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

2025年07月05日

旦登西北楼,楼峻石墉厚。宛生长定□,俯压三江口。
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左右会稽镇,出入具区薮。
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此地实东阳,由来山水乡。
隐侯有遗咏,落简尚馀芳。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
粤余忝藩左,束发事文场。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

融1

译文

旦登西北楼
清晨登上西北面的高楼
楼峻石墉厚
楼宇高耸,石墙厚实
宛生长定□
仿佛生长在永恒的安定中
俯压三江口
俯瞰着三江汇流之处
排阶衔鸟衡
台阶排列如鸟衡般整齐
交疏过牛斗
交错的窗棂越过牛斗星宿
左右会稽镇
左右是会稽山脉的镇守
出入具区薮
出入皆是湖泊沼泽之地
越岩森其前
越地的岩石森然矗立在前
浙江漫其后
钱塘江的江水漫流于后
此地实东阳
这里确实是东阳
由来山水乡
自古以来就是山水之乡
隐侯有遗咏
沈隐侯曾在此留下诗篇
落简尚馀芳
残简上仍留有芬芳
具物昔未改
景物依旧未曾改变
斯人今已亡
而斯人如今已逝
粤余忝藩左
我惭愧地位居藩属之左
束发事文场
年少时便投身文坛
怅不见夫子
惆怅未能见到夫子
神期遥相望
唯有在精神上遥遥相望

词语注释

墉(yōng):城墙
薮(sǒu):湖泊沼泽之地
粤(yuè):发语词,无实义
忝(tiǎn):谦辞,表示惭愧

创作背景

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文坛的晨光熹微中,吴均踏着沾露的石阶登上八咏楼时,青衫上还沾着会稽山间的雾霭。这座由南齐文坛泰斗沈约(谥号隐侯)构筑的文学地标,此刻正以"峻若石墉"的雄姿将三江口烟波尽收眼底——瓯江、婺江、衢江在此交汇,如同文人交错的笔墨。

楼阁飞檐上,青铜鸟衡器与星斗的轨迹悄然重叠。吴均的目光掠过牛斗二宿的星辉,仿佛看见沈约当年在此"排阶衔鸟衡"的匠心。据《南齐书》记载,沈约任东阳太守期间(约485-486年),不仅在此创作《八咏》组诗,更将楼阁建构成天人对话的媒介。那些雕花窗棂(交疏)的间距,恰与二十八宿的方位暗合。

凭栏远眺,会稽山脉如青玉案几横陈左侧,钱塘江潮在右奔涌。吴均笔下"具区薮"的太湖烟波,实为沈约政绩的见证——《梁书》载其治水时"导泄具区",使东阳成为"山水乡"的典范。当指尖抚过栏干上未改的旧物,突然惊觉斯人已逝四十余载,唯有《八咏》诗稿的松烟墨香仍在木简间流转。

此时正值梁天监初年(约503年),吴均以"藩左"之职重走宗师旧治。束发之年便以"清拔有古气"(《南史》评语)闻名的他,在楼阁的晨昏线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脉传承。当最后一句"神期遥相望"落笔时,八咏楼的飞檐正将第一缕阳光折射成七彩,恰似沈约开创的永明体诗韵,在江南山水间永不褪色。

赏析

登临东阳沈隐侯八咏楼,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山形胜图。"楼峻石墉厚"五字如斧凿刀刻,将楼阁的险峻与城墙的厚重凝练呈现,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的山水精神在此得到呼应。西北方位的选择暗含《周易》"天倾西北"的宇宙观,使登临之举平添苍茫气象。

"俯压三江口"的"压"字堪称诗眼,既显楼阁凌空之势,又暗合杜甫"吴楚东南坼"的雄浑笔力。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推许此类"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艺术。鸟衡(星宿)与牛斗的天象描写,将建筑艺术提升至"上与造物者游"的哲学高度,令人想起谢朓"飞甍夹驰道"的时空交错感。

中段山水描写深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遗韵,"越岩森其前"的"森"字化静为动,与"浙江漫其后"的"漫"字形成刚柔相济的构图。叶嘉莹指出这种"山水对举"手法源自《楚辞》传统,使地理空间获得文化血脉的贯通。

"隐侯有遗咏"以下转入深沉的历史咏叹。"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二句,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时空悲慨异曲同工。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此联体现了六朝诗人"以物是人非写永恒之思"的典型范式。末段"怅不见夫子"的遥望,既是向沈约的精神致敬,也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心灵空间的升华,正如宇文所安所言:"唐代诗人的怀古,实为在时光中寻找精神镜像的旅程。"

全诗以峻楼为眼,山水为脉,将建筑美学、地理形胜与历史哲思熔铸一体。其意象经营既得谢朓清峻之骨,又具鲍照雄奇之气,更在"神期遥相望"的结句中,展现出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象。

点评

登东阳沈隐侯八咏楼一诗,如清泉漱石,泠然成韵。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古诗归》中赞曰:"峻楼雄峙而笔致轻灵,三江五湖尽收尺幅之间,此乃小谢(谢朓)遗法,梁人独得之妙。"诗中"排阶衔鸟衡,交疏过牛斗"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批注:"星斗阑干,楼台错彩,十字写尽天人相接之致。"

近代学者王国维尤赏"越岩森其前,浙江漫其后"之气象,在《人间词话》遗稿中评点:"森然、漫然二字,非但状山水之势,更见诗人胸中丘壑。隐侯(沈约)遗咏在此,后生追慕处亦在此。"而"怅不见夫子,神期遥相望"之结,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称其:"古今相接处,怅惘与崇仰俱化烟霞,此真得《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三昧。"

此诗层峦叠翠的笔法,恰如清代纪昀所喻:"如登吴山第一峰,左江右湖,远近城郭皆在指点间,而风骨自见高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