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湜

公元671年-公元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生平

公元699年

崔湜考中进士,累转左补阙

暮春的长安,杏花如雪。尚书左丞崔仁师之孙崔湜,于圣历二年(699年)春闱及第。《唐才子传》载其"少以文辞称",当释褐之时,正值武周王朝鼎革之际。新科进士们踏过朱雀大街的落花,身影没入含元殿的日影中,而崔湜的仕途,正始于这风云际会之时。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左补阙乃门下省要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秩虽不过从七品上,却是"天子近臣"。徐松《登科记考》卷四考订崔湜及第后"累转"此职,可见其才学已得朝廷赏识。唐代选拔制度极重"身言书判",《通典·选举典》特别强调"判"之关键,而崔湜恰以"判策精工"著称,这或许正是他快速迁转的缘由。

《新唐书·崔湜传》提及此时他"预修《三教珠英》",这部由张昌宗领衔编撰的类书,实为武后时期重要的文化工程。参与编纂的二十六名学士中,崔湜以新进之身列名其间,足证其文采斐然。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著述》记载编书诸人"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崔湜在这样环境中如鱼得水,其《酬杜麟台春思》等诗作,正是这段经历的文学见证。

值得注意的是,崔湜的升迁暗合武周政权用人特点。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武后用人"不拘一格",尤重文辞之士。崔湜家族虽属博陵崔氏第二房,但此时门荫已非首要,《资治通鉴》卷二〇六载圣历二年武后"大崇文章之选",恰为崔湜这类"以才艺进"者提供契机。其《野燎赋》中"藻火为文,虹霓为质"的辞章,正投合了武周王朝崇尚华美的文化趣味。

在左补阙任上,崔湜展现出政治敏锐性。《文苑英华》卷六〇二收录其《陈时政疏》,文中"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等语,既恪尽谏官之责,又深谙武后提倡的"广开言路"政策。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为他日后三度拜相埋下伏笔。正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所言:"唐世文人入仕,多由补阙、拾遗,亲近人主,易得进用。"

当699年的秋风吹落大明宫檐角的铜铃,这位新晋的左补阙正立于殿角,朱衣映着斜阳,笔下谏章墨迹未干。历史的伏线在此刻悄然展开,后来那个"年三十八执政"(《册府元龟》卷三二八)的年轻宰相,此刻才刚刚踏上他的政治征程。

公元705年

因谄附武三思,迁任吏部侍郎,参与主持官员选拔,多有违规操作

神龙元年,长安城槐花正盛时,崔湜紫袍玉带踏入吏部衙门,阶前新苔犹带夜露。《资治通鉴》载其"美姿仪,有文采",此刻却将如椽之笔蘸满了权欲的墨汁。武三思府邸的夜宴笙歌尚未散尽,这位新晋吏部侍郎已执掌天下士人进退之柄,尚书省廊柱上"铨衡至公"的漆金匾额,在他眼中不过是一块可随意拆卸的屏风。

《旧唐书·崔湜传》记载:"时桓彦范等既知国政,惧武三思谗间,引湜为耳目。"谁料这双"耳目"早将瞳孔倒映成三思腰间金带的形状。据《唐会要·选举志》披露,其主持冬集铨选时,"每岁选者以万计,湜与郑愔同掌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那些本该按《贞观格》严格考核的卷宗,在他案头化作可称量的货值——"凡外官有才名者,必遭贬抑",而三思党羽纵是目不识丁,亦能"超资授阶"。

监察御史崔琬曾当廷弹劾其"赃贿狼藉",崔湜却凭武三思之力反将谏官囚于诏狱。《大唐新语》卷三记其猖狂之态:"尝暮出端门,缓辔讽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彼时这位三十四岁的侍郎,正将《唐六典》中"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的祖训,篡改成"凡附我者青云直上,逆我者白首沉沦"的私律。

景龙二年的雪夜,当崔湜在私宅焚毁贿考名册时,《册府元龟》卷六三八记载的火光,照见了更深的黑暗——"与郑愔同典选,纳赂遗,铨品无序"。那些熔化的蜡印里,凝固着无数寒门举子破碎的梦。直至太极殿前的铜匦塞满血泪控诉,这位"美风仪"的吏部侍郎,终究在史册上留下了比墨更黑的污迹。

