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融1

公元653年-公元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

生平

公元653年

崔融出生

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春日的洛州洛阳城牡丹初绽。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其父崔悬解时任洛阳县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其家族"世居清河东武城,北齐以来累叶冠冕",这个诞生于官宦世家的婴孩,注定将在盛唐文坛留下浓墨重彩。

《唐才子传》称其"幼有圭璋之质",而《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更详述其出生异象:"太夫人梦吞玉而生,五岁能诵《孝经》。"虽古人惯以祥瑞附会名士降生,但《资治通鉴》永徽四年条确载是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太平气象中诞生的崔融,恰如《崔公神道碑》所述"应贞观之遗烈,启开元之先声"。

其出生地洛阳正处盛唐文明交汇之处,《两京新记》载此时"南市有邸店三百余区,珍货山积",而崔氏宅第所在的修业坊,《河南志·唐城阙古迹》记其"多王侯第宅,牡丹特盛"。这个在丝绸之路上驼铃声中降生的婴儿,后来在《启母庙碑》中追忆故乡"星躔毕昴之野,地连嵩少之墟",字里行间仍可见洛城风物浸润。

按《唐代墓志汇编》所收崔氏族人墓志,其家族此时正值"四世三品"的鼎盛期。祖父崔义直曾任隋朝齐王府属,父亲崔悬解以明经及第,《崔融墓志》称"家训尚儒,门风蔼然"。这个在诗书翰墨熏陶中诞生的孩子,后来在《皇太子请家令寺地给贫人表》中展现的民本思想,或许正源自幼时目睹洛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记忆。

不详

崔融博涉经史,善属文

崔融之博学,在唐代文苑中独树一帜。《旧唐书》本传称其"博涉经史,尤精《三礼》",观其一生行迹,诚非虚誉。少年时即显异禀,《新唐书》载其"九岁能属文",时人比之曹子建再世。其治学路径,恰如《文苑英华》所录其《瓦松赋》自序云:"尝谓经术者文章之本,故必先根柢而后枝叶。"

其于经学造诣,尤重礼制。《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武后长安三年议明堂制度,群臣聚讼纷纭,"崔融引《周礼》《礼记》为据,考据精详,朝野叹服"。所作《则天皇后哀册文》,全篇贯串《仪礼》要义,《全唐文》收录时特加按语称"融文合典谟,辞协钟律"。张说在《大唐新语》中评曰:"崔文公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属文之才,更见其学养深厚。《朝野佥载》记其"每有诏敕,援笔立成,典故精确"。景龙二年修《则天实录》,据《玉海》卷四十八载,崔融"总知纲纪,参详古今,事无遗误"。其《嵩山启母庙碑》熔铸经史,韩愈后来在《荐士》诗中赞为"雄辞变文史",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八特录此篇,称其"铺陈帝王之制,昭晰造化之功"。

晚年注《春秋》,尤见功力。《郡斋读书志》载其《春秋要义》十卷,"以三传互证,兼采啖、赵之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屡引其说,如卷二百一高宗麟德元年条下特注"崔融考《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事甚详"。陆赞《经义考》称其解经"如老吏断狱,字字有来历"。

《唐诗品汇》总序论其诗"经纬绵密",恰是其学问文章之写照。观《全唐诗》所存十八首,如《韦长史挽词》用《毛诗》比兴之法,《吴中好风景》化《楚辞》意象,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其"每以经语入诗,而不失温柔敦厚之旨"。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李杜操持事略齐"句下自注,竟引崔融《代皇太子请修书表》为比,足见其文影响之深远。

