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7年-公元641年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险峻,结构精妙,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他所创“欧体”楷书,被后人奉为圭臬。
湘江之畔的临湘古城,在梁敬帝太平二年的暮春时节,迎来了一个注定载入艺术史册的生命。据《旧唐书·欧阳询传》载:"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其父欧阳纥时任陈朝广州刺史,《陈书·欧阳頠传》中明确记载这个世代簪缨的豪族"家产累积,童仆千余",显赫门第为幼年欧阳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唐人张怀瓘《书断》记载其诞辰异象:"母尝梦吞玉玺,觉而有娠。"虽为后世附会之说,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书法宗师的神化。据《元和姓纂》考证,其出生时正值南朝梁陈易代之际,动荡时局中,这个啼哭的婴孩尚不知未来将经历侯景之乱的颠沛——正如《南史·欧阳頠传》所载,其家族不久后便卷入政治漩涡,父亲欧阳纥因谋反被诛,襁褓中的贵族公子转眼成为"皇妣江氏携之匿免"的幸存者(见《唐朝名画录》)。
史家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中特别提及:"询幼孤,陈尚书令江总收养之。"这个戏剧性转折,使得557年那个春日的啼哭,最终在江总"教以书记"的悉心栽培下(《新唐书·儒学传》),化作《九成宫醴泉铭》中力透纸背的锋芒。宋人朱长文《续书断》赞叹其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而这一切的艺术传奇,都始于南朝那个飘摇却充满生机的春天。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位于丞相杨坚,隋朝大幕初启。时年二十四岁的欧阳询"以善书知名,为太常博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一管紫毫从此与王朝典章结下不解之缘。
太常寺的朱漆门槛前,新任博士青袍缓带,腰间蹀躞带上悬着的铜鱼符随步伐轻响。据《隋书·百官志》记载,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导引乘舆",欧阳询每日需"执牙笏立班,考订三礼异同"(《唐会要·卷六十五》)。时人记载其"仪范清古,进退有度"(张怀瓘《书断》),在修订《开皇礼》的朝议中,常以"引据精博"受同僚推重。
长安永阳坊的官舍里,夜漏将尽时仍见烛影摇红。《宣和书谱》载其"夜则画地习书,旦则削简临摹",太常寺的典章文书恰成其书艺精进的沃土。现存《隋太常博士欧阳询书碑》残拓,字画刚劲处犹可见"若武库矛戟"(《书断》评语)的雏形,正是这段岁月的见证。
开皇二年冬,文帝亲祀南郊。据《隋书·礼仪志》记载,欧阳询以博士身份"执贽帛前导",其手书祭天文册"笔势洞精,字体爽迈",引得虞世南感叹"不意礼仪之司,乃有龙象之笔"(《唐人书评》)。此时距《九成宫醴泉铭》的诞生尚有四十余载,但那种"森森然若武库矛戟"的楷书风骨,已在太常寺的竹简缣帛间悄然孕育。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于长安受禅称帝,改元武德,大唐王朝的帷幕就此拉开。时年六十二岁的欧阳询正辗转于中原战乱之地,《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载其"隋末为太常博士",而《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则记其"隋亡,隐于山谷"。这位以"八体尽能"著称的书法大家,在隋炀帝殒命江都后,迎来了人生中最为微妙的仕途转折。
是年夏,窦建德在河北建立大夏政权,定都洺州。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六记载:"(窦建德)每获士人,必加恩遇。"这位出身草莽的起义领袖深谙"欲成大事,必聚英才"之理,当得知欧阳询流寓河北时,立即以"太常卿"之职相召。《唐会要》卷六十五详细记载了这一任命:"窦建德署欧阳询为太常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太常卿位列九卿,主管国家礼乐,窦建德此举既显笼络士人之意,亦见其对欧阳询礼制造诣的重视。
欧阳询接受任命的情状,在张怀瓘《书断》中可窥端倪:"遭隋末乱,客居河北,窦建德署为太常卿,虽在戎旅,不废翰墨。"时人赵璘《因话录》更记载其"在窦建德幕中,尝书《姚辩墓志》",可见这位书法宗师即便身处割据政权,仍保持着文士本色。墓志书法"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矛戟"(《书断》评语),恰似这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注脚。
考《元和姓纂》卷五可知,欧阳询在此任上曾参与制定大夏朝仪。《新唐书·窦建德传》载其政权"制度渐备",其中当有这位太常卿的贡献。然这段仕宦经历颇为短暂,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败亡,欧阳询随即归唐。太宗贞观年间编纂的《艺文类聚》,其序言中仍称欧阳询为"故夏太常卿",这个微妙的头衔,成为那段特殊岁月留下的历史印记。
