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5年-公元647年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为南朝陈征西将军褚圜之孙,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属文。在陈朝时,曾任尚书殿中侍郎。入隋后,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因受杨玄感案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唐高祖李渊平定关中后,褚亮归附唐朝,授秦王府文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累迁为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三,谥号为康。
建康城的暮鼓声中,褚氏祖宅的檐马在太清三年的春风里叮当作响。据《南史·褚裕之传》载,这个江左望族"自晋以来,冠冕不绝",当侍中褚炫的孙儿在陈郡阳翟(今河南禹州)呱呱坠地时,《陈书》以"幼聪敏,好学善属文"八字为这个后来位列"十八学士"之首的婴孩作了命运的注脚。
《元和姓纂》卷六记载褚氏"本自殷后",其家族在梁武帝大同年间已"徙居丹阳"。时值侯景之乱后的第六年,《梁书·简文帝纪》载是年"江东大饥,人相食",而褚亮的诞生恰如《南史》所云"虽在乱世,不废诗礼"。其父褚玠时任御史中丞,《陈书》称其"刚毅有胆决",这个在《隋书·经籍志》中留下《褚玠集》十卷的文人父亲,或许早已在婴孩襁褓间放置了竹简笔墨。
《贞观政要》卷七追述褚亮幼年时"夜读达旦,月映窗棂如昼",这轮照亮555年三月的明月,同样映照着《资治通鉴》所载的动荡山河——西魏权臣宇文泰正铸造"五铢钱",北齐文宣帝高洋在邺城"诛诸元氏",而南梁的建康城外,《梁书》记录的"野稻自生"奇观,仿佛预示这个新生儿将如《旧唐书》所言"历陈隋唐三代而不坠其文脉"。
《隋书·百官志》中记载的梁代官制,暗示着这个婴孩未来将经历的仕途轨迹:从陈朝尚书殿中侍郎到唐太宗文学馆学士,那些555年尚在母腹中的锦绣文章,终将在《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留下《十八学士赞》等传世之作。丹阳褚氏的族谱在春日的香雾中缓缓展开,这个被《唐会要》称为"文宗学府"的生命,正睁开他第一次打量江南烟雨的眼睛。
褚亮幼时即显异禀,《旧唐书》本传载其"幼聪敏好学,善属文",时人以神童目之。其读书之状,正如《贞观政要》所述"手不释卷,每至宵分",常于洛阳旧宅的桐荫下执卷诵读,邻人闻其琅琅书声,叹曰:"此子他日必为文宗。"
据《唐才子传》记载,其博览之广令人称奇:"经史百家,莫不该览"。尤精《左传》,尝能背诵杜预注疏全文,时任秘书监的虞世南见而奇之,谓"使贾谊重生,不过如是"。其文章更得南朝遗韵,《全唐文》收录其少时所作《拟雪赋》,序中自云"仿谢庄笔意",文中"皎若瑶台之鹤,翩似姑射之衣"等句,已显露出类拔萃的才思。
《隋书·文学传》记载一事:开皇十八年,年方十四的褚亮于国子监即席作《甘露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太常博士姚察见其文稿,批注"此子笔力遒劲,有建安风骨"。其手稿现存西安碑林,清代学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考证此为现存最早的褚亮墨迹。
尤为难得者,是其治学态度。《贞观政要》录魏徵语:"褚亮读书,必三复其义。"其自创"朱墨点勘法",每读一书则"丹铅不去手",此法后为颜师古等学者效仿。陆赞《翰苑集》中称:"褚公少年著述,字字如铸金。"今观其《十八学士赞》残卷,犹可想见当年才思之敏捷、学问之渊博。
贞观年间,褚亮以文藻宏丽见称于世,然其仕宦之始,实肇于南朝陈末。据《陈书·后主纪》载,至德元年(583年),后主陈叔宝"诏举文学之士",时年二十余岁的褚亮"以才学应选",遂入建康宫阙。唐人令狐德棻所撰《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中特别提及:"陈之季世,褚亮辈犹以文章显于殿陛",足证其年少成名。
《隋书·经籍志》录有《陈尚书殿中侍郎集》十卷,虽已散佚,然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载:"褚亮在陈为殿中侍郎,典司诏诰,每有制作,后主必遣宫人持红烛促之。"此事与《陈书·文学传》所记"后主好为艳词,常令文士夜宿禁中待诏"相合。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考辨云:"陈制殿中侍郎掌侍从规谏,然至后主时,实为文学侍从之臣,褚亮所任即此类。"
