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蕙草娇红萼,时光舞碧鸡。城中美年少,相见白铜鞮.
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

国辅

译文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
蕙草娇红萼,时光舞碧鸡
香草娇嫩,红萼初绽,春光里碧鸡翩翩起舞
城中美年少,相见白铜鞮
襄阳城中的美少年,常在白铜鞮街相遇
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
少年时在襄阳生活,常往来于襄阳城中
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
城中的轻浮子弟,都知道我擅长弹奏秦筝

词语注释

蕙草(huì cǎo):香草名,即蕙兰,一种芳草
红萼(hóng è):红色的花萼
碧鸡(bì jī):传说中的神鸟,此处形容舞姿优美
白铜鞮(bái tóng dī):襄阳城中的一条繁华街道
秦筝(qín zhēng):古代弦乐器,相传为秦地蒙恬所造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襄阳城,汉水之畔蕙草萋萋,娇艳红萼点缀其间,恰似少年郎襟上未干的酒痕。碧鸡坊外柳浪翻飞,时光在舞姬的广袖间流转成盛唐最后的华章。这座绾毂南北的城池,自东汉习郁筑池、晋代山简醉饮以来,便沉淀着千年文脉与市井风流。白铜鞮陌上,吴带当风的少年们勒马相逢,玉佩金铃之声与《白铜鞮》古曲相和——那是梁武帝时流传的南朝旧乐,却在襄阳的酒肆里被新声重谱。

当夕阳为岘山描金时,谁家秦筝忽作裂帛之声?弹筝女子罗衣似水,指尖流淌着《陌上桑》的调子。城中轻薄儿郎们不知,这十三弦里藏着多少北地风沙:自周代"秦人弹筝击缶"的遗响,到汉代长安游侠儿的《陌上桑》,而今竟在襄阳城的暮色里,被一双流落南方的素手重新唤醒。正如鲍照《代白纻舞歌词》所言"洛阳年少邯郸女",这座城池的乐声里,永远交织着北方雄浑与南方旖旎的对话。

赏析

《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以简净明快的乐府笔调,勾勒出唐代襄阳城的鲜活世相。第一首"蕙草娇红萼"四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评其"以草木之娇映少年之艳",娇红的蕙草花萼与舞动的碧鸡光影(注:碧鸡或指日光中飞舞的翠鸟)构成青春意象的复调,而"白铜鞮"这一南朝乐府中反复出现的歌舞胜地,暗示着少年们相遇的场景总与风流欢宴相连。

第二首"少年襄阳地"四句,《乐府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解秦筝"三字蕴含深意:汉代刘熙《释名》载"秦筝,秦声也",唐代教坊女子多习此技。诗中少女自矜才艺的告白,恰如王运熙在《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中所言"以音乐为媒的都市艳遇,折射出盛唐市井文化中的自由气息"。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昌集教授进一步阐释:"'轻薄子'的称谓并非贬义,实为对不拘礼法者的戏谑称呼,与李白《襄阳歌》中'笑杀山公醉似泥'的狂放气质一脉相承。"

两首诗共同构建的襄阳意象,在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看来:"比照鲍溶《襄阳怀古》的苍凉,此二曲恰似用金线在古城画卷上绣出鲜活的市井纹样。"其中时空转换尤见匠心——首章春日丽景与次章日常往来的呼应,暗合《唐音癸签》"乐府短章贵在场景跳接"的创作法则。而"知妾解秦筝"的自信宣言,被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视为"盛唐女子主体意识觉醒的吉光片羽,较之南朝乐府《襄阳乐》中'人言襄阳乐'的集体欢歌更显个性色彩"。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铁民在《乐府诗选》中总评:"二首联章如双面绣,一面是襄阳城的青春图谱,一面是乐府传统的新变。其价值不在词藻之丽,而在以市井笙箫续写了汉魏风流的当代篇章。"这种流动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欢愉,恰如长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所言:"是唐人用音乐性语言雕刻的时光琥珀,封存着永远鲜活的盛唐心跳。"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
    "『蕙草娇红萼』四句,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写少年游冶之态,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出,此子夜读曲遗响。"

  •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叹云
    "『少年襄阳地』一作,真得乐府神理。『知妾解秦筝』五字,含情无限。不曰『慕妾』而曰『知妾』,轻薄子灵慧狡狯神情,跃然纸上。"

  •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析之
    "前首以『时光舞碧鸡』点睛,后首以『解秦筝』传神。襄阳少年之态,女儿慧心之巧,皆在空际传声。唐人小乐府中,有此玲珑剔透之笔,可谓寸玑尺璧。"

  •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拈出妙处
    "两章俱用叠字法,『襄阳』『城中』往复回环,如秦筝之幺弦,袅袅不绝。而『白铜鞮』『解秦筝』之句,尤见六朝清商曲辞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