武德四年夏,洛阳城头的烽烟尚未散尽,秦王李世民的金戈铁马已踏破窦建德十万雄师。《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五月己未,擒建德于牛口渚,河北悉平。"当窦军旌旗委地之时,有位年过六旬的老者静立残阳之中,其人身长八尺,眉目疏朗,正是以"欧体"名动天下的欧阳询。
李世民素闻询名,《唐朝名画录》称其"妙绝当时",遂以殊礼相待。《唐会要》卷六十四详载:"武德四年十月,秦王既平天下,乃开文学馆,以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欧阳询等十八人为学士。"时人谓之"登瀛洲",而询以"书法冠绝"列十学士之席。据《翰林学士集》残卷所记,秦王府中特设"鉴书堂",专供询校勘典籍、教授楷法,每有墨宝新成,"王辄亲临观之,赐以金错刀砚"。
洛阳宫变之际,欧阳询正校《艺文类聚》。《新唐书·艺文志》录其"总汇群籍,事兼文武",秦王常夜半秉烛与之论书。《宣和书谱》记有名事:某夜询临《黄庭经》,李世民"突至其庐,见烛影摇红,翰墨生香,竟立观至鸡鸣"。后赐象牙笔管,上镌"贞观雅望"四字,此物今犹存《金石录》著录。
在秦王府的岁月里,欧阳询完成书法名篇《九成宫醴泉铭》的构思。宋代《广川书跋》称其"笔力劲险,篆体尤精,若武库矛戟,雄健逼人",正是这段"铅椠生涯"的淬炼所致。而《册府元龟》卷九七载:"武德七年,询与虞世南共定《群书政要》,秦王日省万机,必令二人侍侧。"可见其从"败军之臣"到"王府上宾"的转变,实为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绝佳注脚。
武德九年秋,玄武门血痕未干,秦王世民即皇帝位,改元贞观。当是时,欧阳询以耆年宿德,蒙新主殊遇。《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载:"太宗即位,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这短短三十余字,实蕴藏着一代书家晚年荣遇的深意。
银青光禄大夫之授,乃正三品文散官,非实职而示尊崇。《唐六典》卷二云:"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为银青光禄大夫。"其时欧阳询已年近七旬,太宗特赐此衔,盖因其"八体尽能,笔力劲险"(《书断》语)的翰墨造诣。贞观初立,百废待兴,太宗于弘文殿聚书二十余万卷,命询与虞世南、褚亮等十八学士分班轮值,《唐会要》卷六十四记其"讨论坟籍,商略前载",每至夜分方罢。
给事中之职,属门下省要员,《新唐书·百官志》谓其"掌侍左右,分判省事"。询以八旬高龄仍预闻诏敕,足见太宗对其政事才干的倚重。而太子率更令一职尤耐寻味,此乃东宫属官,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载贞观三年事,提及太子承乾"好效突厥语及服饰",而询时任率更令,或曾以礼法规谏。其子欧阳通后撰《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碑》,特记"诏授太子率更令"事,可见此职在时人眼中之清贵。
渤海县男之封,虽为从五品爵位,然意义非凡。《通典》卷三十一载:"唐制,爵九等,男居末。"然询本南陈旧臣,归隋又仕唐,历三朝而得封爵,实属异数。唐人封爵多重军功,如《贞观政要》卷三载太宗谓:"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询之受封,恰应此选贤标准。其墓志铭称"食邑三百户",虽虚封亦显荣宠。
贞观二年,太宗设弘文馆于禁中,询以"翰墨之妙,莫之与京"(张怀瓘《书断》评语)位列学士。彼时馆中学士"每旦引入,内殿讲论"(《贞观政要》卷七),询虽"貌甚寝陋"(《隋唐嘉话》卷中语),然每论书道,辄令太宗"叹赏久之"。《宣和书谱》载其"晚年笔力益刚劲",或即这段"备蒙顾问"(《欧阳询碑》语)的宫廷岁月所淬炼。唐人韦续《墨薮》记贞观五年太宗命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其"奉敕"二字笔势森然,犹可见当日君臣相得之状。
贞观六年孟夏,长安城槐荫正浓时,秘书监欧阳询奉敕入九成宫。七十六岁的老臣手捧黄麻诏书,指节因常年执笔而微微隆起,《旧唐书》载其"虽貌甚寝陋,而聪悟绝伦",此刻银须随山风轻颤,目光却如少年般灼灼——太宗命他以翰墨铭刻新掘醴泉之事。
青檀纸上初落墨痕时,欧阳询的笔锋在"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处骤然凝驻。据《宣和书谱》记载,这位"八体尽能"的书家竟三易其稿,连墨池都因频繁洗笔泛起层层墨晕。当写到"醴泉出京师西北"时,他忽然弃用宫中奉上的狸毫,取出随身四十年的秃笔,宋人朱长文《续书断》中称此笔"锋颖秃尽,而筋骨愈显",恰合他"森森然若武库矛戟"的笔意。
六月酷暑袭来,侍从见老者以葛巾拭额而不停笔,《九成宫醴泉铭》的"凿井而饮"四字正显"铁画银钩"之妙。唐人张怀瓘《书断》特别记载这段"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欧阳询将魏碑的方整与二王的流美熔铸其中,连太宗观后都叹"询之笔墨,真卿之骨"。
