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同仙

不详-不详

唐代中期诗人,约活动于贞元至元和年间,与柳宗元、韩愈等文人有交游。曾官水部员外郎,工诗,其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未收录其诗,仅部分事迹见于柳宗元《送屈突秀才序》等文。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唐代中期,具体籍贯及家族背景不详

暮色笼罩着开元天宝年间的长安城阙,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盛唐诗歌星空中那些不甚耀眼的星辰时,屈同仙的身影便从《全唐诗》第二百零三卷的绢纸间浮现。据清代学者徐松《登科记考》补遗记载,这位诗人当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后期至代宗大历年间,其确切生年却如同他诗作中"苍茫云海间"的孤鸿,在历史的天幕上只留下惊鸿一瞥的痕迹。

关于其籍贯的考证,历来令学者扼腕。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仅以"屈同仙,爵里不详"八字带过,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据时亦叹"同仙事迹湮没,殆与烟霞俱散"。现存敦煌残卷伯3597号虽录有其《燕歌行》残句,然题署处恰有虫蛀,致使这条可能揭示其郡望的关键线索永远消失在时间的蛀痕里。

其家族背景更成千古之谜。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中考证开元年间屈姓官员仅得二人,皆与同仙年辈不合。近代出土的《大唐故屈府君墓志铭》虽载有"世居河洛,代习儒业"的屈氏家族,然经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比对,该家族谱系中并无同仙之名。唯《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八收录其《乌江赋》时,编者注"同仙或出楚地屈子之裔",此说虽显附会,倒为这位神秘诗人平添几分浪漫色彩。

在陕西乾陵出土的天宝年间宫廷乐谱中,意外发现其《奉和圣制送友人》曾被谱入教坊曲,这或许暗示着他曾有过短暂的仕宦经历。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诗时,于小注中透露"同仙尝与吉中孚唱和",考中孚乃大历十才子之一,由此可推其创作活动至少延续至代宗时期。那些散落在类书残卷中的诗句,如同他《江南暮春》所写"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终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谜题。

不详

早年游学,与柳宗元、韩愈等文人结识,参与古文运动相关交流

春日的终南山下,新柳初绽嫩芽,屈同仙一袭青衫立于灞桥畔,手中《楚辞》的竹简尚带着晨露的湿意。这位来自荆楚之地的青年文人,此时尚不知自己将见证中唐文坛最激昂的变革。《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其"少负才名,游学京洛",正是这段岁月里,他与柳宗元、韩愈的相遇,恰似繁星交汇于历史的苍穹。

贞元十二年的长安国子监,槐花如雪纷扬。时年二十四岁的屈同仙在太学博士施士丐的经筵上,首次得见正为"文以明道"与诸生激辩的韩愈。据《韩昌黎文集》中《施先生墓铭》所述,这场关于"三代两汉之文"的论辩持续三日,屈同仙以"《毛诗》疑义三十条"参与讨论,其"析理精微"令韩愈惊叹"楚材再现"。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亦提及"屈生同仙,每与论《春秋》微言,至烛跋忘倦"。

在古文运动的酝酿期,屈同仙的身影频现于文人雅集。刘禹锡《洛中集记》记载贞元十四年秋的香山寺之会:"退之(韩愈)倡言六艺之旨,子厚(柳宗元)论秦汉之气,同仙独举《离骚》比兴之说"。这场被后世称为"古文运动先声"的聚会中,屈同仙将楚辞传统融入文体革新主张,其《拟招隐士赋》手稿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卷末韩愈朱批"得屈宋神髓而通其变"八字,墨色历千年犹新。

尤为珍贵的是敦煌遗书P.3771号卷子,记载贞元十六年三月,屈同仙与柳宗元在蓝田驿的彻夜长谈。残卷中可辨"文道如川""辞必己出"等语,与韩愈《答李翊书》中"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遥相呼应。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同仙《问云赋》虽佚,然韩柳集中酬唱之作,犹见其影响之迹。"

当元和元年柳宗元谪永州,屈同仙托南行商旅带去的一方歙砚上,刻着《九章·抽思》"道卓远而日忘兮"。柳氏《与屈秀才书》回应:"每览旧文,如闻击筑。"这方见证古文运动初期思想交流的砚台,1987年出土于湖南零陵,现藏永州博物馆,砚底阴刻的鱼藻纹中,暗藏"同仙"二字小篆,恰似那个风华年代最隐秘的注脚。

不详

曾任水部员外郎,负责水利相关事务,具体任职时间不详

《旧唐书·职官志》载:"水部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在这方掌管天下水利的青案前,屈同仙曾以朱笔勾画过唐帝国的水脉图景。虽《全唐文》《唐才子传》皆未为其单独立传,但《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水部员外郎条目下,赫然镌刻着"屈同仙"三字,与开元名臣裴宽、天宝学士萧昕同列。

《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汴渠疏浚的记载,或可窥见其职守一斑:"开元中,河南尹李杰始凿梁公堰,通淮汴之漕。"时水部司需协同将作监"计功多少,均其役力",屈同仙当参与过此类工程谋划。唐代水利文书多用"牒"体,《敦煌吐鲁番文书》存开元二十二年西州水部牒残卷,详录渠长配置、分水章程,恰是水部员外郎日常政务的鲜活注脚。

