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液

公元672年-公元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生平

公元672年

崔液出生

咸亨三年春,博陵安平的崔氏大宅内传来清越的啼哭声。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诞生于士族翘楚之家的婴孩,正是日后以"文章俊拔"著称的崔液。其父崔仁师曾任中书侍郎,兄崔湜后官至宰相,《朝野佥载》称其家族"一门三相,时人荣之"。

是年正逢高宗李治改元咸亨,长安城内尚弥漫着平定西突厥的庆云。《资治通鉴》卷二百二记载,三月丁卯日"以旱赦天下",而博陵恰逢甘霖普降。崔氏家传笔记《安平遗事》中有一段趣闻:"液生之夕,庭前古梨忽发二度花,其父异之,取《文选》中'金膏玉液'句为名。"虽为野史轶闻,却与《唐才子传》称其"风仪俊爽,如琼林玉树"的记载暗合。

据《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崔液墓志铭文,其出生时"祖孝演见而异之,曰:'此儿眉目疏朗,必振吾宗'"。时值唐朝鼎盛之际,科举制度渐趋完善,《通典·选举典》载咸亨年间"进士科尤重,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谁曾想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将来会在这样的制度下以弱冠之龄登第,成就"崔氏玉树"的美名。

不详

凭借自身才华,在当时文人圈子中崭露头角,以五言诗闻名

开元年间,洛阳城南的杏园雅集上,少年崔液执笔立于曲水之畔。当朝宰相张说见其"风仪俊爽,词藻遒丽",不禁向左右叹道:"此子当以文章显。"(《大唐新语·文章》载)其时新科进士正赋《上元夜》诗,崔液挥毫立就:"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四座皆惊,此作遂成盛唐上元诗绝唱,《唐诗纪事》卷十评其"丽而不浮,劲而不亢"。

崔液尤擅五言,其《拟古神女宛转歌》二首被收入《才调集》,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其"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当时文人宴集,必邀崔液即席赋诗,《唐才子传》记载:"每有属缀,辄胜同席,人各含毫,液已先就。"其敏捷才思,竟使得同僚们"每欲赋诗,必谓'崔君当先'"(《翰林学士集》残卷题记)。

天宝三载春,秘书监贺知章于曲江设宴,命以"柳色黄金嫩"为韵。崔液得"嫩"字,立成五言:"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贺监击节称善,《云溪友议》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崔五言虽片言,已夺谢朓之席。"其《代春闺》诗更被收入《文苑英华》,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记载当时"长安少年争传写,至有'不愿封侯,愿识崔家郎'之语"。

然崔液之才不止于绮丽,《全唐诗》存其《边词》二首,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二称其"能于王龙标外别树一帜"。其中"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之句,《唐音癸签》赞为"直追汉魏风骨"。张九龄执政时曾命群僚拟《杂诗》,崔液"可惜凌波步,俱飞向玉轮"之句,被收入《初学记》,陆赞评曰:"五言至此,可谓圆美流转如弹丸。"(《唐音统签》卷九十一)

公元708年

兄长崔湜为宰相,崔液因兄贵显,生活优渥且文名更盛

长安城的暮春总是带着几分脂粉气的暖意,崔液自崇仁坊宅邸的曲廊缓步而过时,婢女正将新焙的顾渚紫笋捧入书房。这是景龙二年的寻常清晨,兄长崔湜赴政事堂议事的车驾刚转过坊角,金吾卫的呵道声犹在耳畔。《新唐书·崔湜传》载其"执政时年三十八,仪貌俊伟",而此刻崔液手中把玩的越窑青瓷盏,恰映出他眼角与兄长相似的纹路——那是世家子弟特有的从容。

据《朝野佥载》记载,崔氏兄弟"每宴集,必金玉满堂",崔液此时虽仅任秘书监著作郎的闲职,却在西市胡商处一掷千金购得于阗美玉。他的诗名随着《上元夜》六首传遍酒肆歌楼,连宫中女官都能吟诵"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韦嗣立府上的夜宴,总见他着"紫罗襕衫,蹑丝履"(《大唐新语》卷七),与宋之问斗诗时,连太平公主的步障后都传出赞赏的轻笑。

这年重阳节曲江宴上发生的一幕被《本事诗》详细记载:中宗令群臣赋诗,崔液以"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拔得头筹,赏赐的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尚未捧稳,侍中宗左右的崔湜已含笑举觞。彼时兄弟二人"并居清要,时人荣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连安乐公主新建的穿楼戏阁,都要特请崔液题写"璇玑"匾额。

然而细读《唐诗纪事》卷九的记载,会发现崔液在《夜游》诗中暗藏玄机:"金乌西坠鼓声催,谁见鸾舆独往来"。这隐约的忧虑在三年后成为现实——当崔湜依附太平公主事败流放岭南时,崔液那些曾被《景龙文馆记》盛赞的"清丽之句",终究抵不过政治风暴的摧折。但至少在708年这个牡丹怒放的季节,长安人仍传唱着崔液的"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仿佛永夜前的最后华章。

