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冀北春望(一作崔湜诗)

2025年07月05日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

崔液

译文

冀北春望(一作崔湜诗)
遥望冀北的春天(又作崔湜的诗)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
回望燕赵大地,春天降临在两条河流之间。
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
辽阔的原野延绵万里,直到海边也看不见山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雨停后,青翠的树林更显湿润;烟雾散去,碧绿的田野宁静悠闲。
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
询问故乡在何方,目光追随着白云飘向远方的关隘。

词语注释

燕赵:指古代燕国和赵国所在地,今河北、山西一带。
两河:可能指黄河和另一条河流,具体所指不详。
际海:海边,沿岸。
青林:青翠的树林。
白云关:白云缭绕的关隘,可能指遥远的边关。

创作背景

暮春的蓟北原野上,一位身着青袍的官员勒马回望。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崔湜以检校吏部侍郎身份巡察河北道,马蹄踏过的燕赵大地刚经历神龙革命的震荡。

远山含黛处,是五年前(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的策源地。如今武周王朝的烟云已散,但两河之间的沃土仍带着血火淬炼后的生机。诗人笔下"春生两河间"的润泽,恰与《旧唐书》记载景龙初年"河北诸州大兴农事"的史实暗合。那"旷然馀万里"的视野里,藏着帝国对这片战略要地的重新审视。

湿润的林雾中依稀可见隋代永济渠的遗迹,贞观年间修筑的驿道在绿野间延伸。当诗人写下"烟空绿野闲"时,或许正途经幽州都督府辖下的蓟城——这里既是汉时李广驻防的边塞,也将成为安史之乱前的军事重镇。白云关的意象,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能找到真实坐标:那是太行八陉之一,连接着诗人故乡齐州的归途。

史载崔湜"数经贬谪,常怀忧畏",这首春望之作的旷达之下,实藏着初唐官员在政治漩涡中的微妙心绪。那"问乡无处所"的怅惘,恰似当时士大夫在长安与地方间频繁调动的缩影,映照着帝国版图上个体生命的漂泊。

赏析

春风掠过燕赵大地,诗人以"回首览"起笔,瞬间将时空拉成绵长的画卷。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而意态闲远",开篇四句便如泼墨山水,以"两河间"为原点,将万里平川与苍茫海域尽收眼底。那"际海不见山"的浩渺,恰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苍茫,却又多了几分北地的雄浑。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二句,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润'字得春雨神髓,'闲'字摄绿野魂魄。"细雨初停时,林木泛着水光的湿润感,与薄雾中田野的静谧感交织,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与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在此完美融合。这种对自然瞬间的精准捕捉,令人想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所说的"自然中最平凡的花朵也能引起超越眼泪的深思"。

尾联陡然转入乡愁的咏叹。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问乡无处所'五字,将游子飘零感写得沉痛而不失蕴藉。"那凝望白云关的眼神,与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怅惘遥相呼应。但此诗妙在将浓烈情感消解于广袤天地——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分析:"诗人的忧伤被春野的辽阔所稀释,最终化作目送白云的永恒姿态。"

全诗构建起精妙的张力结构:近处的青林绿野与远处的万里山河,湿润的春雨与干燥的乡愁,具象的燕赵大地与抽象的思乡之情。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推崇这种"以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情思"的写法,认为它体现了盛唐诗人"即目成咏"又"超然物外"的双重境界。当我们的目光随诗人从春野望向云关,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眺望,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返乡之旅。

点评

此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以燕赵大地为背景,绘就一幅万里春望图。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曰:"'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十字,写尽北地苍茫,笔端有万里之势。"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评:"'雨歇'二句,空翠欲滴,闲远之致,如在目前。"

"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二句,尤为后人称道。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点评:"结句神韵悠长,游子望云之情,不言而自深。崔湜(或作张说)此作,实开盛唐边塞诗先声。"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指出其"化壮阔为缠绵"之妙,谓其"以云关作结,使万里山河俱染乡愁"。

此诗对仗工稳处见自然流转,"青林润"与"绿野闲"之对,被王夫之《唐诗评选》称为"景中藏情,字字有呼吸"。全篇骨力遒劲而风神散朗,堪称初唐律诗由齐梁余风向盛唐气象转型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