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洞口仙岩类削成,泉香石冷昼含清。龙旗画月中天下,
凤管披云此地迎。树作帷屏阳景翳,芝如宫阙夏凉生。
今朝出豫临悬圃,明日陪游向赤城。

融1

译文

洞口仙岩类削成
洞口仙岩宛如天工削就
泉香石冷昼含清
泉水清香,岩石冷冽,白昼也透着清凉
龙旗画月中天下
龙旗招展,如画月光普照大地
凤管披云此地迎
凤箫声穿云而来,在此地相迎
树作帷屏阳景翳
树木如帷幕般遮蔽了阳光
芝如宫阙夏凉生
灵芝如宫阙般带来夏日凉意
今朝出豫临悬圃
今早离开豫州来到悬圃仙境
明日陪游向赤城
明日将伴君同游赤城仙山

词语注释

翳(yì):遮蔽
豫(yù):豫州,古九州之一
悬圃(xuán pǔ):传说中昆仑山巅的仙境
赤城(chì chéng):道教名山,相传为仙人居所

创作背景

诗词《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创作背景

武周时期的盛世雅集
公元700年,武则天率群臣巡幸嵩山,于石淙河畔设宴,命群臣赋诗纪胜。时值武周政权鼎盛,女皇以"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之尊封禅中岳,石淙侍宴实为彰显"河洛祥瑞"的政治仪典。沈佺期作为宫廷诗人,此作正是应制文学的典范。

石淙河的地理奇观
诗中"洞口仙岩类削成"暗合《元和郡县志》所载嵩山地质奇观——石淙河两岸峭壁如刀削斧劈,涧中平乐涧水激石成淙。武则天在此建三阳宫避暑,"泉香石冷"的描写既写实景,又隐喻帝王德泽如甘泉浸润。

皇家气象的文学表达
"龙旗画月""凤管披云"化用《穆天子传》西王母瑶池宴典故,将武周政权比作神仙国度。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此次宴会确以"金舆翠辇,羽葆霓旌"的盛大仪仗行进,诗人以"芝如宫阙"的仙家意象完成对现世皇权的神化书写。

应制诗的政治隐喻
尾联"出豫临悬圃"典出《列子·周穆王》,暗指武则天如黄帝游华胥国般圣明。"向赤城"既实指次日行程,又呼应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中"赤城为神仙洞府"的道教观念,彰显武周政权"奉天承运"的合法性。

(注:侍宴地点在今河南登封石淙会饮处,现存摩崖石刻尚存武后与群臣诗作十七首,可互为参证)

赏析

夕阳为嵩山群峰镀上金边时,石淙河谷的流水正将千年御宴的笙箫声揉进粼粼波光。这首应制诗以水晶般的语言雕琢出武周王朝最辉煌的切片,在宫廷诗的严整格律中暗藏著超越时空的灵韵。

山水屏风里的天家气韵
"洞口仙岩类削成"以斧劈皴般的笔法勾勒出神工造境,宋人《唐诗品汇》特别激赏此句"得嵩岳骨相",嶙峋石壁在诗人眼中化作天工雕琢的艺术品。而"泉香石冷"四字被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圈点为"通感妙笔",将视觉的清澈、触觉的沁凉与嗅觉的芳冽编织成多维的感官锦缎。侍宴场景在山水帷幕中展开,龙旗凤管不再是呆板的仪仗,而是"画月中天""披云此地"的仙界符码,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将权力叙事转化为仙境叙事,是初唐应制诗的美学突围"。

阴阳相济的时空秘境
颔联构建出精妙的阴阳对位:树木织就的绿色帷帐过滤烈日("阳景翳"),灵芝幻化的宫阙滋生凉意("夏凉生")。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虽论他诗,却恰可注解此境:"唐人总能在规整对仗中保存自然的呼吸"。这种人工与天趣的平衡,正应和了武后时期"既重礼制又慕神仙"的特殊审美,台湾学者柯庆明称之为"盛唐气象的彩排"。

蓬莱移入圣君袖
尾联"悬圃""赤城"的仙山意象群,被学者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解读为"用神话地理重构现实政治空间"。今日的豫游与明日的巡幸,在"今朝-明日"的时间链中展开永恒性的王朝叙事。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提醒注意"披云"典出《列仙传》,暗示着这场侍宴实则是凡人参与的神仙盛会。当石淙河的水雾漫过诗句,我们看见女皇的仪仗正穿过云霞构筑的凯旋门,走向文学史精心准备的加冕礼。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应麟《诗薮》评此诗曰:"气象宏丽而造句精工,'龙旗画月'一联,尤见皇家侍宴之庄雅。仙岩削成之喻,得山水形胜之魂。"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谓:"'泉香石冷'四字,已尽石淙幽致。后联'树作帷屏'、'芝如宫阙',更以造化之功拟宫阙之盛,应制诗中别开灵境。"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云:"'披云'二字极炼,状乐声穿云而上,与'画月'相映成趣。末联'悬圃''赤城'仙对,既合侍宴之题,复得游仙之逸。"

此诗以七律之体,纳嵩山雄奇于皇家气象。"类削成"三字峭拔,暗应"应制"之庄重;"阳景翳"与"夏凉生"虚实相生,颇见章法。结句双拟仙踪,将石淙清境升华为帝王游豫之蓬莱幻境,诚如《而庵说唐诗》所言:"应制而不失山水之真,颂圣而犹存林壑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