公元706年

因铨选受贿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后又因依附上官婉儿,被召回任尚书左丞

景龙元年(707年)的暮春,御史台的弹劾奏疏如一片寒刃,剖开了崔湜金紫满身的表象。《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以冷峻笔墨记载:"湜典选,纳贿,贬江州司马。"这位曾以"文辞清丽"著称的才子,在执掌吏部铨选时,终究未能抵挡"鬻官为市"的诱惑。唐代铨选素有"万人瞻仰"之重,据《通典·选举志》载,其时"选人集者以万计",而崔湜竟敢在"糊名考核"的帘前暗通款曲,终致"声实乖谬"之讥。

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曾在此地写下"枫叶荻花秋瑟瑟",而崔湜的贬谪却始于莺飞草长的时节。《旧唐书·崔湜传》记载其"坐赃罪",可见当时确有实据。唐代贬官制度森严,据《唐六典》规定,司马仅"掌贰府州之事",这对曾官至中书侍郎的崔湜而言,不啻为云端跌落。然其政治生命竟在数月后迎来转机,《新唐书》揭破其中关窍:"私附上官昭容,故特诏襄州。"上官婉儿此时正如日中天,《景龙文馆记》称其"独当书诏之任",崔湜以"美风仪,善文辞"的特质,恰合昭容"广置文学之士"的政略。

重返长安的崔湜身着尚书左丞的紫袍,《唐会要·尚书省》载此职"掌辩六官之仪",其擢升速度令人侧目。然细考《册府元龟·铨选部》,可知此次复起实含深意:中宗朝"斜封官"泛滥,上官婉儿正需精通铨法的干才整顿吏治。崔湜的沉浮,恰如《朝野佥载》所讽:"今日唐家,得失在于选部。"这个在道德与才具间摇摆的士人,终成为景龙政坛一面诡谲的镜子,照见盛唐华服下的虱螨。

公元710年

唐中宗驾崩后,他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崔湜因曾参与劝韦后效仿武后临朝,本应被处死,因他的弟弟崔涤与李隆基关系好,得以免死,外调为华州刺史

景云元年六月,中宗暴崩,韦后临朝称制。时崔湜方为吏部侍郎,见"韦后以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并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依旧东都留守"(《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遂倾心依附。韦氏素知湜才,七月甲辰,骤擢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与纪处讷并掌机衡。《旧唐书·崔湜传》载其"时年三十八,尝暮出端门,缓辔讽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然其荣显实系于韦氏之宠,尝密劝韦后"行武后故事"(《新唐书·崔湜传》),中书令宗楚客更"讽韦后遵武后故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内外呼应,其势汹汹。

及临淄王李隆基夜率万骑入宫,诛韦氏于太极殿,湜之危如累卵。《新唐书》本传明言:"韦氏称制,复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氏败,当坐。"然其弟崔涤素与隆基善,《旧唐书》称"涤多辩智,善谐谑,素与玄宗款密",时在隆基幕中为"谘议参军"。隆基忆及"涤每宴私,未尝不从容讽议"(《新唐书·崔涤传》),遂特宥其死。然朝议沸腾,乃出为华州刺史,《资治通鉴》载"湜坐附韦后,贬华州刺史",实乃明贬暗保。

湜出京之日,朱雀大街上落叶纷飞。昔日"缓辔讽诗"之姿,今作"戴罪之臣"(《全唐文·贬崔湜华州刺史制》)。然其才名未泯,张说遥望其背影,犹忆当年"年不可及"之叹。华州任上,湜尝登少华山,赋诗云:"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全唐诗·崔湜卷》)其诗雄浑,竟似预兆后来开元盛世,然此时其人,不过政海沉浮之一叶扁舟耳。

