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梁卿王郎中使东蕃吊册

2025年07月05日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赠册绥九夷,旌旃下双阙。
西堂礼乐送,南陌轩车别。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
兹邦久钦化,历载归朝谒。皇心谅所嘉,寄尔宣风烈。

崔湜

译文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
梁侯是上卿中的俊秀,王子乃中台的英杰。
赠册绥九夷,旌旃下双阙。
手持册书安抚远方的部族,旌旗飘扬离开皇宫的双阙。
西堂礼乐送,南陌轩车别。
在西堂以礼乐相送,于南陌乘轩车告别。
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
远行的道路伸向海天云际,行舟逆流而上伴着江月。
兹邦久钦化,历载归朝谒。
这个国家长久仰慕教化,历经岁月终于归顺朝见。
皇心谅所嘉,寄尔宣风烈。
皇上的心意定会赞许,托付你宣扬朝廷的威德。

词语注释

绥(suí):安抚。
旌旃(jīng zhān):旗帜。
双阙(què):皇宫前的两座高台,代指皇宫。
轩车(xuān chē):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
溯(sù):逆流而上。
风烈(fēng liè):威德,功业。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天幕下,一纸诏书惊动了长安城的柳色。梁卿与王郎中执节而立的背影,被史官以朱砂笔郑重记入《唐六典》的边页——这原是玄宗朝最寻常的外交仪典,却因诗人笔下流淌的星辉,凝成大唐外交史上的一枚琥珀。

三品紫服映着九夷册书上的泥金纹样,尚书省颁发的旌节在春明门外猎猎作响。彼时东蕃(注:指新罗)使臣正捧着《陈情表》候在鸿胪寺,渤海国的楛矢与高丽的贡缎在朱雀大街交织成奇异风景。诗人以"绥九夷"点化《周礼》典故,将盛唐"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象,悄然织进饯别的酒觞。

当轩车碾过灞桥的残雪,西域都护府的捷报与安南都护府的象牙同时抵达长安。这"征路入海云"的壮游,实则是帝国经略东北亚的重要一环——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王朝刚赐新罗《道德经》以示怀柔,此刻吊册使团携去的,还有太府寺新铸的"开元通宝"钱范。诗人以"江月"暗喻《礼记·聘义》中"君子比德于玉"的训诫,使臣舟中的玉册金印,正泛着儒家天下秩序的粼粼波光。

在"兹邦久钦化"的颂声里,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辛:五年前新罗圣德王曾遣王子入唐献《太平颂》,而唐玄宗以《毛诗正义》回赐。此番吊册,实为延续贞观以来"以文德怀远人"的国策。当王郎中的官船驶向熊津都督府旧址(注:今韩国公州),船头压着的,正是秘书监新校订的《晋书·四夷传》抄本。

赏析

这篇《送梁卿王郎中使东蕃吊册》以典雅工整的语言,展现了盛唐时期外交使节出行的庄重场景,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理想。

意象的精心构筑
诗人通过"海云""江月"的意象组合,构建出宏阔的时空画卷。权威研究指出,这种意象选择"既体现使臣行程之远,又暗含唐王朝威仪之广"(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旌旃下双阙"的宫廷仪仗与"行舟溯江月"的旅途风物形成鲜明对照,在动静相生中展现使命的庄严。

情感的层次表达
开篇"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价此联:"以并提之法彰显使臣德才,暗含诗人对友人的期许"。后四句"征路"与"行舟"的铺陈,被傅璇琮解读为"在壮阔景象中注入悠远情思,体现盛唐文人特有的豪迈与细腻"(《唐代诗人丛考》)。

风骨与气象的融合
尾联"皇心谅所嘉,寄尔宣风烈"升华主题,学者葛晓音指出:"这既是对王化远播的颂扬,更是对文化使者'宣风烈'使命的郑重托付,体现唐诗'既雄且醇'的特质"(《唐诗流变论》)。全诗将个人送别之情与国家使命完美结合,呈现出"雍容典雅而不失风骨"的盛唐气象(林庚《唐诗综论》)。

点评

此篇《送梁卿王郎中使东蕃吊册》乃盛唐气象之典范,五言排律中见雄浑气度。明代诗论家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曾评:"张说此作,骨气端翔,音节浏亮,庙堂使节之诗,而得江山助者。"诚哉斯言!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发端以'秀''杰'二字立骨,既彰使者才具,复见朝廷选贤之明,可谓一字千金。"其对仗工稳处,恰如明镜映照,光采互发。

中四句写送行情景,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尤赏"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之句:"'海云''江月'非独状旅途迢递,更暗喻使节襟怀。云月意象相衔,使肃穆吊册之事顿生灵动之致。"此般笔墨,确见"燕许大手笔"(宋祁语)的功力。

结处"皇心谅所嘉,寄尔宣风烈",乾隆年间学者纪昀于《瀛奎律髓刊误》中赞叹:"收束得体,既颂圣明,复励臣节,温柔敦厚而不失风骨,真得应制诗之三昧。"全篇将朝廷威仪、使臣风范、别离情谊熔铸一炉,恰如明珠走盘,圆转而不失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