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载的盛唐气象里,玄宗皇帝在长安城楼铺开边塞舆图时,正值宰相张说以兵部尚书之职奉诏巡边。这场君臣之间的军事筹谋,被史官以"圣制送张说巡边"为题载入《全唐诗》卷三,而当时文士的奉和之作,便在这金戈铁马与翰墨风流的交响中诞生。
烽燧台上的狼烟尚未升起,大明宫中的诗筵已先奏响凯旋的预章。玄宗亲制"六月《采芑》"之典,将周宣王北伐玁狁的典故化作对张说"拟清鸡鹿塞"的期许。当鎏金错银的兵符交到这位曾三任朔方节度使的统帅手中,长安城的槿花正灼灼盛开——这短暂而绚烂的朝宴,恰似诗人笔下"华筵槿正荣"的隐喻,暗合着帝国对边疆"暂劳期永逸"的战略构想。
在"匈奴畏盛名"的自信背后,藏着开元盛世特有的文武相济。张说既是《唐六典》的编纂者,又是平定突厥的统帅,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庙谋能允迪"与"韬略又纵横"形成精妙对仗。当送行的仪仗穿过长安春明门,旌旗上悬垂的不仅是"别绪应悬旌"的诗意,更是唐人"壮心看舞剑"的尚武精神。史载此次巡边后,朔方军威大振,胡马不敢南窥,恰印证了诗中"赫矣振天声"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