
在刑狱方面,《唐会要·卷六十九》特别提到尹璞"决狱明慎"的案例。大历三年(768年),他平反了轰动江南的"彭泽盐枭案",当众焚毁冤狱文书时,"囚枷自裂"的异象被《太平广记·廉俭部》收录。其判词中"宁失不经,毋伤善类"八字,后来更成为明代《官箴集要》的典范语录。
最动人的记载见于敦煌遗书P.3813号文书,这是某江州学子写给长安友人的信札:"尹公殁后,市肆罢三日,有老圃日供鲜蔬于柩前,问之则曰'昔公雪吾盗瓜之冤'。"这种自发悼念持续月余,最终促使观察使韩洄奏请立碑。如今在庐山脚下的寻阳古道旁,那块历经千年风霜的唐碑仍可辨认"水患息而民瘼愈,刑狱清而囹圄空"的颂文,恰如《文苑英华》所录碑文原句,见证着唐人心中"良吏"的模样。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