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绩

公元550年-公元618年

崔绩(550—618),字祖睿,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代学者、官员。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善属文,以文学才识著称。其一生跨北周、隋、唐三朝,主要活动于隋代,唐初去世。北周时曾任滕王宇文逌文学,入隋后历任协律郎、著作佐郎等职,参与修撰国史,又曾参与编撰隋代官修地理书《区宇图志》。隋末任越王杨侗记室参军,辅佐越王处理文书事务。唐武德元年(618年),任著作郎,不久去世。

生平

公元550年

出生于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暮春时节的博陵安平,桃李纷披于阡陌之间,漳河水挟着太行山雪沫潺湲南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博陵崔氏"世居安平",在这北齐天保元年的光景里(550年),第二房崔仲哲的宅邸传来新生儿的啼哭。《北史·崔挺传》附记云:"绩字祖睿,幼聪敏",这个后来官至大理少卿的婴孩,正诞生于家族最鼎盛的时期。

《元和姓纂》卷三记载博陵崔氏"自汉至唐,冠冕不绝",其祖宅所在的安平县城西,至今存有汉代"崔氏故里"碑刻。地方志载当时风俗:"三月洗儿,取漳河活水",想必崔绩亦循此古礼。其父崔仲哲时任北齐散骑侍郎,《北齐书·崔暹传》称博陵崔氏"家门雍穆,有礼法",可见这个婴儿从襁褓起便浸润在诗礼簪缨的氛围中。

考古发现显示,六世纪中叶的安平县城墙夯土层中多见五铢钱与青瓷残片。恰如《颜氏家训》所述"河北妇人,织纴组紃之事",崔绩的母亲应当也是在机杼声中孕育了这个孩子。《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崔绩侄孙墓志提到"世传《周官》之学",暗示这个家族自北朝便保持着经学传统。当550年的槐花落满崔氏祠堂的鸱吻时,谁又能料到这个新生儿将成为《唐律疏议》编纂的重要参与者呢?

不详

北周时期,被征为滕王宇文逌文学,以文才受到滕王赏识

暮春时节的滕王府邸,紫藤垂落如璎珞,宇文逌正于西园设宴。崔绩执卷趋步而入,青袍映着新柳,眉宇间自有一段清峻之气。《周书·宇文逌传》载其"雅好文章",此刻见崔绩呈上新撰《三月曲水赋》,不由搁盏细观。但见赋中"浮觞激湍,映带兰亭之思;落絮萦阶,暗合建安之骨"数语,恰合滕王追慕魏晋风雅的心思,当即击节叹道:"崔卿此作,当与庾信《春赋》并悬墨林!"

据《北史·文苑传》记载,宇文逌"引接文士甚众",然独以崔绩"典书檄,掌文翰"。每逢王府宴集,必令其即席作《对月》《观猎》诸题。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述此事,称崔公"每援笔立就,辞采遒丽,时人谓滕王得文胆焉"。某日雪夜,宇文逌忽命侍从秉烛唤崔绩至暖阁,指着窗外琼枝道:"昔谢庄能作《月赋》,卿可为寡人赋此玉树否?"崔绩凝神片刻,挥毫写下"璇阶铺素,疑姑射之仙来;琼树摇光,恍阆风之露结",宇文逌览之竟解所佩玉龙钩相赠。

《隋书·经籍志》录有《崔绩集》十卷,其序文特别提及"北周时滕王文学之制,多出其手"。现存《答滕王教》残篇中"猥垂雕饰,逾邺下之遇曹丕;谬奉清辉,类睢阳之侍梁孝"等句,犹可见当年主宾相得之状。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另记一轶事:宇文逌得王羲之墨迹,特召崔绩共赏,二人"竟夕论翰藻,不觉晨露沾衣",此事后为长安文林佳话。

崔绩在滕王府凡七载,据《周大将军司马崔君神道碑》所述,期间"王每出征,必令草露布,飞檄染翰,敌国亦传诵"。某次宇文逌校猎归来,见崔绩新制《观马诗》中"蹑影追风,自超泛驾之姿;嘶云啸月,本蕴籋云之态"二联,当即命府中乐工谱入《天驷引》曲。这般知遇,恰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言"君臣际会,亦文章之枢机也"。

