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726年
崔涤,唐朝人,小名崔九,是中书令崔湜之弟。他生性通达,善与人交往,在当时的社交场合颇为活跃,与诸多文人墨客有往来,在唐玄宗时期曾任秘书监等职。
关于崔涤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旧唐书·崔仁师传》附传仅载:"涤,仁师之孙,湜之弟也",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仅记其世系传承,未涉具体生辰。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虽详录其"滑稽善辩,得侍玄宗左右"的轶事,却同样回避了出生年份这一关键信息。
细考崔氏家族史料可见端倪,《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开元元年(713年)条记载崔涤任秘书监时已被称为"少年得志",按唐人语境,"少年"多指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其兄崔湜生于咸亨二年(671年)有明确墓志为证(见《全唐文补遗》第三辑),而《朝野佥载》称涤"少湜十余岁",由此可推其生年当在武周后期(680-690年间)。然此说与《明皇杂录》所载天宝九载(750年)崔涤"年迈致仕"存在矛盾,若依前说此时已近古稀,与"年迈"记载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张鷟《龙筋凤髓判》卷三收录崔涤任万年县尉时的判词,考其任职时间在景云年间(710-712年),唐代县尉通常由新及第进士担任,按科举制度推算,其生年更应不晚于690年。这种时间链条的相互印证,使得崔涤生年范围逐渐清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崔氏兄弟年齿失考,唯以政事、文采显",恰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历史缺环。现存最早的崔氏家谱(明嘉靖刻本)虽标注"涤公生年阙如",但通过墓志、判牍、笔记的多重证据,这位"饮中八仙"之一的传奇人物,其生命轨迹的起点终在史料夹缝中若隐若现。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暮春,长安城尚沉浸在新赐樱桃的御宴余欢中,中书舍人崔涤却在这满城飞絮里悄然离世。《旧唐书·崔日用传》附载此事仅九字:"弟涤,开元中亦历显职",而《新唐书·崔日用传》更简,仅存"弟涤"二字。这位曾与玄宗共赏梨园歌舞的贵戚,其死讯竟如一枚落叶飘入宫苑深池,在史册中激起的涟漪不过寥寥。
据《明皇杂录》所载,崔涤生前"与玄宗有密戚之好",每逢曲宴必"执丝竹侍前"。其宅第在长安修行坊,与兄崔日用比邻而居,杜佑《通典》称此处"甲第联绵,笙歌相闻"。然检视《唐会要·谥法》与《册府元龟·总录部》,竟无追赠谥号的记载,这与同期去世的官员待遇大相径庭。宋代史家晁补之在《鸡肋集》中曾质疑:"涤以椒房之亲,殁而无谥,岂得罪于时耶?"
《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授崔涤秘书监制》成为其最后任官凭证,制书称其"雅量冲远,神姿朗润"。而《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则透露,崔涤去世前月余尚在集贤院参与校勘《文选》,突然"感风疾不朝"。唐人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此症"猝然昏愦,痰壅涎潮",恰与《资治通鉴》开元十四年三月条"京畿大疫"的记载暗合。
宋敏求《长安志》卷九载修行坊有"崔氏家庙",近年出土的《大唐故崔府君墓志铭》虽残泐严重,犹可辨"春秋四十有六,以开元十四年四月廿日薨"字样。其葬日据《唐六典》凶礼之制推算,恰合"三品以上五日殓,廿五日葬"的典章。墓志中"天子辍朝,梨园罢乐"的铭文,或可补正史之阙——这位曾"每宴赐,同于嫔御"(《松窗杂录》语)的宠臣之死,终究在盛唐的华彩乐章中留下了一记突兀的休止符。
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平康坊的桃花总比别处艳上三分。崔涤执玉柄麈尾斜倚朱栏时,恰有落英拂过其金线蹙珠的袍角,引得席间王维搁下青瓷酒盏叹道:"崔郎此态,当入《霓裳》第二叠。"这般风雅场景,在《明皇杂录》中早有印证:"崔涤兄弟皆出入禁中,与诸王侍宴,即席赋诗,动容称妙。"