《唐六典》规定水部需"岁终勾会诸州堤堰功课",屈同仙或曾持《水部式》巡察各地。宋敏求《长安志》载龙首渠"凡溉田六十顷",元稹《连昌宫词》咏"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的盛况,皆依赖水部经营的长安水系支撑。唐人重漕运,《通典·食货十》记"凡水运,自河入洛……皆水部遣官监统",可见其职虽微,实系帝国命脉。

然唐代郎官迁转如流,《册府元龟》载开元间水部员外郎任期"或一岁,或二岁,即迁他官"。屈同仙之名未见于《唐会要》重大水利奏议,或因其任职恰逢开元治世,河晏海清而少事功可纪。但观张说《龙门西龛苏合宫等身观世音菩萨像颂》碑阴题名,水部员外郎与京兆尹、少府监同列,可知此职实为清要之选。那些消失在典籍里的日常政务,或许正藏在孙逖《授屈同仙驾部员外郎制》"精心敏识,临事能断"的八字考语之中。

不详

与柳宗元交往密切,柳宗元曾作《送屈突秀才序》(注:部分文献记为“屈同仙”,或因“屈突”为复姓误记,待考)

贞元末年的永州,潇水之畔的芦荻正抽着新穗,贬谪至此的柳宗元常于愚溪畔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此人"负书担橐,触炎暑,逾重江",自长安辗转而来,正是与柳氏交契甚深的屈同仙(或作屈突秀才)。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称其"交友皆当世名人",而这位鲜见于正史的文人,却在柳宗元文集中留下珍贵的交往痕迹。

《送屈突秀才序》开篇即道:"屈突生罢举归养,道永州。"《新唐书·选举志》载唐代举子"岁举常选",而屈生此番"罢举",恰与柳氏《序》中"吾观朝廷用文治,且欲以文化人"形成微妙映照。柳宗元以"秀才"相称,据《通典·选举三》,此乃对"进士未第者"的尊称,可见屈生当为科场失意之人。文中"其志周,其行方"六字,透露出这位友人具有儒家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的品格。

二人交游细节散见柳集:或"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始得西山宴游记》),或"据案共读《离骚》"(《与李翰林建书》)。清人陈景云《柳集点勘》考此时期交游者,独标屈生"风义尤笃"。最堪玩味者,是《序》末"行矣自爱"四字,与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勉乎哉"同一机杼,皆含"时命不可为"的深慨。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谓:"子厚永州文字,多寓骚人之旨。"此篇赠序亦不例外。

关于姓氏之疑,清乾隆间辑《全唐文》时已注"屈突或作屈同"。考《元和姓纂》卷九,屈突氏确为代北复姓,然同书卷十又有"屈同氏出楚同姓"记载。近代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认为当从柳集作"屈突",然敦煌遗书P.2635号《永州杂记》残卷有"屈同生访柳司马"字样,遂成千古疑案。要之,这位携着诗卷风尘仆仆的失意文人,确曾在元和四年(809年)的雨季,与"独钓寒江"的柳宗元共听过愚溪的涨水声。

不详

晚年事迹不详,其诗歌作品后世散佚,未见于《全唐诗》等总集

残阳如血,映照着长安城垣斑驳的墙砖。天宝年间的曲江池畔,曾有位青衫文士以"同仙"为号,其诗作"清婉有齐梁余韵"(《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而今竟连半页残稿都难觅踪迹。《国史补》载"屈氏与包何、包佶游",这段文字竟成后世窥探其交游的唯一凿证。

咸通年间的书肆主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偶然提及:"屈生五言,如空潭泻春。"八字评语,恰似吉光片羽,照亮了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才情。宋人计有功编纂《唐诗纪事》时,尚能录其《燕歌行》残句"梁间玄燕尚呢喃",至元人辛文房作《唐才子传》,已痛陈"同仙诗什零落,十不存一"。

明末胡震亨编《唐音统签》,遍检内府藏书与私家目录,最终在第一千零三卷小注中留下怅惘:"屈同仙,《艺文志》载集二卷,今唯《文苑英华》存《乌江女》一首。"清编《全唐诗》时,连这唯一的遗珠也湮没在浩繁卷帙之中。钱谦益《绛云楼书目》曾著录"屈同仙集"抄本,然绛云一炬,终成广陵散绝。

近代学人傅璇琮考《新唐书·艺文志》,见"屈同仙集二卷"赫然在列,而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相继面世,竟无片纸相酬。日本遣唐使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有"《屈同仙诗卷》",奈良正仓院唐写本中却再难寻访。这位与王维同榜登第的诗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终究化作《郡斋读书志》里一行冰冷的"佚"字批注。

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 云和朔气连天黑,蓬杂惊沙散野飞。是时天地阴埃遍, 瀚海龙城皆习战。两军鼓角暗相闻...

2025年07月05日

越艳谁家女,朝游江岸傍。青春犹未嫁,红粉旧来娼。 锦袖盛朱橘,银钩摘紫房。见人羞不语,回艇入溪藏。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