公元711年

崔湜又依附太平公主,被征拜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成为宰相

景云二年,太平公主权势日盛,睿宗虽居大位,政事多决于公主。时崔湜自江州司马量移襄州刺史,闻公主用事,遂"潜遣间使求附太平"(《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公主素知湜文采斐然,昔在中书侍郎任上"典选事,铨综平允"(《旧唐书·崔湜传》),乃于延和元年六月奏请以湜为吏部尚书。

七月癸丑,诏书颁下,崔湜"同中书门下三品"(《新唐书·宰相表上》),紫袍金带再登政事堂。时人记其"美姿仪,有文翰"(《大唐新语》卷八),每趋朝,士庶争睹其风采。然中书舍人李元纮私语同僚:"湜再入中书,恐非社稷之福。"盖因其"性倾巧,善附会"(《旧唐书》本传),先附武三思,后事韦庶人,今又投太平门下。

太平公主于私第设宴贺湜拜相,席间崔湜举觞献颂:"公主辅佐圣主,功比周公。"公主大悦,翌日即奏请加其弟崔液为殿中侍御史。史载"太平与湜等七宰相五出其门"(《资治通鉴》),每议大政,湜必"先谒公主府,后入中书"(《朝野佥载》卷三)。是年冬,吐蕃遣使求婚,睿宗欲许以金城公主,崔湜承公主意,力主"当厚赐遣之",与郭元振廷争,终使和亲成行。

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次年玄宗即位,湜劝太平公主行废立,事败流徙岭南。临行叹曰:"湜虽失势,犹胜作中书令时。"盖指景龙年间依附韦后时"虽位宰相,常夜入禁中与韦后偶戏"(《隋唐嘉话》卷下)之耻。史家评曰:"湜执政时,典选纳贿,铨品失序,然文辞清丽,当时称之。"(《新唐书·崔湜传》)

公元712年

崔湜与太平公主谋划废掉唐玄宗,事情泄露后,崔湜被贬为太子詹事

开元元年(712年)的秋夜,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诡谲的暮色中。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崔湜,正于太平公主府邸的密室内"屏人极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烛影摇红间,这位以"美风仪,工诗翰"(《旧唐书·卷七十四》)闻名的宰相,正在为废黜新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做最后的谋划。

崔湜与太平公主的勾结由来已久。据《新唐书·崔湜传》记载,他早先依附武三思,"三思讽有司奏湜督运劳,拜中书侍郎"。后见太平公主势大,又"阴附主,时政事多委之"。当玄宗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崔湜已敏锐察觉到"主与太子不相容"的政治危机,遂与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等"共谋废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

这场政变的谋划堪称周密。《旧唐书》详载他们计划"以羽林兵作乱,先杀宰相,次废皇帝"。崔湜更献毒计:"湜说主曰:'若使三品以上皆除授,则皇权旁落矣。'"(《新唐书·太平公主传》)企图通过人事任免架空玄宗。然而七月甲子日,玄宗突然发动先天政变,"诛常元楷、李慈等,主败走"(《新唐书·玄宗纪》)。政变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崔湜正在尚书省当值,《朝野佥载》生动记载其"闻变,绕床而走,曰:'元楷误我!'"

令人玩味的是,崔湜最终仅被贬为太子詹事。《资治通鉴》揭示其中缘由:"湜与右丞卢藏用同坐,托附太平,湜流窦州,藏用流泷州。新兴王晋临刑叹曰:'本谋出崔湜,今吾死而湜生,何冤哉!'"原来他因曾与宰相张说交好,经张说求情才得免死。但历史并未给这位"五王政变"的幸存者更多机会,次年玄宗追究其"尝密遣使赍金赐宫人"(《旧唐书》)之罪,终赐死于荆州驿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崔湜"附三思、韦后、安乐、太平,皆能得其权"。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政坛不倒翁,最终在712年的政治风暴中折戟沉沙。其人生轨迹恰如《新唐书》所叹:"湜执政时年三十八,常暮出端门,缓辔赋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然终以机数败,不亦悲乎!"

