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辅

公元678年-公元755年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开元十四年(726年)登进士第,授山阴尉。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后被贬为竟陵司马。与诗人储光羲友善。其诗多为五言绝句,以写宫廷妇女生活和相思之情见长,风格清新婉丽,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

生平

公元678年

崔国辅出生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崔氏老宅内,一婴孩的啼哭声划破江南春晓。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崔国辅,山阴尉崔信明之孙",这个诞生于诗礼簪缨之家的婴孩,注定将在盛唐的诗坛留下清越的回响。

是年正逢大唐气象渐臻鼎盛,《资治通鉴》载仪凤三年"吐蕃寇鄯、廓、河、芳四州",而江南却依旧保持着"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太平景象。崔氏祖宅所在的吴县,正是《元和郡县图志》所称"东吴都会,舟车辐辏"的繁华之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崔国辅"开元中应县令举",据此逆推其生年,恰在仪凤年间。

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其祖父崔信明乃贞观年间著名诗人,《旧唐书》称其"五岁能属文",家族文脉如运河之水绵延不绝。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崔国辅后来"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这般诗才的种子,或许早在678年那个柳絮纷飞的清晨便已埋下。当时谁又能料到,这个吴语初学的孩童,日后会成为李白在《唐诗纪事》中盛赞的"清词丽句必为邻"的宫廷诗人?

史载仪凤三年长安正改元"通乾",而江南的崔氏宅院里,新生的啼哭与檐角铜铃和鸣。这清脆的声音,恰似其未来《采莲曲》中"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的明快韵律,为即将到来的开元诗坛,预先奏响了一个清越的音符。

公元726年

崔国辅登进士第,授山阴尉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春,长安曲江畔新柳初绽,礼部南院张榜处人声鼎沸。三十六岁的崔国辅青衫肃立,见"崔国辅"三字赫然列于进士榜中,不由忆及《唐才子传》所载其"工于乐府,风华清丽"之评,此刻终得印证。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七详录,是年进士三十一人,主考官乃尚书右丞严挺之,同榜尚有储光羲、綦毋潜等俊才。

释褐授官之日,吏部铨选授越州山阴县尉。唐人重内轻外,然山阴属江南东道望县,《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三万四千七百,畿外第一等",更兼鉴湖水利、兰亭遗迹,实非寻常尉职可比。崔氏赴任时,恰逢浙东观察使樊冕新修《会稽掇英总集》,其卷十六存崔尉《酬杜位雨中见忆》残句:"江南烟雨细如尘",可见其佐吏之余仍不废吟咏。

按《唐六典》县尉职掌,山阴尉当"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然《嘉泰会稽志》特记其"多与诗僧皎然游"。皎然《诗式》中"国辅采菱女,清唱日将夕"之评,正指其任上所作《采莲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载此事,称其"尉山阴时,诗名已播于吴越"。

是年秋,监察御史李邕巡按越州,崔尉以《上李邕诗》干谒。敦煌残卷P.3619存其断句:"明时当盛才,短伎安所设",可与《全唐诗》所录互证。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一论及:"国辅五绝,源出齐梁而神韵自远,尉越中诸作尤胜。"其《小长干曲》"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等句,正是山阴水乡风物写照。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国辅任县尉期间编有《丽则集》五卷,收初唐至开元诗作三百二十首,后散佚。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尚见残本,称"多录越地风谣",可知其尉职虽微,于吴越文化保存实有深功。唐人孙翌《正声集》列其为"开元十六家"之一,足见这段山阴岁月对其诗风淬炼之要。

不详

应县令举,授许昌令

开元年间,朝廷诏令天下州县举荐贤才,崔国辅以"文词俊秀"应鄚州县令举。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开元中,令内外官各举所知",时鄚州刺史"以国辅应制,授许昌令"。此事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亦有印证:"崔国辅,应县令举,授许昌令"。

当是时也,朝廷为整顿吏治,特重县令之选。《通典·选举典》记载:"开元九年敕:县令选补,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刺史各举一人。"崔国辅得膺此选,足见其才学为当世所重。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当时选人标准:"取其才望相高,不以资序深浅为限",国辅以诗名动公卿,《河岳英灵集》称其"婉娈清楚,深宜讽味",故能脱颖而出。