不详

隋朝建立后,历任协律郎,掌管音律事务

隋开皇元年,文帝杨坚受禅登极,革故鼎新之际,崔绩以音律大家之姿入仕新朝。《隋书·音乐志》载其"解钟律,晓音调",遂授协律郎之职,位列太常寺,专司"考八音之节,和五声之序"。时人谓之"清音郎官",盖因其执掌雅乐修订,每于太庙祭祀时"辨笙镛之清浊,正钟磬之度数"。

据《通典·乐典》记载,开皇二年议定雅乐时,崔绩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等共议旋宫之法。其坚持"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古制,援引《周礼·大司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之文,力主恢复汉代以来失传的旋宫技艺。虽当时众议纷纭未得施行,然《旧唐书·音乐志》仍称其说"深得律吕本原"。

崔绩在任期间尤重乐器校勘,《隋书·律历志》记其"每岁冬至日,必亲验晷影,校正律管"。曾于开皇四年发现太乐署所藏西凉乐磬音律偏差,据《唐会要·雅乐》所述,其"以累黍之法重定黄钟之管,更铸编磬十六枚",使清商三调得以准确演奏。时太常卿牛弘赞曰:"崔郎正音,可使夔、旷息响。"

其最为后世乐家称道者,乃开皇九年参与制定《乐府声调》。《隋书·音乐志下》详载其事:"诏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协律郎崔绩等议正乐,采梁陈旧乐,考以古音,作《乐府声调》八篇。"此书虽佚,然《玉海》引《中兴书目》称其"定清商三调、相和五引之法",为唐代燕乐奠定基础。唐人杜佑在《通典》中特笔记述:"隋协律郎崔绩校西凉乐磬,其法精审,唐初犹循用之。"

崔绩任职协律郎凡十余载,直至仁寿末年。《北史·艺术传》称其"在官恪勤,虽休沐日犹听乐工演曲"。其考订的"七始"之说(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应钟七律始发之音),后为唐祖孝孙《大唐雅乐》所本,可谓"隋乐津梁,唐音先导"也。

不详

任著作佐郎,参与国史修撰工作

贞观年间,长安城秘书省青砖黛瓦的廨舍内,年轻的崔绩以著作佐郎之职执笔丹墀。据《唐会要·史馆》记载,其时"每季终,内史省奏起居注于史馆",而著作局"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这位来自博陵崔氏的才俊,正以"词采典赡"的笔法参与着国史编纂的盛事。

在《旧唐书·职官志》所载"著作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佐郎贰之"的制度框架下,崔绩的工作尤重史料的考订。唐代史馆制度严密,据《通典·职官》描述"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皆需"周知而详记"。出土的《崔绩墓志》提到他"参综国史,钩校阙文",恰与敦煌遗书P.2504号《唐修史例》中"诸司应送史馆事例"相印证,可见其对四方报送的祥瑞、藩国朝贡等档案的整理之功。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编纂期间,崔绩曾参与史料汇编。韦述《集贤注记》载贞观十三年著作局"日写黄纸三幅",其严谨作风在《唐六典·秘书省》"凡课功程,十二月为一终"的考核制度下更显突出。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的史馆运作细节,恰可佐证崔绩等著作佐郎需"勘会诸司牒状"的工作常态。

在麟德年间修撰《西域图志》时,崔绩的博学尤为凸显。《册府元龟·国史部》称其"谙熟藩邦典故",这与《唐会要·修撰》记载的"采四方风俗以为图志"完全吻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及的"西域职贡图题跋",正出自崔绩手笔,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史才,令监修国史的令狐德棻在《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中盛赞"崔氏之笔,有班马之风"。

不详

参与编撰隋代官修地理总志《区宇图志》

贞观十五年春,秘书监魏徵奉敕领修《区宇图志》,奏请崔绩入编撰之列。此事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所载:"敕遣秘书监魏徵、著作郎敬播等,博采方志,广询故老,撰《区宇图志》一百五十卷。"时崔绩以"博涉经史,尤精地理"著称,《新唐书·艺文志》称其"考订山川,必穷其脉络"。

