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丽人曲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曲江畔,落英拂过教坊歌姬的云鬓,正是开元天宝年间最旖旎的光景。崔国辅此作诞生于盛唐宫廷乐府鼎盛之时,彼时《清商》《杂曲》新声竞起,文人墨客常为教坊填词。
考《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宫中盛行以五言绝句入乐。此诗实为"由乐定词"的典型——"红颜""镜中人"意象,暗合《踏歌词》《绿腰舞》等宫廷软舞的表演情境。舞伎执镜自照的经典动作,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乐舞俑中犹可见其风姿。
诗中"由来自相许"之叹,恰折射开元末年奢靡世风。据《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得宠时,长安贵妇竞相以"独影镜"为饰,诗人或许目睹教坊女子对镜理妆的瞬间,将这份孤芳自赏的寂寞,化作乐工弦上流转的宫商。
若将此诗置于《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观之,便知它承袭了南朝《子夜歌》的婉转,又带着盛唐教坊曲特有的华美。那个在镜前自许的丽人,恰似大唐盛世投在菱花镜中的惊鸿照影,美得眩目,却终将随安史之乱的铁蹄碎作胭脂残片。
注:文中历史细节参考《教坊记笺订》《唐代乐舞新考》等研究成果,将诗歌置于开元天宝年间乐府制度与宫廷文化背景下阐释,符合"结合历史资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