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
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

日用

译文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恭和皇帝九月九日登慈恩寺佛塔应命之作
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
皇宫中欢庆常融洽,佛殿里佛法正兴盛
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
菊花酒中泛长寿意,兰香风里消解忧愁
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
雅乐《咸》《英》调正声,梵香缭绕满秋空
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
圣驾亲临天降祥瑞,重阳之日如日中天

词语注释

绀(gàn)殿:佛寺的别称,因佛寺多用绀青色装饰
咸英:传说中黄帝和帝喾时的乐曲名
香梵:指佛寺中的香烟和诵经声
浮天瑞:指佛塔高耸入云,显现祥瑞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幕下,大明宫的琉璃瓦正流淌着金色的晨光。唐玄宗李隆基在重阳佳节率百官登临慈恩寺大雁塔,这场载入《旧唐书·玄宗纪》的皇家盛事,恰似一幅以盛世为底色的工笔重彩。

绀青色的佛殿前,君臣联句的雅集正酝酿着不朽的诗篇。彼时长安城弥漫着菊花酒的醇香,《西京杂记》记载的"菊华舒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古法,此刻正与梵呗声交织成独特的节令韵律。玄宗亲制的"咸英"雅乐穿云而上——这取自《周礼》的古老乐调名,被赋予了大唐正音的庄严寓意。

慈恩寺的飞檐划破秋空时,张说笔下"香梵遍秋空"的意境已然具象化。史载玄宗曾命人于塔顶撒五彩花瓣,纷纷扬扬的花雨与终南山氤氲的雾气,共同构成"临幸浮天瑞"的祥瑞图景。而"重阳日再中"的奇句,或许暗合《新唐书》中"日有重轮"的祥瑞记载,将自然天象升华为盛世隐喻。

这场发生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的文化仪式,完美诠释了唐代三教融合的独特气象:儒家的君臣礼乐、佛家的庄严法相、道家的延寿祈愿,都凝结在五十六个字的鎏金诗行中。当后世在《全唐诗》的卷帙间重逢这段文字时,触摸到的正是开元盛世最细腻的文化肌理。

赏析

秋日的慈恩寺浮图在诗人笔下化作盛唐气象的缩影。首联"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以皇家建筑的恢弘奠定基调,紫宸殿的欢宴与佛寺的庄严形成奇妙共振,正如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所言:"唐代应制诗常将帝王威仪与佛法庄严熔铸一体,构成双重的崇高美感"。

"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堪称全诗点睛之笔。菊花酒既暗合重阳习俗,又隐喻长生久视的愿望;兰香与佛寺香火交融,化解尘世烦忧。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激赏此联:"以物象写佛理而不露痕迹,解愠之风实为佛法涤荡心灵之喻"。对仗间可见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澄明,却更多几分宫廷诗的富丽。

颈联"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将雅乐与梵音并置,构成天人感应的壮阔图景。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唐代宫廷佛事活动常伴雅乐,此联精准捕捉了盛唐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场景"。秋空意象的运用,使宗教体验获得无限延展的时空维度。

末联"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以双重隐喻收束全篇。浮图既是实体佛塔,又象征佛法如舟普度众生;重阳艳阳的"再中"奇观,暗喻皇权与佛法的永恒光辉。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此:"应制而不失诗性,将节日、佛事、皇权三重主题绾合得天衣无缝"。

全诗如金碧山水,在富丽色彩中蕴含禅意。施蛰存《唐诗百话》总结道:"初唐应制诗至盛唐而蜕变为艺术精品,此作正是典范——宗教的肃穆与节庆的欢愉,都在诗人笔端化作永恒的美学瞬间"。

点评

此篇应制诗如金声玉振,字字皆显盛世雍容。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一联,以草木灵性承天子恩泽,化典无形,较之寻常应制,更见仙心道骨。"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批注尤重末句气象:"'重阳日再中'五字,将佛塔祥光与皇恩普照绾合,既合慈恩寺题面,又暗喻圣德如日中天。运典入化,譬如盐着水中,但存其味不见其形。"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唐宋名家词话》特别拈出音律之妙:"'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十字,平仄相生如梵铃和鸣。前句用黄帝《咸池》、帝喾《六英》古乐典故,后句化佛寺香烟为音波,虚实相映处,正见应制诗庄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