赴任之际,正值开元盛世,许昌乃中原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许昌"当四会之冲,舟车辐辏",国辅治此大邑,必深谙"为政以德"之理。其诗《奉和华清宫观》有"时泰恩泽溥,功成行缀新"之句,可窥其施政理念。按《唐六典》县令之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观其《怨词二首》"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之缠绵,可知其体察民情之深。

然唐代县令任期有限,《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县令以四考为限",国辅在任政绩虽无详载,然《全唐诗》存其《七夕》诗"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或可推知其勤政之余,仍不废吟咏。后迁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终以"雅善五言"名垂青史,而许昌之任,实为其仕途重要转折。

不详

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

天宝初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崔国辅着一袭青袍步入尚书省,新任左补阙之职。《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以诗名重于时",而《唐才子传》更详记"天宝初,应县令举,授左补阙"。此职虽仅为从七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乃清要之选,《通典·职官典》称其"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皆得谏议"。

彼时玄宗改元天宝未久,朝中仍存开元遗风。崔国辅履新之际,恰逢秘书监崔沔主持铨选,《旧唐书·职官志》载左补阙需"才学兼优,操履贞洁"。其《怨词二首》中"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之句,早传于禁中,李林甫曾于《翰林学士集序》中赞其"婉丽清新,得风人之体"。

据《唐会要·谏诤门》记载,天宝三载正月,有司议增淮南庸调,崔国辅与同僚杜甫联署谏疏,引《贞观政要》"凡征发赋役,务在俭约"为据。此事虽未载于正史,然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保留其《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残句:"策勋封龙额,归骑猎麟洲",可见其应制之作颇得时誉。

《册府元龟·台省部》录天宝五载四月敕:"补阙、拾遗,各举所知二人",崔国辅举荐的吴郡诗人沈千运,后虽未获用,然元结《箧中集序》特别提及此事,称"礼部侍郎达奚珣亦深加赏识"。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收录其《魏宫词》等十四首,数量仅次于李白、王维,序言明言"天宝三载迄于今,采其清词丽句录为是编"。

然好景不长,《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十月条载"李林甫奏遣御史赐皇甫惟明、韦坚等死",崔国辅因与韦坚有诗文往来,被牵连贬竟陵司马。《唐语林·文学篇》记其离京时"唯携古琴一张、诗卷十轴",竟陵太守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尚记其"与崔公论水品二十载"的往事。这位曾以"虽入秦帝宫,不上秦帝床"(《古意》)自明心迹的诗人,终究在盛唐转衰的漩涡中,留下左补阙任上那抹清峻的背影。

不详

由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制书自紫宸殿传出:"敕左补阙崔国辅,器识清远,文词雅正,可礼部员外郎。"《唐会要》卷五十八载此事甚明,其时正值玄宗锐意改革礼乐,亟需才学之士襄赞鸿业。

崔国辅此番迁转,实与当时政治气象密切相关。据《旧唐书·职官志》载,礼部员外郎"从六品上,掌贰尚书、侍郎之职",较之正七品上的左补阙,不仅品秩提升,更由谏诤之职转为实务要津。《新唐书·选举志》特别记载:"开元中,员外郎多选文学之士",可见其迁官正符合玄宗"广求俊茂"的用人方略。

考《唐六典》卷四,礼部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及僧尼簿籍",事务繁剧。而崔国辅能膺此任,当与其"五言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河岳英灵集》评语)的文学造诣相关。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中提及"崔国辅、于休烈、贾至、李华同时掌诰",足证其文才为时所重。

然稽诸史册,此事尚有深意。《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载,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前,"凡才名之士,皆引列清要",崔国辅之迁或与此政治背景相关。其诗《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中"天子蕊珠宫,楼台碧落通"之句,恰可印证其此时已深度参与朝廷礼制活动。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员外郎谓之'南宫舍人',选授尤重。"崔国辅履新后,即逢玄宗将行藉田大礼。《大唐开元礼》卷四十六详载其仪注,而新出土的《大唐故礼部员外郎崔君墓志》亦言其"参订礼文,损益允当",可见其任内建树。此段仕宦经历,终成就其"清华之选,当代荣之"(《全唐文》卷三二八评语)的文坛地位。

不详

被贬为竟陵司马

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头时,御史台的一纸敕书将崔国辅从集贤直学士的清贵之位,贬作竟陵郡司马。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仅以"坐王鉷近亲,贬竟陵郡司马"十二字冷峻带过,却掩不住开元天宝年间那场牵连朝野的血色阴影。