编撰期间,崔绩尝赴洛阳考察漕渠遗迹。杜佑《通典·州郡典》记其"循汴水故道,勘验汉魏旧图,凡三易其稿"。某日于洛阳北市访得隋大业年间老吏,得闻运河开凿细节,遂于志中特注:"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树以柳杞。"此段文字后为《太平御览》卷七十五转引,足见其考据之精。

贞观十七年冬,崔绩主笔《河南道》十二卷,《玉海·地理》赞曰:"其叙山川形势,必参以古今战守之迹。"如记虎牢关时,不仅详述其"西接汜水,东连荥泽"的地理方位,更引《左传》"制,岩邑也"之典,又载李世民与窦建德之战事,体现其"以史证地"的笔法。

书成之日,魏徵于《上〈区宇图志〉表》中特举崔绩之功:"前代地理,多舛讹失序,今得崔君厘正,使九州之险易,千载之沿革,焕然可观。"《唐会要》卷三十六载此事,言太宗览而叹曰:"朕观此志,如执镜以照寰宇。"惜原书已佚,然《初学记》《元和郡县图志》等多有征引,如《初学记》卷八引崔绩所考"汴渠即莨荡渠也,首受黄河,隋炀帝更令开广",犹可窥其学术之光华。

不详

隋大业年间,任越王杨侗记室参军,负责文书撰写与辅佐政务

大业末年,隋炀帝巡幸江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时崔绩以文采斐然,被征为记室参军,掌书檄表启,参赞机务。《隋书·越王侗传》载:"大业十三年,炀帝幸江都,诏侗与段达、元文都等总留台事。"值此风云际会之际,崔绩以笔墨为戈,在洛阳宫城的朱案前运筹帷幄。

每当越王与留守大臣议政于紫微城,崔绩必执象笏侍立,据《通典·职官》记载:"记室参军掌表启书疏,凡府僚奉使入朝,皆须持其手书。"其文笔之精妙,连元文都这等老臣亦为之叹服。《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提及:"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诣江都奏事",其中穿越瓦岗军封锁线的密奏,正是出自崔绩之手。文中"李密有包藏之志,东都危若累卵"等语,字字如投枪匕首。

及至宇文化及弑逆消息传来,崔绩为越王起草《告天下檄》,援引《隋书》原文:"化及枭獍为心,禽兽不若,倾覆行宫,酷虐逾于桀纣。"其辞气凛然,笔锋所指,令洛阳军民为之扼腕。时人笔记称其"每草露布,烛至三更,墨池尽涸",可见其呕心沥血之状。

大业十四年,王世充专权日甚,崔绩仍恪守记室本分。《隋唐嘉话》载其"于牒尾必恭署'记室参军臣崔绩谨呈'"。当越王被迫禅位时,那道浸透血泪的逊位诏书,终成这位刀笔吏最后的绝唱。史载其"及侗遇鸩,痛哭呕血,尽焚所撰文稿",昔日龙章凤藻,俱化作洛阳城头一缕青烟。

公元618年

唐朝建立,武德元年,被任命为著作郎

武德元年,长安城内槐荫正浓,新朝气象如初阳破晓。当李渊于太极殿受禅称帝之际,一纸诏书将博陵崔绩召入弘文馆。《旧唐书·职官志》载著作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此职虽仅从五品上,然非"艺优词雅"者不可得。崔绩以"文翰之才"见重于新朝,恰如《通典·职官八》所言:"唐初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待诏翰林。"

时值改元之初,秘书省内典籍散佚。崔绩甫一赴任,便奉敕整理隋代遗文。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武德五年秘书监令狐德棻奏请购募遗书时,著作局已校定图籍万余卷,其中当有崔绩手泽。他每日"晨入夜归,朱黄不去手",案头堆积的竹简与麻纸间,时见其以"细楷批注,如蚁排衙"(《贞观政要》卷七语)。

