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拟古神女宛转歌二首(一作郎大家诗)

2025年07月05日

风已清,月朗琴复明。掩抑悲千态,殷勤是一声。
歌宛转,宛转和更长。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日已暮,长檐鸟应度。此时望君君不来,
此时思君君不顾。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
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

崔液

译文

风已清,月朗琴复明。
风已变得清爽,月光皎洁,琴声也格外清亮。
掩抑悲千态,殷勤是一声。
琴声低沉,诉说着千般悲愁;而最动人的,是那一声深情的弹奏。
歌宛转,宛转和更长。
歌声婉转悠扬,婉转的曲调更显绵长。
愿为双鸿鹄,比翼共翱翔。
但愿化作一对鸿鹄,比翼双飞,一同翱翔天际。
日已暮,长檐鸟应度。
天色已晚,屋檐下的鸟儿也该归巢了。
此时望君君不来,
此刻盼望着你,你却迟迟未至;
此时思君君不顾。
此刻思念着你,你却毫不在意。
歌宛转,宛转那能异栖宿。
歌声婉转,婉转的旋律怎能忍受分居两处?
愿为形与影,出入恒相逐。
但愿化作形与影,无论出入,永远相伴相随。

词语注释

鸿鹄(hóng hú):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比翼(bǐ yì):翅膀挨着翅膀,比喻夫妻或情侣恩爱相伴。
掩抑(yǎn yì):低沉压抑,形容声音或情绪。
殷勤(yīn qín):深情恳切的样子。
宛转(wǎn zhuǎn):婉转动听,形容歌声或语调柔美。

创作背景

诗词拟古神女宛转歌二首创作背景

暮色四合时,南朝宫廷的琉璃灯盏次第亮起,一缕琴音穿透建康城的烟水,将《神女宛转歌》的绮思缀入六朝金粉的画卷。此二首乐府旧题或题郎大家作,实为南朝文人拟古之佳作,其创作背景可溯至三个维度的历史光影:

一、楚辞余韵与汉魏遗响

"神女"意象肇始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经曹植《洛神赋》升华,至南朝时已成文人寄托理想的经典载体。诗中"掩抑悲千态"的琴音,暗合《洛神赋》"抗琼珶以和予兮"的惆怅;而"愿为双鸿鹄"的比翼之思,实脱胎于汉乐府《艳歌何尝行》"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的古老咏叹。建安风骨与吴声西曲在此完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二、齐梁宫体的新变

据《玉台新咏》所载,此诗诞生于永明体向宫体诗过渡之际。梁简文帝萧纲《倡妇怨情》有"斜光隐西壁,暮雀上南枝"之句,与此诗"日已暮,长檐鸟应度"的时空营造如出一辙。诗中"望君不来""思君不顾"的直白倾诉,折射出南朝乐府从庙堂雅奏向闺阁私语转化的趋势,彼时文士常借女性口吻抒写政治托喻,庾信《拟咏怀》"倡家遭强聘"即此类比兴。

三、音乐文学的活态传承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载此调属"吴声歌曲",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已有"悲歌吐清响,雅韵播幽兰"的描写。诗中"宛转和更长"的咏叹,实为南朝盛行的一唱三叹式音乐结构,与谢朓《夜听妓》"情多舞态迟,意倾歌弄缓"共同构成永明声律论在音乐文学中的实践。敦煌写卷伯二五五五号存有类似曲辞,足见其传播之广。

当建康城的画舫载着这些诗句滑入秦淮河的波心时,那些"形影相逐"的誓言已超越男女情思,成为南朝士人在政权更迭中,对精神皈依的永恒寻觅。正如钟嵘《诗品》所言:"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组拟古之作恰似一面菱花镜,既映照出前代文学的瑰丽倒影,又折射出当代文人的心灵密码。

赏析

《拟古神女宛转歌二首》以清丽婉转的笔触,构筑了一个月光与琴声交织的缥缈意境。首句"风已清,月朗琴复明"中,清风、朗月、琴音三重意象叠加,形成空灵澄澈的审美空间。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此"得古乐府天籁之妙",谓其以自然物象勾连听觉通感,使"琴声具月光之质,月色含琴韵之魂"。

"掩抑悲千态,殷勤是一声"二句,暗用《琴操》中"忧深思远"的典故。清代沈德潜《古诗源》指出:"'千态'与'一声'对举,状琴心之曲折,实写情思之百转。"诗人将复杂情感凝练为琴弦上的颤音,这种"以声写情"的手法,恰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言"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情感成为贯穿全篇的精神脉络。

"愿为双鸿鹄"的意象源自《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但化用为更具动态美的画面。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称赏此喻:"鸿鹄意象的选用,既承《诗经》'邈邈其羽'的古典美,又启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浪漫精神,使爱情主题获得崇高的升华。"比翼翱翔的想象,将缠绵情思提升至宇宙境界。

下阕"日已暮"的时空转换,暗合《诗经·君子于役》的黄昏怀人传统。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望君''思君'四句,真所谓'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寻常语道得惊心动魄处。"叠用"此时"的复沓句式,营造出时间凝固般的焦虑感,与上阕的琴声意象形成情绪共振。

结句"愿为形与影"化用陶渊明《闲情赋》"愿在昼而为影",但赋予新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分析道:"从'比翼'到'形影'的意象演进,体现由象征性共在到本体性依存的情感深化,这种'渐入精微'的结构,正是六朝乐府'层深而浑成'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二诗皆托喻遥深,'鸿鹄''形影'之思,非独写情,实寄身世之感。音节宛转,如听清商,渐近自然,去汉魏不远矣。"

  2.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掩抑悲千态,殷勤是一声',以少总多,古意盎然。后章'形影相逐'之语,尤得《古诗十九首》遗韵,朴处见巧,怨而不怒。"

  3.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前章结以比翼鸿鹄,后章终以形影相逐,复沓中自生变化。'宛转'二字为诗眼,声情与词情俱转,真得乐府神理。"

  4.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此时望君'四句,连用两'此时',古拙似《子夜》《读曲》,而'那能异栖宿'一问,柔肠百结,直透纸背。拟古至此,可谓神女啼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