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二月的风絮掠过玉门关外的烽燧,戍卒的骨笛声在《折杨柳》的曲调里渐渐低哑。这支汉乐府横吹曲辞,原是从西域传入的马上军乐,当它被文人的笔墨浸染,便在西晋太康年间的杨柳枝头绽出了新芽。
梁简文帝萧纲执笔时,边塞的杨柳正缠绕着六朝金粉与铁甲寒光。史载梁武帝年间"北拒柔然,西通西域",阳关外的戍卒常以柳枝寄托乡思。诗人以"二月风光半"起笔,将建康城的春色与"三边戍不还"的苍凉并置,恰如《乐府诗集》所载:"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
"落絮缘衫袖"的绮丽意象背后,藏着《周书·突厥传》的烽烟——北朝使臣西行时,必携杨柳枝以示"春思如柳"。女子攀折柳条的动作,实是《三辅黄图》记载的汉代灞桥送别遗风。当垂柳拂过她的云鬓,我们仿佛看见《洛阳伽蓝记》里北魏商队携带的"阳关柳苗",正在丝绸之路上生根。
那断在玉门关外的音信,或许正随着《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候骑往来"消散。诗人让泪眼与阳关相望时,横吹曲的苍凉底色终于穿透了宫体诗的绮罗——这恰是乐府横吹曲辞最动人的蜕变:当胡笳声化入江南烟柳,铁马秋风便成了相思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