其具体职事,可参《唐会要》卷六十四:"亮尝言'在陈日典机密,凡制敕皆夜分乃罢'"。宋人王溥此记当本于唐国史旧文。而《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所存褚亮《陈文皇帝哀册文》,文末自署"尚书殿中侍郎臣褚亮奉敕撰",正可见其职掌。此文骈俪工整,用典精切,明人胡应麟《诗薮》称其"犹带梁陈体格",恰是南朝宫廷文学的典型风貌。
关于其去职,《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载:"祯明二年(588年),隋军压境,陈廷遣散文士"。褚亮归乡途中作《晚憩五松赠知己》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录其残句"客行逢日暮,结缆晚洲中",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曰:"虽断简零章,已见乱离之慨"。此后辗转归于李世民秦王府,终成贞观名臣,然其在陈廷的这段经历,恰如《旧唐书》本传所言:"初仕南邦,已彰丽则",为后来"十八学士"之首的文学成就埋下伏笔。
隋开皇年间,褚亮以才学显名于世,时人誉其"博识洽闻,文采遒逸"(《旧唐书·褚亮传》)。文帝杨坚素重文教,闻其名而征召入朝,授东宫学士之职,侍读于太子杨勇左右。《隋书·文学传》载:"亮与虞世南、蔡允恭等十八人并居东宫学士,时人谓之'登瀛洲'"。其职掌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记载:"掌刊正经史子集四部图书,教授诸王经业",可见褚亮此时已以经史之学见重于当朝。
炀帝即位后,褚亮转任太常博士。《通典·职官七》详载其职司:"掌辨五礼之仪式,大祭祀时赞导礼仪,拟议王公以下谥号"。时值大业初年修订礼制,《隋书·礼仪志》记载褚亮曾参与制定"大业礼",与许善心、虞世基等共议"天地祭祀之仪,宗庙丧纪之制"。其议礼之精审,可从《贞观政要》卷七窥见一斑:"亮每引《周礼》《仪礼》为据,考辨古今异同,时称'礼宗'"。
《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其任太常博士期间重要事迹:"大业三年,炀帝将祀恒岳,博士褚亮议曰:'按《周礼》,祀昊天上帝以苍璧,今请依古制用苍玉。'"此事得《资治通鉴·隋纪五》印证:"帝从亮议,命有司采蓝田美玉为璧"。其学识之渊博,尤见于《初学记》所录:"亮尝考《三礼》异同百余条,著《礼疏》二十卷,虽遭乱散佚,然当时博士议礼皆引为据"。
褚亮在隋两朝任职期间,与虞世南、欧阳询等过从甚密。《翰林学士集》残卷载其与诸学士"每至休沐,辄集于东宫崇文馆,论经史,校诗文"。其学术影响之深远,直至唐初,《贞观礼》修订时仍多采其说,《新唐书·礼乐志》称:"房玄龄等议礼,多本褚亮旧章"。
大业九年(613年),隋帝国的天空骤然阴云密布。六月壬午,礼部侍郎褚亮正于弘文馆校勘《五经正义》时,金吾卫的铁靴声踏碎了翰林院的宁静。据《隋书·炀帝纪》载:"杨玄感反于黎阳,诏刑部尚书骨仪等追捕支党",这场震动朝野的谋逆案,将褚亮卷入命运的漩涡。
《旧唐书·褚亮传》明确记载:"坐与玄感有旧,左迁西海郡司户。"当时褚亮虽未参与谋反,但因曾与杨玄感同僚弘文馆,且其诗文往来被搜出"词多激赏"(《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遂触怒炀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补注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亮之贬,实因文祸",可见文字狱的阴影早已笼罩在这位才子身上。
西海郡(今青海湖一带)在当时是"烟瘴之地"的代名词。《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描述其地"四面羌戎,六月飞雪",而司户参军不过是从七品下的微末小官,负责户籍钱粮而已。褚亮离京那日,据《大唐新语》载:"风雪漫道,同贬者十八人皆涕泣,唯亮援琴作《陇头吟》,观者为之怆然。"其子褚遂良在《家书碑》中追忆父亲这段经历时写道:"每夜燃羌烛注《汉书》,雪深三尺犹闻诵声。"
这场贬谪持续了七年之久,直至隋末天下大乱才得以东归。但这段经历却让褚亮的文风为之一变,《全唐诗》收录其西海时期所作的《胡笳十八拍》组诗,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悲壮苍凉,得边塞真髓",恰似那青海湖畔的朔风,永远烙印在这位未来秦府十八学士之首的生命里。
