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奉和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春,长安城东郊的终南山麓薄雾轻笼。韦嗣立的山庄隐于翠微之间,飞瀑溅玉,松涛盈耳。这位以"逍遥公"自况的宰相,其山庄素以"清泉绕砌,异卉连轩"闻名朝野。中宗携上官婉儿等文学侍从驾幸于此,实为盛唐时期宫廷与山林雅趣交融的典型场景。
是日銮驾徐行,女官婉儿执象牙笔匣随侍。当她望见竹径深处茅檐半露,松风过处新茗初沸,便知此景正合应制之题。首句"竹径桃源"暗用陶潜典故,将韦氏山庄比作超然物外的武陵桃源;"松轩茅栋"之"惊新"二字,既赞建筑巧思,更暗颂天子慧眼识幽。后联以"御跸何须驻"的设问,道出山庄主人早已是林下高士,不需帝王特意垂青——这恰是韦嗣立"身居台辅,心慕云霞"的双重身份最诗意的注解。
史载此次游幸后,中宗亲题"栖岩阁"赐予韦氏,而婉儿此作以空灵笔调化解了应制诗常有的谀颂之气,在"龙门应制"的竞技场上,再展其"绮错婉媚"的才情。那些松间摇曳的阳光,或许还记得女诗人拂过金笺的广袖,如何将一场宫廷游宴,点化成盛唐山水诗最后的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