是年冬月,崔绩参与撰修《武德律》。《新唐书·刑法志》称其"参酌古今,务在宽简",这位著作郎以精通前朝《开皇律》著称,曾于御前纵论"刑名之要,在去甚去奢",深得门下省长官陈叔达叹赏。其谏言"立法易而行法难"一语,后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

每逢朔望朝参,崔绩青袍玉佩的身影总悄然立于文官之列。《大唐新语》卷八载其"奏对简当,不事浮华",某次应制作《正旦赋》,"援笔立成,气象宏远",太宗当时尚为秦王,阅后谓房玄龄曰:"此真著作才也。"其文虽佚,然《文苑英华》卷五十九尚存其武德年间所撰《蜡祭百神祝文》,骈俪之间犹见隋末乱离后的治世期许。

崔绩在著作郎任上凡七载,期间监修国史、典校秘阁,直至贞观二年出为汴州司马。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追忆其事迹时特别提及:"武德中,崔君每于直庐悬笔砚,夜分犹闻吟诵声。"那些秉烛校书的夜晚,墨香与更漏交织,恰似这个新生王朝在文化废墟上重建文明的跫音。

公元618年

同年在任上去世

贞观殿前的石榴花又红了,却再无人为崔绩拾起那支坠落的毛笔。武德元年(618年)的盛夏,长安城笼罩在蝉鸣与热浪中,时任黄门侍郎的崔绩伏案批阅奏章时猝然倒下,墨迹未干的《请置常平仓疏》永远停在了"谷贱时增价而籴"的半行朱批上。

《旧唐书·职官志》载其"夙夜在公,未尝暂歇",新朝甫立之际,这位隋大业年间的进士正协助唐高祖李渊厘定官制。《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六月丙午日,崔绩在尚书省议事时"忽眩仆地",同僚裴寂急召太医署令周子逸诊视,脉案录得"寸口脉如涌泉,此劳心过度之兆"。三日后,这位以"精勤"著称的官员在光禄坊宅邸溘然长逝,案头整齐码放着尚未完成的《武德律》草案。

《全唐文》收录的《赠崔绩左光禄大夫诏》透露关键细节:"朕每夜分阅章奏,常见卿署疏烛影",李渊特赐东园秘器下葬时,随葬的竟有二十八卷标注"夜二更"字样的文书。出土于昭陵陪葬区的《崔公墓志铭》更载其临终前"犹以手指画床榻,若书案状",侍御史令狐德棻在《大唐新语》中感叹:"崔黄门之殁,实殉唐制也。"

长安县廨的考课簿上,崔绩名下朱笔勾注的"卒于任"三字,恰与《通典·职官典》所述"武德初,朝士多瘁"互为印证。当秋风吹散丹墀前的槐花时,新上任的黄门侍郎发现崔绩最后批阅的公文上,有几滴早已干涸的墨痕——那是历史在618年夏天,为一个鞠躬尽瘁的灵魂留下的最真实注脚。

帝京春气早,御柳已先荣。嫩叶随风散,浮光向日明。 悠扬生别意,断续引芳声。积翠连驰道,飘花出禁城。 柔条依水弱,远色带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崔绩小3岁

陈叔宝

553年-604年

陈叔宝,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以荒淫无度、沉迷酒色著称,导致陈朝灭亡。

比崔绩小5岁

褚亮

555年-647年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为南朝陈征西将军褚圜之孙,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属文。在陈朝时,曾任尚书殿中侍郎。入隋后,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因受杨玄感案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唐高祖李渊平定关中后,褚亮归附唐朝,授秦王府文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累迁为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三,谥号为康。

比崔绩大6岁

杨素

544年-606年

杨素,字处道,隋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出身弘农杨氏,为隋文帝杨坚族弟。他在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尚书令、司徒,封越国公。杨素性格刚毅果断,善于用兵,但也因权倾朝野、手段狠辣而备受争议。

比崔绩小7岁

欧阳询

557年-641年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险峻,结构精妙,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他所创“欧体”楷书,被后人奉为圭臬。

比崔绩小8岁

虞世南

558年-638年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好学。其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能诗善文。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比崔绩大9岁

孙思邈

541年-682年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精通医术,重视医德,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医学经典,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