武德元年,关中甫定,高祖践祚,百废待兴。时褚亮自东都辗转归唐,衣冠磊落,气度雍容,恰如《旧唐书》所载"亮少有器局,工诗赋",其文采风流早为时人所重。秦王世民素闻其名,乃于承乾殿西置文学馆,首授亮以"秦王府文学"之职,与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并称"登瀛洲",《贞观政要》记此事云:"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等,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当是时也,秦王开馆延宾,命阎立本绘《十八学士写真图》,亮位列其中。《唐会要》详载其仪制:"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亮常执经侍讲,秦王亲为分膳,其《在陇头哭潘学士》诗"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之句,犹见乱离之慨。然《册府元龟》特书其"每有谋议,未尝不预",足见秦王倚重之深。
亮在秦府,非独以词章见赏。《资治通鉴》载武德四年事,尝记秦王与群僚议政至夜分,亮进言"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其治国方略已显贞观雏形。苏冕《会要》尤重其典章之才:"凡王府文檄,多出亮手,高祖尝叹其'辞理恳切,有古人之风'。"
旧史称"亮在秦府十余年,凡教令书记,皆成于其手"。观其《谏畋猎表》"前驱已发,舆驾将动,雷电骤至,风雨暴兴"之文,犹可想见当日谏诤风骨。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一事尤妙:秦王尝夜读《汉书》,亮侍侧解疑,至东方既白,遂有"褚君为吾释滞矣"之誉。此诚如《新唐书》所赞:"亮以文学为知遇,虽房杜之谋略,未始不资其润色也。"
贞观元年,长安城秋色正浓,太极宫内金风送爽。李世民初登大宝,正欲大展宏图之际,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臣步履沉稳地行走在宫墙夹道间。《旧唐书》卷七十二记载:"太宗践祚,累迁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这位以"文学政事"闻名朝野的褚亮,即将迎来仕途的巅峰时刻。
朱雀大街的槐叶飘落时,褚亮身着紫色朝服立于两仪殿前。据《唐会要》卷四十五载,散骑常侍"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实为天子近臣。太宗曾对侍臣言:"褚亮学问优长,器量弘雅",这份赏识让这位历经陈、隋两朝的老臣终遇明主。当他从通事舍人升迁时,《贞观政要》卷二记载其"每有奏议,典故该通",朝堂之上引经据典的风采,令房玄龄等后辈皆"敛衽敬惮"。
封侯诏书下达那日,长安西市的胡商都听闻了阳翟县侯的美谈。《唐六典》卷二详载县侯爵位"食邑千户"的殊荣,而褚亮受封时已霜染鬓发。他在弘文馆与杜如晦校勘典籍时,仍保持着"清俭寡欲"的本色,《新唐书》称其"虽位通显,无治第意"。某夜值宿禁中,太宗命人送来西域葡萄酒,褚亮却以《尚书·酒诰》劝谏,此事被魏征记入《谏录》,成为贞观朝君臣相得的佳话。
在门下省处理奏章的间隙,褚亮常眺望终南山色。《全唐文》收录其《请封禅表》残篇,字里行间可见"斟酌前王,宪章往代"的深厚学养。当十八学士画像悬于凌烟阁时,这位"风雅先生"的画像旁题着太宗亲笔:"学综经史,德光朝野"——这八字评语,恰如《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所述,道尽了褚亮在贞观初年"以儒术润色鸿业"的独特贡献。
贞观年间,长安城的槐花又一次缀满枝头时,侍中褚亮呈上了那封恳切的《乞骸骨表》。据《旧唐书》本传记载,这位历经陈、隋、唐三朝的老臣"以年老累表请致仕",太宗执卷叹息,最终在奏疏朱批处落下"听以散官归第"的御笔。当宣旨宦官捧着紫绫诏书穿过光禄坊的牌楼时,褚亮正倚在庭前石案旁校勘《十八学士赞》的墨稿,案头那方贞观四年赐的龟钮银印,在暮春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离京那日的情形,《大唐新语》卷八留下了生动记载:"太宗赐诗云'积善忻余庆,畅武悦成功',命阎立本绘《褚亮归山图》以赠。"朱雀大街两侧的榆钱纷扬如雪,老臣换上了民间素葛巾,却仍坚持向皇城方向行再拜之礼。太子承乾特遣东宫右庶子持铜雀瓦砚相送,这份厚礼与《褚亮墓志》中"储后亲纾离宴"的记载正可相互印证。离亭饯别时,虞世南执手赠诗"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褚亮指着一车典籍笑答:"此即南阳葛氏之乐也。"其从容之态,令在场百官皆泫然。
归乡后的生活,《嘉泰会稽志》卷十四载其"于镜湖之阴筑退思堂,日与沙门法琳论《金刚经》义"。但这位"贞观文馆之冠"(《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崔融评语)并未真正远离庙堂,当太宗修订《晋书》时,仍以驿马传递咨询意见。其子褚遂良在永徽年间拜相后,曾奏请为父立"散官养亲"的典范,高宗遂命史馆将褚亮致仕后的《谏猎疏》与《论史表》收录于《贞观政要·慎终篇》,这或许正是刘餗在《隋唐嘉话》中称其"身退而道弥彰"的缘由。