公元713年

太平公主谋反事败,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

开元元年七月,长安城暑气正炽,太平公主谋逆案如惊雷炸裂朝堂。时任中书侍郎的崔湜本以文采风流显贵于时,此刻却因"常与太平预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而身陷囹圄。玄宗皇帝敕令流放岭南的诏书下达时,御史台的胥吏看见这位曾"美容仪,有俊才"(《旧唐书·崔湜传》)的贵公子,正以指尖蘸着牢中积水,在斑驳墙面上书写绝命诗。

流徙队伍行至荆州驿亭时,敕使快马追至。崔湜接获赐死诏书时神色未改,唯向北方再拜曰:"臣负圣恩,死不足惜。"(《新唐书·崔湜传》)。据《朝野佥载》记述,其临终前索笔题壁:"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笔墨淋漓处,竟与二十年前初入仕途时在秘书省题咏的牡丹诗暗合。侍御史蒋钦绪监刑时,见崔湜从容整理衣冠,将随身携带的《道德经》残卷赠予驿卒,叹曰:"崔公临刑不乱,犹显名士风范。"

《大唐新语》载其死状甚详:"湜饮鸩而绝,面色如生,时年四十三。"岭南道按察使奏报称,当地突现"白虹贯日"异象。玄宗闻讯默然,命人取其诗作编入《珠英学士集》,却将"托身轩辕里,凤凰鸣高冈"等句尽数删去——这些曾得中宗激赏的辞章,此刻竟成了政治禁忌的绝响。

崔湜棺椁北返时,其门生故吏多避之不及。唯诗人张说私祭于蓝田驿,焚稿曰:"风流云散,才命相妨。"(《全唐诗》注引)。后世史官论及此事,常引《资治通鉴》中"湜虽才俊,终陷逆党"为诫,然其《野燎赋》中"金石虽坚,犹可销烁"之句,恰成这位盛唐悲剧文人的谶语。

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

2025年07月05日

不分君恩断,新妆视镜中。容华尚春日,娇爱已秋风。 枕席临窗晓,帏屏向月空。年年后庭树,荣落在深宫。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

2025年07月05日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赠册绥九夷,旌旃下双阙。 西堂礼乐送,南陌轩车别。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 兹邦久钦化,历载归朝...

2025年07月05日

芳春桃李时,京都物华好。为岳岂不贵,所悲涉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赠君双佩刀,日夕视来期。

2025年07月05日

回首览燕赵,春生两河间。旷然万里馀,际海不见山。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问乡何处所,目送白云还。

2025年07月05日

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群籍备所见,孤贞每自饬。 徇禄期代耕,受任亦量力。幸逢休明时,朝野两荐推。 一朝趋金门,十载奉瑶...

2025年07月05日

单于犯蓟壖,骠骑略萧边。南山木叶飞下地, 北海蓬根乱上天。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 三军遥倚仗,万里相驰逐。旌旆...

2025年07月05日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御路穿林转,旌门倚石开。 烟霞肘后发,河塞掌中来。不学蓬壶远,经年犹未回。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崔湜小1岁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

比崔湜小1岁

韩休

672年-740年

韩休,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阿谀奉承。其性格严峻刚直,不追求名利。在任期间,敢于直言进谏,对唐玄宗的行为多有匡正。他的刚正不阿使得朝廷风气为之一振,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比崔湜大1岁

苏颋

670年-727年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博览群书,尤善作文章。他二十岁中进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唐玄宗时期,苏颋与宋璟共掌朝政,后出为益州长史。苏颋的文章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著有《苏廷硕集》等。

比崔湜小1岁

元希声

672年-702年

元希声,字大初,河南洛阳人,为后魏昭成皇帝六代孙。其祖元亨,在隋朝任左卫将军、平舒公。父元思敬,任扬州录事参军。元希声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15岁时,以文词知名,被举为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后升任右史、凤阁舍人。他曾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又著有文集二十卷,可惜现已失传。

比崔湜大1岁

吴兢

670年-749年

吴兢,唐朝史学家,以直笔修史著称。他自幼励志,博通经史,一生致力于史学著述。所撰《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实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修史秉持公正客观,不畏权势,为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比崔湜大1岁

韦抗

670年-728年

韦抗为唐朝官员,乃宰相韦嗣立之子。他年少时便以门荫入仕,性格刚直不阿,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其一生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等时期,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