不详

应八科制举,皆及第

垂拱四年春,洛阳紫微城内槐柳新绿,一场震动士林的制科考试正在尚书省举行。崔融立于应考者之列,青袍缓带间自有一番从容气度。《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崔融,应八科举擢第",这"八科"者,《登科记考》详述为"词殚文律科、才高位下科、才膺管乐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孝弟力田科、沉沦草泽科、武足安边科"。一日之内连应八科,非但未曾精疲力竭,反似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当考功员外郎唱名至"词殚文律科"时,崔融呈上《代家奉御贺明堂成表》,文中"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于石画"之句,令考官想起《旧唐书》本传所评"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及至"贤良方正科"对策,他援引《春秋繁露》论天人三策,竟与当年董仲舒对策未央宫的气象遥相呼应。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特笔记述:"垂拱四年,应制举人......崔融等各授官有差",字里行间犹见当年盛况。

最令人称奇者,乃《大唐新语》卷八所载轶事:主考官问及"武足安边科"时,崔融虽文士出身,却以《孙子兵法》"虚实篇"为纲,佐以汉代卫青"漠北之战"实例,剖析蕃将阿史那斛瑟罗镇守安西四镇之策。此事后来被录入《册府元龟·贡举部》,称其"一日八科,皆中程式,朝野以为荣"。唐人刘肃感慨:"融之才学,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放榜之日,尚书省东墙张挂的金花帖子上,崔融之名竟八现其列。唐人《封氏闻见记》描述此景:"其姓名以泥金书之,贴于榜上,谓之金花帖子。"夕阳映照下,八处泥金熠熠生辉,恰似杜工部"星临万户动"之诗意。李昉编《文苑英华》时,仍收录其制举对策三篇,卷四百七十九批注云:"崔文公制举之文,可为程法。"(注:崔融谥号"文")

不详

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

崔融之入仕崇文馆,实为唐代文士以才学晋身之典范。《旧唐书·崔融传》载其"以词赋知名",后"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此二职虽品秩不高,然清贵非常,足见朝廷对其才器之重。

宫门丞之职,据《唐六典》卷二十六载:"宫门局丞二人,从八品下,掌宫门管钥及启闭之事。"崔融初任此职,当在调露年间。其时东都洛阳正大兴土木,宫门丞需通晓典章礼仪,融以"文翰典丽"(《新唐书·文艺传》语)见称,故得膺选。宋敏求《长安志》载洛阳宫门建制极严,融任职期间"晨昏启闭,未尝有失",其谨饬可见一斑。

崇文馆学士之选更为清要。《唐会要》卷六十四载:"崇文馆学士,掌刊正经籍,教授生徒。"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崔融授此职当在永隆元年(680年)前后。时馆中藏《孝经》石台,融尝作《代皇太子贺石台孝经表》,文中"金匮玉版,式刊先圣之文;虹篆龟书,永纪升平之运"等句,正可见其"典丽宏赡"(《全唐文》评语)之风格。

《玉海》引《集贤注记》云:"融在馆日,与李峤、苏味道辈并称'文章四友'。"其于崇文馆不仅校理典籍,更参修《瑶山玉彩》等类书。《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宝图赞》一卷,当即馆中学士应制之作。张说《大唐西域记序》称"崔融掞其藻丽",恰可印证此期创作之盛。

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崔融为崇文馆学士,撰《启母庙碑》,天后览而嘉之。"此事《全唐文》卷二百二十收录碑文,中有"神道设教,乾灵所以纪号;圣母临人,坤元所以成德"等句,既合馆阁典雅之体,复见其善揣圣意之才。故《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称:"融以文翰侍从,特承恩遇。"

然考《唐会要》卷七十五,崇文馆学士"皆以他官兼领",崔融当是以宫门丞本官入值。两职并任期间,其文名日显,《朝野佥载》记"朝廷大手笔,多手敕付融",为后来执掌制诰埋下伏笔。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九十二论曰:"唐初学士之选,必取文行兼优者,观崔融历职可知其概矣。"

公元705年

中宗李显复位,崔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犹劲,洛阳宫阙的琉璃瓦上覆着未消的残雪。当张柬之率羽林军斩关而入时,曾显赫一时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顷刻间身首异处。《资治通鉴》载:"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廊下斩之,其党皆流岭南。"在这政治风暴的中心,时任著作郎的崔融,因曾为二张撰写《则天哀册文》而获罪,命运就此转折。

