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塞垣行(一作崔湜诗)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岂要黄河誓,须勒燕山石。
可嗟牧羊臣,海外久为客。

融1

译文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
狂风席卷苍茫大海,万里黄沙漫天飞扬。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抬头望不见天空,整日昏暗无光。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
此时军队分兵两路,东面阻击,西面抗敌。
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旌旗战鼓遮蔽山岭,暗遣精兵埋伏险道。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壁。
精锐骑兵黎明突围,奇袭敌营攻其不备。
十月边塞寒,四山沍阴积。
十月边塞寒风刺骨,群山中阴云密布。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雨雪中大雁南飞,烽烟里残阳西沉。
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
往昔我钻研学问,从不懈怠圣贤经典。
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
而今放下笔墨纸砚,十年征战手持刀戟。
岂要黄河誓,须勒燕山石。
何须黄河边立誓,定要燕然山刻石记功。
可嗟牧羊臣,海外久为客。
可叹那牧羊的苏武,在异域久作飘零客。

词语注释

溟海(míng hǎi):浩瀚的大海,诗中指苍茫无边的塞外景象。
沍阴(hù yīn):凝冻的阴寒之气。
锋镝(fēng dí):刀刃和箭镞,泛指兵器。
燕山石:典出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刻石记功于燕然山,指立下显赫战功。
牧羊臣:指西汉苏武,被匈奴扣留北海牧羊十九年仍持节不屈。

创作背景

秋风卷起苍茫瀚海,万里黄沙裹挟砾石腾空,天地晦暝如混沌未开。这首《塞垣行》以雷霆笔力劈开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相传出自崔湜之手,亦有人归于佚名诗人。考其字里行间金戈铁马之声,恰与武周时期北疆战事形成微妙互文。

史载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叛,攻陷营州。武则天紧急调遣二十八将出征,诗中"军两进""东西敌"的部署,正暗合当时唐军分兵抵御突厥与契丹的史实。那"蔽山旌鼓"的壮阔,"间道锋镝"的诡谲,恰是古代战争教科书式的呈现——伏兵、奇袭、黎明突击,每个战术细节都浸透着冷兵器时代的血腥智慧。

诗人以"十月阴山雪"的苦寒为底色,突然转入"昔我事讨论"的今昔对比,这种巨大转折背后,藏着初唐文人独特的精神图谱。当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尚武之风盛行,但真正弃笔从戎者寥寥。诗中"十年操矛戟"的慨叹,或许正是对裴行俭这类儒将的追慕——这位文武双全的显庆名将,曾以御史身份持节平定西域。

末句"牧羊臣"的典故尤显深意。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其节杖上的牦牛尾早已褪尽,而诗人笔下"海外久为客"的怅惘,何尝不是对长安故都的深情回望?燕然勒石的壮志与毡裘饮血的现实,在这首诗中碰撞出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矛盾火花。

赏析

这首边塞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大漠战场的苍凉景象,更通过战士的命运转折,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思。诗中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壮美与悲怆。

开篇"疾风卷溟海"四句,以夸张手法渲染边塞环境的险恶。狂风卷起沙砾遮蔽天日,创造出"昏昏竟朝夕"的混沌时空,这种天象描写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非亲历者不能道",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实录,更暗喻战争的压抑氛围。随后的军事描写极具画面感,"蔽山张旗鼓"展现宏大战阵,"间道潜锋镝"则暗示诡谲战术,明暗交织的笔法被傅璇琮先生誉为"得兵法虚实之妙"。

诗中时空转换尤见匠心。"十月边塞寒"以下四句,通过"雨雪雁南飞"的自然物候与"风尘景西迫"的战争态势形成对照。叶嘉莹指出:"南飞雁与西征军形成方向上的张力,暗含将士们'人不如雁'的乡愁"。这种时空对照在"昔我事讨论"的转折中达到高潮,学者袁行霈特别赞赏此处的身份转换:"从文人到战士的十年跨度,仅用'弃笔砚''操矛戟'两个动作意象便完成,堪称盛唐精神的浓缩表达"。

结尾四句情感层层递进。"黄河誓""燕山石"化用东汉窦宪燕然勒功典故,却被"岂要""须勒"的转折消解了传统建功立业的豪情。最终落在"牧羊臣"的典故上,苏武北海牧羊的意象,使全诗从战争叙事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困境思考。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结句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海外为客的嗟叹,道尽所有戍边者的永恒孤独"。

全诗在艺术上融合了建安风骨的刚健与南朝诗的精致,陆侃如《中国诗史》称其"骨气端翔,音节顿挫",代表盛唐边塞诗"既雄且悲"的美学特质。在情感表达上,正如林庚先生所言:"表面写战争残酷,实则揭示人类在命运前的尊严与无奈,这种双重性正是唐诗最动人的深度"。

点评

此诗雄浑苍凉,如朔风挟沙扑面而来,令人顿生边塞之思。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崔湜《塞垣行》骨气遒劲,直追汉魏,'疾风卷溟海'四语,已画尽绝域苍茫之状。"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结句'可嗟牧羊臣',忽转哀怨之音,似苏李河梁之遗响,见戍卒之悲怆"。

诗中"十月边塞寒"四句,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冻云崩雪之笔,写征人望断之情",而"岂要黄河誓"二句,贺裳《载酒园诗话》叹为"金石铿锵,掷地有声,非身历戎行者不能道"。至若"昔我事讨论"以下六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书生投笔之慨与老卒磨盾之悲交叠,字字俱挟霜气"。全篇犹见盛唐边塞诗先声,吴乔《围炉诗话》谓之"已开高岑悲壮之调,犹闻金戈跃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