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踏歌词

2025年07月05日

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
乐笑畅欢情,未半著天明。

崔液

译文

彩女迎金屋
美丽的宫女迎入金色的殿堂
仙姬出画堂
仙女般的舞者从彩绘的厅堂中翩翩而出
鸳鸯裁锦袖
绣着鸳鸯的锦缎衣袖精致华美
翡翠帖花黄
翡翠头饰映衬着额间的花黄
歌响舞分行
歌声嘹亮,舞姿翩跹,行列分明
艳色动流光
艳丽的姿容在流光中摇曳生姿
庭际花微落
庭院边的花瓣轻轻飘落
楼前汉已横
楼前的银河已横贯天际
金壶催夜尽
金壶滴漏催促着夜晚将尽
罗袖拂寒轻
轻薄的罗袖拂过微凉的夜风
乐笑畅欢情
欢乐的笑声洋溢着畅快的心情
未半著天明
未尽兴时,天色已近黎明

词语注释

彩女:指穿着华丽服饰的宫女。
金屋:指装饰华丽的宫殿。
仙姬:形容舞者如仙女般美丽。
画堂:彩绘装饰的厅堂。
翡翠:绿色的玉石,这里指翡翠制成的头饰。
花黄:古代女子额间的黄色饰物。
汉:指银河。
金壶: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
罗袖:用轻薄的丝织品制成的衣袖。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教坊的丝竹声便如烟霞般浮起。开元天宝年间的宫廷里,踏歌词正随着西域传来的胡旋舞步翩跹而生。那些缀满金线的锦袖掠过烛火,恍若张萱《捣练图》中走下的仕女,将盛唐的鎏金岁月裁成片段。

玄宗在兴庆宫沉香亭前击节,杨妃的罗袜曾踏碎过多少月光。诗人崔液以工笔画般的笔触记录下这转瞬即逝的繁华:"翡翠帖花黄"里藏着波斯进贡的螺钿,"楼前汉已横"中暗喻着汉代金吾卫的旧制。夜宴的铜漏催着永夜,而舞姬的披帛却拂不去黎明寒意——这般绮丽与清冷交织的意境,恰似周昉《簪花仕女图》卷尾那抹将褪未褪的胭脂。

当安史之乱的烽火映红华清池水,这些曾缀满珍珠的文字便成了盛唐最后的琥珀。宋人编撰《乐府诗集》时,在杂曲歌辞卷里打捞起的,何止是宫商角徵羽,分明是开元全盛日投在历史粉墙上的惊鸿照影。

赏析

《杂曲歌辞·踏歌词》以璀璨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夜宴的华美画卷。首联"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采用道教仙话意象,吴庚舜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金屋画堂的铺陈,将人间歌舞升平幻化为仙境盛会",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盛唐宫廷诗典型特征。

颔联"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的服饰描写极具张力。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特别赏析道:"鸳鸯、翡翠的意象叠加,既体现织锦工艺之精,又暗喻舞者成双之美。'帖花黄'的细节更将六朝宫体诗的遗韵融入初唐新声"。流光溢彩的视觉呈现中,舞袖翻飞间可见《霓裳羽衣曲》的盛唐气象。

"歌响舞分行"至"艳色动流光"的动态描写,程千帆《古诗考索》评为:"分行而舞的队列美学,与汉代乐府'罗衣从风'一脉相承,而'动流光'三字尤妙,使声色化为流动的光影"。这种通感手法将听觉、视觉与时空感完美交融。

下阕转入夜宴将阑的微妙时刻。"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为:"以星汉横斜暗喻更漏将尽,落花意象则赋予奢靡欢宴以诗意的伤感"。金壶漏尽而罗袖轻拂的细节,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中盛赞:"'拂寒轻'三字举重若轻,将通宵达旦的狂欢后,那份晨曦微寒中的缱绻情态刻画入微"。

结句"未半著天明"以戛然而止的笔法,在《唐诗品汇》中被认为:"与李白'古人秉烛夜游'异曲同工,道尽唐人及时行乐的生命意识"。全诗在富丽精工的辞藻下,暗藏著对短暂欢愉的深切眷恋,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正是初唐转向盛唐时期宫廷诗的艺术精髓。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此诗:"六朝绮语,风华自见。'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二句,设色浓丽如宫苑仕女图,而'庭际花微落'一转,顿生清冷之致,得疏密相济之妙。"

  2. 清初诗评家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赞叹:"'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十字写尽彻夜欢宴之态,声色交融处,直追《霓裳羽衣》遗韵。结句'未半著天明'更以不尽之意收束,似见烛影摇红间,犹恋良宵将逝。"

  3. 近代词学大师吴梅曾于《词学通论》中比较:"此作兼具齐梁乐府之纤秾与初唐歌行之流丽。'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轻'中一'催'一'拂',字法活脱,较之温飞卿'画堂照帘残烛',别有一种轻盈姿态。"

  4.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艺术考》中特别指出:"'楼前汉已横'借银河方位暗喻夜深的写法,与日本《万叶集》中'天の川 舟梯(ふなはし)渡る'异曲同工,可见东亚诗歌共通的意象经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