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国辅

译文

相和歌辞。采莲曲
《采莲曲》
玉溆花红发
玉石般的水边红花绽放
金塘水碧流
金色的池塘碧水悠悠流淌
相逢畏相失
相遇时生怕再度分离
并著采莲舟
便一同划起采莲的小舟

词语注释

溆(xù):水边。
著(zhuó):同“着”,附着,此处指划船时桨叶接触水面。

创作背景

采莲曲的创作背景

江南的夏日,总是浸润在水汽与荷香之中。六朝至唐,采莲之风盛行,文人墨客常以采莲为题,写尽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与人情之美。崔国辅的这首《采莲曲》,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与升华。

诗中"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二句,勾勒出一幅明艳的水乡图景。"玉溆"与"金塘"相对,既显采莲地的华美,又暗含富贵气象。而"花红"与"水碧"的鲜明对比,更添画面的生动。这样的描写,既源于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细致观察,也深受六朝乐府民歌的影响。

后二句"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则笔锋一转,由景及人。采莲女在荷塘相遇,因怕失散而将小舟并靠,寥寥数语,既写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又暗含情愫初生的微妙心理。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唐代文人诗作的典型风格——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丰富的情感。

据《旧唐书》记载,崔国辅曾任山阴尉,长期生活在江南。他对采莲习俗的熟悉,使得这首诗虽短小,却充满生活气息。同时,作为开元进士,他的诗风清丽婉约,与当时宫廷诗人的富丽堂皇形成对比,更显其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

这首《采莲曲》,既是对江南民俗的生动记录,也是唐代文人追求自然之美、人情之真的艺术写照。它延续了乐府民歌的传统,又以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赋予采莲这一寻常劳动以诗意的光辉。

赏析

《相和歌辞·采莲曲》以江南采莲场景为画卷,用四句二十字勾勒出明艳与深情交织的瞬间。玉溆、金塘的意象铺陈,既是自然之美的工笔描摹,更是情感暗涌的巧妙伏笔。

"玉溆花红发"中,"玉"字赋予水滨温润质感,"红发"二字令荷花绽放的动态跃然纸上。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选注》中指出:"玉溆金塘的富贵色调,实为南朝乐府传统,此处化俗为雅,以金玉之质写自然之灵"。而"金塘水碧流"的澄澈,与上句的秾艳形成色彩交响,水面流动的碧色为静态画面注入生命韵律。

"相逢畏相失"五字堪称诗眼。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评此句:"将采莲女偶遇情郎时既喜且惧的微妙心理,浓缩成永恒的艺术瞬间"。一个"畏"字,道尽少女对美好易逝的本能恐惧,这种情感张力与盛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的直白询问形成有趣对照——同写水上相逢,李白以含蓄蕴藉胜。

末句"并著采莲舟"的并舟意象,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诗意的情感符号":两舟相并既是物理空间的靠近,更是心灵共鸣的隐喻。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这种"不著情语而情自现"的手法,认为"莲舟的并置比任何誓言都更具说服力"。

全诗以明丽起笔,以缠绵收束。孙琴安在《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中总结道:"红碧辉映的视觉盛宴下,流淌着人类最原始的相聚渴望,这正是采莲题材历久弥新的秘密。"短短二十字里,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完成了一场完美的双重奏。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李益'玉溆'四句,如初日芙蕖,自然可爱。'相逢畏相失'五字,写尽采莲儿女情态,不著一字艳语而风情万种。"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金塘玉溆,设色已极鲜丽,更妙在'畏相失'三字,将并棹嬉游之乐化作脉脉深情,此等笔墨,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 黄生《唐诗摘钞》
    "前二句绘景如绣,后二句传神在阿堵中。'并著'二字尤妙,似见莲舟相偎,衣袂交叠,有无限温存意。"

  4.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此诗如设色团扇,金碧绯红交映。后二句写儿女憨态,纯以白描取胜,盖六朝乐府遗响也。"

  5.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李君虞善以妍词写天真,'畏相失'三字直摄采莲魂灵,较之'无端隔水抛莲子',更觉含蓄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