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塞垣行(一作崔融诗)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崔湜

译文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砾。
狂风席卷苍茫大海,万里黄沙漫天飞扬。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抬头望不见天空,整日昏暗无光。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此时军队分兵两路,东抗强敌,西御来犯。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旌旗战鼓遮蔽山野,暗遣奇兵埋伏险道。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精锐骑兵黎明突围,奇袭部队夜攻敌营。
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十月边塞寒风刺骨,群山中阴云密布。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雨雪交加大雁南飞,风烟滚滚战事西逼。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昔日我钻研学问,从不懈怠圣贤经典。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而今放下笔墨纸砚,十载持矛披甲征战。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
何须学古人黄河盟誓,定要刻胜绩于燕然山。
可嗟牧羊臣,海上久为客。
可叹那牧羊的苏武,北海边漂泊十九年。

词语注释

溟海(míng hǎi):浩瀚的大海
砂砾(shā lì):细碎的沙石
沍阴(hù yīn):凝冻的阴寒之气
锋镝(fēng dí):兵器的锋刃与箭镞,代指战争
燕然石: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刻功于燕然山的典故

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瀚海的怒涛,万里黄沙裹挟着碎石腾空,天地在混沌中失去了界限。这是盛唐边塞诗中最具气象的开篇,亦是崔融笔下《塞垣行》的壮阔底色。史载武周时期,突厥屡犯边陲,诗人随军出征,亲历了圣历元年(698年)那场著名的赵州之战。烽燧狼烟中,铁甲与诗笔碰撞出这样的句子——"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恰是唐军分兵合击战术的真实写照。

寒霜浸透的十月边关,诗人以"四山沍阴积"的凝练笔法,将《旧唐书》中"塞草早衰,胡沙蔽天"的记载化作永恒意象。当"雨雪雁南飞"掠过纸面,我们仿佛看见垂拱四年(688年)的征讨行军图上,那些标注着伏兵与奇袭的墨点。而"昔我事讨论"到"十年操矛戟"的转折,暗合崔融以文吏入幕府的独特经历,正如出土的唐代墓志铭所述:"书生投笔,竟得勒石燕然之志"。

末句"牧羊臣"的慨叹,或许藏着更深的隐喻。汉代苏武北海牧羊的典故,在此化作对长城外羁旅客的集体追认。敦煌残卷《沙州都督府图经》里那些无名戍卒的姓名,正与诗中"海上久为客"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当金戈铁马声渐渐远去,留在诗行间的,是盛唐边塞特有的苍茫与骄傲。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苍劲的笔触勾勒出边塞战争的壮烈图景,通过密集的意象群和跌宕的情感脉络,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时空张力和生命厚度。

意象经营如铁笔镌刻
开篇"疾风卷溟海"四句以泼墨式笔法构建了宏大的战争背景。吴庚舜在《唐代边塞诗选析》中指出:"'卷''扬''蔽'三个动词连用,将风、沙、旗鼓等意象熔铸为动态雕塑,形成压迫性的视觉冲击"。诗中"精骑突晓围"与"奇兵袭暗壁"构成经典对仗,刘开扬《唐诗通论》评其"晨昏交替的战术描写,既展现战场时空的立体感,又暗含战争永续的悲怆"。"四山沍阴积"的"沍"字尤为精警,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解为"凝冻的阴云具象化为可堆积的实体,与下文'雨雪雁南飞'形成寒暖意象的尖锐对照"。

情感脉络似九曲黄河
诗歌情感经历三重转折:从"昏昏竟朝夕"的压抑,到"十年操矛戟"的决绝,终至"海上久为客"的苍凉。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关注"昔我事讨论"四句的今昔对比:"文人投笔的豪情与经年征战的残酷形成精神裂变,比照班超典故更显深刻"。尾联"牧羊臣"的典故运用,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苏武意象的出现,将个人命运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使悲怆感获得历史纵深感"。

艺术张力在虚实相生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盛赞该诗"以军事行动为经,以自然景象为纬",特别称道"十月边塞寒"四句:"时间维度上压缩四季轮回,空间维度上囊括雁南飞与景西迫的双向运动"。这种时空处理,正如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所论:"超越具体战事的局限,构建起永恒性的边塞审美范式"。诗中"岂要黄河誓"的反问,被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解读为"对功业承诺的解构,暴露出英雄主义背后的虚无感"。

点评

此诗如朔漠狂飙骤起,开篇"疾风卷溟海"四句已摄人心魄。**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崔融边塞诸作,骨力沉雄处直逼鲍照,'昏昏竟朝夕'五字写绝域天象,较'大漠风尘日色昏'更添三分惨烈。"

"蔽山张旗鼓"以下八句,**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行军布阵如在目前,'奇兵袭暗壁'句尤得兵法虚实之妙。十月四山句忽作顿挫,寒冽之气透纸而出,足见盛唐边塞诗'气象浑厚'本色。"

末段转折尤见匠心,**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指出:"从'昔我事讨论'陡转,笔力千钧。'岂要黄河誓'二句化用典故如盐着水,较之杨炯'宁为百夫长'更显沉郁顿挫。结句'牧羊臣'之叹,遥应篇首昏冥之景,海上客与砂砾扬万里遂成时空回环。"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特别激赏其中时空处理:"全诗以疾风砂砾为经,以军旅书剑为纬,将塞外苦寒、征人悲壮、书生豪情织就一幅立体时空画卷。'雨雪雁南飞'与'风尘景西迫'的对仗,不仅是物候写照,更是生命困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