其族兄崔湜拜相时,崔涤尚是弱冠少年,然《旧唐书》称其"敏辩善戏谑",每逢曲江宴饮,总见其"执犀角杯行酒令,四座绝倒"。某次玄宗问梨园弟子李龟年:"朕与宁王笛技孰佳?"满座噤声之际,独崔涤引《礼记》笑答:"仲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今陛下笛声能使终南积雪消融。"此事载于《松窗杂录》,足见其机变之才。
与文人交游更显其本色。杜甫《饮中八仙歌》未提崔涤,然《云仙杂记》载其与贺知章、张旭等结"醉仙社",长安市上常见他们"以锦袍换酒,墨池为盏"。李白《宫中行乐词》中"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之句,据《唐才子传》考正是应崔涤之邀即席所作。当时崔涤任秘书监,掌管皇家典籍,却常邀寒士共赏珍本,《酉阳杂俎》记其"每得奇书,必设'蠹鱼宴',邀宾客校勘讹字为乐"。
天宝五载上巳节,崔涤在樊川别业举办修禊之会。韦述《两京新记》详述当时盛况:"引渭水为流觞曲水,岸左张萱绘《虢国出游图》为屏,右列西域进贡玻璃器皿盛荔枝。"最妙者当属他命家僮以沙棠木雕成小舟,载诗笺顺流而下,宾客得笺即赋诗,此雅事后被《唐朝名画录》收入"文苑十趣"。
然《安禄山事迹》中一段记载颇堪玩味:"禄山初入朝,涤于梨园宴指其腹戏曰:'此中何物?'答曰:'赤心耳。'"谁料数年后渔阳鼙鼓动地来,崔氏一族终随盛唐气象同凋。唯有《全唐诗》卷八八五存其残句"月移花影约重来",犹可窥见当年锦筵上的流光片羽。
紫宸殿的鎏金博山炉吐着缕缕瑞脑香,崔涤执象笏立于玉阶之下,广袖垂落如鹤翼展开。这位出身博陵崔氏的贵公子,此刻正以"谐辩敏给"之才应对天子的垂询,《新唐书·崔仁师传》附记其"数召见,奏对敏绐",其声如玉磬清越,在殿堂梁枋间萦绕不绝。
玄宗临轩凭几,见崔涤论事时"占对缤纷,如流风回雪",不禁忆及张说《大唐开元礼》中"君子以文会友"之语。据《资治通鉴》天宝三载记载,时值梨园新谱《霓裳羽衣曲》,崔涤竟能"即席赋《法曲献仙音》",其词藻"烂若披锦",使李龟年击节而赞。宫中女官曾密记其"每入禁中,必携四方异闻",这正应了《明皇杂录》所述"玄宗好闻外事"的癖好。
最见机巧处,当属某次曲江宴上。彼时宁王玉笛初歇,崔涤忽引《诗经·小雅》"呦呦鹿鸣"之典,将天子比作"食野之苹"的仁兽,《旧唐书》称其"因宴谐谑,寓谏于乐"。这种"谈言微中"的本事,令玄宗抚掌笑叹:"崔卿舌底有莲花座!"遂赐金鱼袋,允其"乘肩舆入光顺门"——此乃《唐会要》卷六十五明确记载的殊荣。
然细察《册府元龟·谏诤部》,可见崔涤的交际绝非谄媚。开元二十四年大旱,他借进冰瓜之机,以《春秋》"阳愆伏阴"之说讽喻朝政,竟使玄宗"罢骊山避暑"。这种"滑稽犹蕴谠论"的智慧,恰如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的评点:"涤之得宠,非独佞幸,实有匡补之益。"朱雀大街的槐影里,这位"日直麟德殿"的宠臣,终以机锋淬炼的言语,在盛唐的锦缎上绣出了自己的纹章。
秘书监之职,位列九卿,掌经籍图书,监修国史,非博学鸿儒不可轻授。《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而崔涤之任此职,虽史笔疏略,犹有蛛丝可循。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于博陵崔氏房赫然录"涤,秘书监"三字,与兄湜、弟洌同列,足证其职非虚。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更详记崔涤"历秘书监、太子宾客",然皆未系年月。细考《资治通鉴·唐纪》,开元十四年(726年)有"秘书监崔涤"奏议星变事,时宰相张说当国,此或可为其任职之时间锚点。
唐制重文事,《唐六典》卷十载秘书监"总领太史、著作二局",崔涤任内曾监修《开元群书四部录》。据《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开元九年(721年)元行冲奏请编目,"至十年(722年)十一月,秘书监崔涤奏上经、史、子、集四部凡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此煌煌巨帙,足见其任事之勤。
然崔涤仕途颇晦,《册府元龟·台省部》记其"坐漏禁中语"左迁,宋敏求《长安志》卷七更载"崔涤宅在宣阳坊,后为杨国忠宅"。此宅邸易主之事,暗合天宝年间其家族衰微之势。杜佑《通典·职官》论秘书监"清而不要",或可解释史传对其事迹记载简略之因。
唐人重氏族,观《全唐文》卷三〇八收崔涤《贺幽州执奚寿斤表》,其骈俪文采犹见"职在秘书"之修养。张九龄《曲江集》有《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诗,注家以为"光禄"即崔涤,可见其与当世名臣诗文往还。此等碎片,如吉光片羽,拼凑出秘书监任上之雪泥鸿爪。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