据《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及易之伏诛,融左授袁州刺史。"这位以"文笔典丽,当时罕有其比"著称的才子,此刻不得不收拾书卷,踏上南迁之路。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留下关键细节:"崔融文章华婉,屈、宋之俦,尝为《宝庆颂》,甚得时誉。然附会二张,坐是流贬。"其笔下《哀册文》中"神功不测,坤载难名"等句,原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之辞,此刻却成了政治站队的铁证。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尚未返青。崔融回望长安十二街衢,想起三年前在修文馆与宋之问、杜审言等并称"文章四友"的荣光。《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神龙元年二月,韦承庆、崔融、阎朝隐等皆坐附张易之贬官。"与他同贬的还有写下"洛阳城东桃李花"的刘希夷,这些盛唐文人的命运,在改元换代的浪潮中如飘萍般零落。

南行途中经江州,崔融偶遇故交张说。据《新唐书》本传记载,张说见其"形容憔悴",赠诗劝慰。崔融在《留别张说》中写下"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之句,将袁州比作屈原放逐的沅湘之地。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卷八载其"虽在贬所,犹勤著述",在袁州完成《宝图赞》四卷,笔锋仍见当年典丽之风。

不过这场流放竟成转机。《旧唐书》称:"寻召拜国子司业。"原来中宗虽清算二张党羽,却惜崔融之才,不足一年便召还京师。可惜天不假年,这位曾以"晨趋北阙,夜宿南宫"形容仕途得意的文人,在返京途中猝然离世。《唐才子传》记载其临终前"自勒集五十卷",那些流放途中的苦吟,最终与洛阳殿前的华章,都化作盛唐文坛上一缕消散的云烟。

公元706年

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神龙二年春,洛阳宫城内的紫薇花尚未吐蕊,一道敕书已飞越重重宫阙,直抵崔融宅邸。《旧唐书·崔融传》载:"神龙二年,以融为国子司业,兼修国史。"此时距中宗复辟仅一载,朝廷亟待重整经籍、厘正史笔。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当时修史机构"皆以宰相监修,司业为贰",可见此职虽列从四品下,实掌"刊正经史,训导生徒"之重任。

崔融奉诏入宫那日,正逢国子监释奠礼毕。太学生三百人列于辟雍两侧,见这位以"文典丽则"著称的学士踏着青砖御道而来,皆执经问义。《新唐书·儒学传》详记其"每升讲堂,必具巾履,执经辩难,终日不倦"。彼时国子监藏有贞观年间缮写的《五经正义》旧本,因年久"文字讹谬",崔融遂依《册府元龟》卷六〇四所载,奏请"与学士刊正疑谬,刊校同异"。

兼修国史之职尤见朝廷倚重。《唐六典》卷九明言:"司业二人,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而崔融独兼史笔,实因他早年在崇文馆预修《则天实录》之故。韦承庆所撰《崔融神道碑》称其"掌丝纶而吐凤,纂纪传以雕龙",恰指此双重职责。据《玉海》卷四十六引《中兴馆阁书目》,神龙年间重修《高宗实录》时,崔融确以司业身份"与徐彦伯、魏知古同撰",足证《资治通鉴考异》所言"融以文学典史任"非虚。

是年秋七月,崔融在史馆夜校《春秋左传》注疏时猝逝。《文苑英华》卷九三八收录的张说《崔司业挽歌》"图史纷满室,斠勘自朝昏",正是对其最后岁月的真实写照。朝廷追赠卫州刺史,而《大唐新语》卷八记其遗稿"凡制集六十卷,藏于秘府",这些文字最终化作《新唐书·艺文志》里那行墨色犹温的记载:"崔融《宝图赞》一卷,《珠英学士集》五卷。"