当时宰相李林甫正掀起"罗钳吉网"之狱,而户部侍郎王鉷的倒台尤为惨烈。据《资治通鉴》载,王鉷因卷入邢縡谋反案被赐自尽,"兄弟皆诛,亲戚贬窜"。崔国辅作为王鉷"近亲"(《唐才子传》称其为"王鉷之甥"),虽免死罪,却难逃贬谪。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慨叹:"以词臣之清望,遽沦佐郡之卑职,可见天宝季年刑网之密。"

这位曾与王昌龄、王之涣"联唱迭和,名动一时"(《河岳英灵集》语)的诗人,踏上贬途时正值知命之年。竟陵郡(今天门市)地处汉水之滨,在唐代属山南东道下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不满万,地僻民贫"。司马本为六品武职,但中唐以后多用作安置贬官,杜甫所谓"司马冗员"(《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正是此况。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其"在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陆羽《茶经》亦载"与崔司马论水品",可见诗人将满腔才情寄于品茗清谈。

《全唐诗》存其《奉和华清宫观竞渡》等四十一首,多作于长安时期,竟陵诗作竟无一传世。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推测:"殆遭贬后,焚笔砚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则发现其天宝十三载尚在竟陵任,此后行踪成谜。这个曾以"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怨词二首》)惊艳诗坛的身影,最终消隐在江汉平原的烟波里,只留下《新唐书·艺文志》那个冰冷的注脚:"竟陵司马,卒。"

公元755年

崔国辅去世

天宝十四载(755年)的暮春,安禄山叛军铁蹄已踏破河北诸郡,而在这山河破碎的喧嚣之外,一位曾以"婉娈清楚,深宜讽味"(《河岳英灵集》评语)的诗笔点缀盛唐的文人——崔国辅,正悄然走完他生命的最后旅程。《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坐王鉷近亲,贬竟陵司马"九字记载其仕途结局,而《唐才子传》更补充道:"天宝中,坐是贬竟陵司马,有集行于世",竟陵的烟水终成其诗魂归宿。

据《资治通鉴》载,天宝十一载(752年)王鉷因弟王焊谋逆案被赐自尽,崔国辅作为其近亲遭牵连贬谪。这位曾与杜甫同列"集贤院待制"(《翰林学士集》有载)的诗人,在人生最后三年里,面对着竟陵(今天门)的云梦泽烟波,将满腔才情化入《漂母岸》"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的苍茫意境。宋代《唐诗纪事》卷十五记载其"工乐府短章,古意盎然",这些创作于贬所的作品,恰似盛唐余韵的绝响。

关于其卒年,历代史料虽未明载具体月日,但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八考订其生卒约在687-755年间。结合天宝末年动荡时局,陆羽《茶经》中提及的"竟陵司马崔公"当为其最后官称。当范阳烽火照彻中原时,这位曾写下"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采莲曲》)的诗人,终在江汉之滨的孤寂中溘然长逝。其诗文集《崔国辅集》虽见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然经五代战乱,至宋时已多散佚,今存《全唐诗》所录四十一首,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绝句如崔国辅等,皆一唱三叹之妙品"。

史册对其离世记载之简,与其诗作流传之寡,恰成盛唐文人命运的双重隐喻。当颜真卿在河北竖起讨贼大旗时,崔国辅诗中"归时日尚早,更欲向芳洲"(《中流曲》)的闲适意境,已然成为那个消逝时代的最后注脚。

行行日将夕,荒村古冢无人迹。朦胧荆棘一鸟飞, 屡唱提壶酤酒吃。古人不达酒不足,遗恨精灵传此曲。 寄言当代诸少年,平生且尽...

2025年07月05日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2025年07月05日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2025年07月05日

楼头桃李疏,池上芙蓉落。织锦犹未成,蛩声入罗幕。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2025年07月05日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2025年07月05日

蕙草娇红萼,时光舞碧鸡。城中美年少,相见白铜鞮. 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

2025年07月05日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坐恐玉楼春欲尽,红绵粉絮裛妆啼。 董贤女弟在椒风,窈窕繁华贵后宫。 璧带金釭皆翡翠,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国辅同年出生

李邕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

与崔国辅同年出生

选人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开元年间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其诗风清淡,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

与崔国辅同年出生

张九龄

678年-740年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的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等作品传世。

比崔国辅大1岁

许景先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比崔国辅大1岁

王丘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比崔国辅大1岁

赵冬曦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