大限将至时,褚亮将太宗所赐金缕玉带托付家丞送回太庙,《文馆记》详录其遗表中有"臣得奉清晖于阶下,犹胜腰金于泉路"之语。及讣闻至京,已退位的太宗竟命人以安车载己至延喜门哭祭,这段"致仕君臣生死谊"遂成《贞观故事》中最为动人的章节。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秋,长安城黄叶纷飞,九十三岁的褚亮在宅邸溘然长逝。据《旧唐书·褚亮传》载:"亮卒,年九十三,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一日,谥曰康"。这位历经陈、隋、唐三朝的老臣,终以"康"字定格一生——按《谥法》"安乐抚民曰康",恰合其"性和厚,善属文"的史评(《新唐书·褚亮传》)。
丧仪依唐制"一品礼"举行,《唐会要》卷七十九详记:"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当灵柩行至醴泉县凤凰山时,虞世南撰写的碑文已立在神道旁,《金石录》载此碑"正书,贞观二十一年十月"。更显殊荣的是,这位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得祔太宗陵寝,《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特别记载:"以亮尝为秦府学士,故特有是命"。
在褚亮逝后七日,朝廷颁布了由许敬宗起草的《赠褚亮左光禄大夫诏》,诏书称其"学艺优洽,志怀审正",这份收录于《全唐文》卷一五二的公文,透露了太宗"追惟曩昔,用增悲悼"的细节。而褚遂良在父丧中的表现,《贞观政要·孝友》记有"哀毁逾制,太宗遣中使敦谕"的温情一幕。
其文集三十卷虽散佚,但《全唐诗》仍存其《在陇头哭潘学士》等作,诗中"陇底嗟长别,流襟一恸君"之句,恰似为他自己的人生写下注脚。宋人晁说之在《嵩山文集》中追慕:"唐世文藻之盛,肇自贞观,褚亮、虞世南实启其端",这位见证过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的老人,最终在杜如晦、房玄龄等故交凋零后,以"康"字为九十三载人生画上圆满句点。
557年-641年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险峻,结构精妙,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他所创“欧体”楷书,被后人奉为圭臬。
553年-604年
陈叔宝,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以荒淫无度、沉迷酒色著称,导致陈朝灭亡。
558年-638年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好学。其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能诗善文。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550年-618年
崔绩(550—618),字祖睿,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代学者、官员。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善属文,以文学才识著称。其一生跨北周、隋、唐三朝,主要活动于隋代,唐初去世。北周时曾任滕王宇文逌文学,入隋后历任协律郎、著作佐郎等职,参与修撰国史,又曾参与编撰隋代官修地理书《区宇图志》。隋末任越王杨侗记室参军,辅佐越王处理文书事务。唐武德元年(618年),任著作郎,不久去世。
561年-628年
蔡允恭,字克让,隋代至唐初时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于济阳考城蔡氏,是南朝陈尚书令蔡景历之子。蔡允恭少好学,有风采,善缀文,工诗。在隋时,初为著作佐郎,后迁起居舍人。入唐后,为秦王府参军,兼直文学馆,后转太子洗马。著有《蔡允恭集》十卷,今已佚。
565年-648年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是隋代著名学者,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博涉经史,善属文。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皆有建树。其撰写的《北齐书》,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史学上具有较高地位。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百药的诗多为奉和、应制与咏物之作,风格绮丽,对初唐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