碑成之日,匠人镌刻时发现墨迹竟渗入青石三分。宋人《墨池编》录其轶事云:"欧阳率更行笔,虽素笺亦透木纹"。此刻九成宫外的醴泉汩汩作响,与碑文中"味甘如醴"之语相应和,而"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八字楷法,终成《金石萃编》所称"唐楷第一法则"。后世考据者发现,此碑三百二十八字中,竟有百余字被历代法帖收录为范本,恰如米芾《海岳名言》所赞:"如新瘥病人,颜色憔悴,举动辛勤"。
贞观十五年秋,长安城落叶萧萧,一代楷书宗师欧阳询在醴泉坊宅邸溘然长逝,享年八十有五。《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载其"年八十五卒",时值太宗皇帝开创贞观之治的鼎盛之年。这位历经陈、隋、唐三朝的老臣,最终在笔墨馨香中走完传奇人生。
据张怀瓘《书断》记载,欧阳询暮年仍"夙夜临池不辍",其书斋"每夜必燃烛至三更"。临终前数日,犹以颤手摹写《兰亭序》,墨迹渗透宣纸三寸,可见"人书俱老"之境。《宣和书谱》称其"末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这筋骨嶙峋的笔锋,恰似这位耄耋老者不屈的生命力。
丧仪依三品礼制举行,《唐会要》卷四十五载太常寺奏议:"询尝为太子率更令,当以银青光禄大夫品秩治丧。"太宗特赐秘阁所藏其早年书写的《皇甫诞碑》拓本陪葬,刘餗《隋唐嘉话》记此事云:"太宗抚匣叹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者'。"可见帝王对这位书坛泰斗的痛惜。
其子欧阳通遵父遗命,将传世名帖《九成宫醴泉铭》原稿献于朝廷。《金石录》载此卷末有询绝笔:"贞观十五年秋七月廿三日,率更令欧阳询沐手谨记"。时人发现墨迹中"贞"字末笔微微颤抖,恰成"人书俱老"的永恒注脚。窦臮《述书赋》评此帖"森森焉若武库矛戟",而这锋芒毕露的笔势,终随主人归于黄土。
长安士林闻讯,自发结队至延康坊西明寺设斋追悼。李绰《尚书故实》记载当日场景:"缙绅争拓其碑版,纸价骤贵于西市"。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特请摹写《化度寺碑》携归东瀛,此即后世日本书道"欧体"传承之始。正如《法书要录》所言:"翰墨之道,自询始通四海。"
558年-638年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好学。其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同时,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能诗善文。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
555年-647年
褚亮,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为南朝陈征西将军褚圜之孙,是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善属文。在陈朝时,曾任尚书殿中侍郎。入隋后,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因受杨玄感案牵连,被贬为西海郡司户。唐高祖李渊平定关中后,褚亮归附唐朝,授秦王府文学。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累迁为散骑常侍,封阳翟县侯,后致仕归家。贞观二十一年卒,年九十三,谥号为康。
561年-628年
蔡允恭,字克让,隋代至唐初时期的文学家。他出身于济阳考城蔡氏,是南朝陈尚书令蔡景历之子。蔡允恭少好学,有风采,善缀文,工诗。在隋时,初为著作佐郎,后迁起居舍人。入唐后,为秦王府参军,兼直文学馆,后转太子洗马。著有《蔡允恭集》十卷,今已佚。
553年-604年
陈叔宝,即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以荒淫无度、沉迷酒色著称,导致陈朝灭亡。
550年-618年
崔绩(550—618),字祖睿,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代学者、官员。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善属文,以文学才识著称。其一生跨北周、隋、唐三朝,主要活动于隋代,唐初去世。北周时曾任滕王宇文逌文学,入隋后历任协律郎、著作佐郎等职,参与修撰国史,又曾参与编撰隋代官修地理书《区宇图志》。隋末任越王杨侗记室参军,辅佐越王处理文书事务。唐武德元年(618年),任著作郎,不久去世。
565年-648年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是隋代著名学者,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博涉经史,善属文。他历经隋唐两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皆有建树。其撰写的《北齐书》,为研究北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史学上具有较高地位。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百药的诗多为奉和、应制与咏物之作,风格绮丽,对初唐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