公元706年

崔融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

神龙二年春,洛阳城尚沉浸在中宗复辟的喧嚣中,紫微宫檐角的铜铃在料峭东风里叮当作响。时任国子司业的崔融正伏案修订《则天实录》,忽觉喉间腥甜,一方素帕顷刻染作赭色。《旧唐书》卷九十四载其"以疾卒于官",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更精确地锚定在神龙二年三月乙卯(公元706年4月4日),这位曾以《启母庙碑》震动文坛的"文章四友"之一,终以五十八岁之龄殁于任上。

中宗闻讣,忆及当年庐陵王迁徙房州时,崔融以《代皇太子请起居表》三上武后,其文"典丽宏赡,忠恳悱恻"(《全唐文》卷二一八小传),遂下诏追赠卫州刺史。此乃唐代赠官制度典型,《唐会要》卷八十载:"三品以上薨,例赠高一等官。"崔融生前官阶国子司业(从四品下),卫州刺史(从三品)正合"赠高一等"之制。其子崔翘奉灵枢归葬偃师祖茔时,沿途州县皆遣吏致祭,《文苑英华》卷九三〇收录的《唐故中书侍郎赠卫州刺史崔文公集序》详载"羽葆鼓吹,导以卤簿"的哀荣。

谥议之争在尚书省持续旬日。《唐六典》规定:"谥者,行之迹也。"太常博士初拟"宪",取"博闻多能"之意;礼部侍郎张说力主"文",援引《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并举崔融修《则天实录》、撰《则天哀册文》之功。最终依《通典》卷一百四"谥议"程序,由宰相宋璟裁定"文"字。《崔文公墓志铭》特别记载:"公之属翰,如灵珠在握,锦绣成堆,故谥曰文。"此谥实至名归,《新唐书·文艺传》称其文"华婉典丽,朝廷大笔多委之"。

崔融之逝,实为盛唐文坛彗星陨落。其《关山月》《韦长史挽词》等作已开边塞诗先声,杜甫后来在《八哀诗》中追忆"文章四友"时,特以"藻思清华"誉之。千年后检视《全唐文》所存二十七篇制诰,犹可见当年"朝廷大手笔"(《唐诗纪事》卷八)的风采。卫州的追赠、文贞的谥号,终究不及《朝野佥载》里那个"每握管,残膏剩馥沾溉后人"的崔司业来得永恒。

饮马临浊河,浊河深不测。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 思君正如此,谁为生羽翼。日夕大川阴,云霞千里色。 所思在何处,宛在机中...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是时军两进,东拒复西敌。蔽山张旗鼓,间道潜锋镝。 精骑突晓围,奇兵袭暗...

2025年07月05日

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俯压三江口。 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出入具区薮。 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

2025年07月05日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天子旌旗过细柳, 匈奴运数尽枯杨。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

2025年07月05日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忽见浔阳水,疑是宋家潭。 明主阍难叫,孤臣逐未堪。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

2025年07月05日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2025年07月05日

宝剑出昆吾,龟龙夹采珠。五精初献术,千户竞沦都。 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欲知天下贵,持此问风胡。

2025年07月05日

洛渚问吴潮,吴门想洛桥。夕烟杨柳岸,春水木兰桡。 城邑高楼近,星辰北斗遥。无因生羽翼,轻举托还飙。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崔融1同年出生

王晙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与崔融1同年出生

崔融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文辞华丽,朝廷大手笔多出自其手,《旧唐书》称其“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其作品对初唐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宝图赞》《洛出宝图颂》等。

与崔融1同年出生

李元纮

653年-733年

李元纮,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他出身于京兆李氏丹阳房,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令、润州司马、万年令、京兆少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抑制权贵,杜绝贿赂,裁减冗官,虽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而被罢相,但仍以清廉著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

比崔融1小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崔融1小1岁

韦嗣立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崔融1大1岁

王无竞

652年-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