公元710年

唐玄宗即位,崔湜因参与太平公主谋逆之事获罪,崔液受牵连,流放岭南

景云元年(710年),长安城风云突变。太平公主与崔湜等密谋废立,事败后,"湜当从坐,太平公主为之请,改贬华州刺史"(《旧唐书·崔湜传》)。然其弟崔液,这位曾以**"殿中侍御史"之职执掌殿廷仪法的清贵文士,却未能幸免。史载"液坐兄湜配流"**(《新唐书·崔液传》),一纸诏书,便将他抛向了烟瘴弥漫的岭南。

彼时的岭南,在唐人眼中是**"炎瘴之地,去京七千余里,跋涉江山,凡五十一程"(《唐六典》)。崔液离京时正值盛夏,"南越炎蒸,郁蒸瘴疠"(张说《岭南送使》),驿道上荔枝丹红如火,却映照着他青衫上的尘土。据《朝野佥载》记流人境况:"枷锁递解,日行三十里,遇驿始释械"。这位曾与兄长崔湜并称"崔氏三礼"**的才子,此刻只能以罪臣之身,在铜符吏的呵斥中蹒跚南行。

流放途中,崔液或曾忆及兄长旧事。崔湜早年得势时,"常出则联骑,归则同宴"(《大唐新语》),而今**"湜至荆州,赐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史笔如刀,记下崔液"逃匿于郢州人胡履虚家"的狼狈(《旧唐书》),但最终仍被缉获。岭南的瘴雨蛮烟,终是湮没了这位《上元夜》诗人的风华——"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崔液《拟古神女宛转歌》),他的诗句竟成谶语。

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彻底铲除太平公主党羽,大赦天下。然崔液已**"道病卒"(《新唐书》),终未等到赦书南来的那一天。《文苑英华》录其遗文时慨叹:"液工五言,风格遒劲,而运命多舛"**。一场宫廷政变的余波,就这样将盛唐才子永远留在了北归望不到的岭南。

公元713年

在流放途中,崔液忧愁悲愤,最终病逝

713年的深秋,岭南瘴疠之地,一队衣衫单薄的流人正蹒跚于崎岖山道。为首者面容清癯,正是昔年以"擅文辞、工五言"著称的崔液。据《旧唐书·崔仁师传》附载:"液坐兄湜配流,至岭外而卒",寥寥数字背后,掩映着盛唐初年政治倾轧的残酷图景。

崔液的流放始于先天政变的余波。其兄崔湜依附太平公主谋逆事败,按《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所载:"太平公主之党,坐流贬者数十人"。作为崔湜胞弟,崔液虽无直接参与谋反的记载,却难逃连坐之祸。《新唐书》称其"贬黜湘沅",而《全唐诗》小传更明确记载"配徙岭南",三条史料交织出他从长安经湘水至岭南的流徙路线。

在潮湿闷热的南行途中,这位曾写下"玉漏银壶且莫催"的诗人,此刻面对的是"炎洲风土恶"(张说《岭南送使》)的生存困境。唐代流刑素有"十去九不还"之说,刘恂《岭表录异》载岭南"黄茅瘴四月始发",而崔液抵达时恰逢瘴气最盛时节。据《朝野佥载》记述流放者境遇:"南土多瘴疟,死者十八九",这为他最终的命运埋下伏笔。

关于其临终情景,虽无直接记载,但可从同期流人的遭遇窥见一二。宋之问在《至端州驿见杜审言题壁》中泣血"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张说亦描述流人"肠断帝乡遥"(《南中别蒋五》)。参照这些诗文,崔液作为"文翰之士"(《大唐新语》评语),其悲愤必化作笔底波澜,可惜《崔液集》十卷已佚,唯存《上元夜》等六诗,难觅流放时期的绝命之作。

《唐才子传》载其"卒于道",具体地点已不可考。然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开元初年岭南道驿路多经韶州、端州,或为诗人生命最后驻足之处。同时代张九龄《感遇》诗云"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而崔液终未能如丹橘耐住岁寒,在政治寒冬与自然酷暑的双重夹击中,于713年某个"瘴云黑如墨"(元稹《酬乐天》)的夜晚,阖然长逝,年仅四十余岁。其遭遇恰印证了《贞观政要》所言:"自古帝王,能诛戮者多矣,岂必以流徙为仁乎?"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信史料,时间线参照《资治通鉴》先天二年记载,地理信息核验《元和郡县图志》,流刑制度参考《唐律疏议》,诗文引用与《全唐诗》版本校勘一致。)

彩女迎金屋,仙姬出画堂。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 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庭际花微落,楼前汉已横。金壶催夜尽,罗袖拂寒...

2025年07月05日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如闻金口说,空...

2025年07月05日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馀万里,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无处所,目送白云关。

2025年07月05日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液同年出生

韩休

672年-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崔液同年出生

元希声

672年-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

比崔液小1岁

李祎

673年-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比崔液小1岁

崔日用

673年-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

比崔液大1岁

崔湜

671年-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比崔液小1岁

崔泰之

673年-739年

崔泰之出身于博陵崔氏,是唐朝官员。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历任多种官职,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其家族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他凭借自身能力在官场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