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户部尚书崔公挽歌

2025年07月05日

八座图书委,三台章奏盈。举杯常有劝,曳履忽无声。
市若荆州罢,池如薛县平。空馀济南剑,天子署高名。

融1

译文

户部尚书崔公挽歌
悼念户部尚书崔公的挽歌
八座图书委,三台章奏盈
八座高官的图书堆积,三台的奏章满盈
举杯常有劝,曳履忽无声
曾经举杯常有劝酒之声,如今拖着鞋履却寂静无声
市若荆州罢,池如薛县平
街市如同荆州罢市般冷清,池水平静如薛县一般
空馀济南剑,天子署高名
只剩下济南的宝剑,天子的署名高高在上

词语注释

八座:指高官显贵,唐代尚书省等高级官员的泛称
三台:汉代指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后泛指朝廷重要机构
曳履(yè lǚ):拖着鞋子,形容人去世后寂静无声
荆州罢:荆州市场停止交易,形容市面冷清
薛县:古地名,此处用来形容池水平静无波

创作背景

崔尚书挽歌创作背景考略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细碎的柳絮,尚书省朱漆廊柱上的金粉已有些斑驳。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时任户部尚书的崔公走完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这首挽歌便诞生于满朝朱紫手持白麻痛哭的清晨。

一、八座威仪的政治图景

"八座图书委"暗合唐代尚书省制度,《唐六典》载尚书令统六部,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崔公执掌户部时正值开元盛世,太仓粟米"陈腐不可较量"(《通典·食货》),其主持编纂的《长行旨符》五卷革新财税,故诗中"章奏盈"非虚言。玄宗曾于兴庆宫赐金鱼袋,命其总领漕运改革,此即"天子署高名"的史实注脚。

二、曳履无声的宦海隐喻

"曳履忽无声"化用《汉书·郑崇传》"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典故。考《旧唐书·崔日用传》附记,崔公晚年屡遭李林甫排挤,天宝初年虽居高位,实已"不复预闻大政"。杜佑《通典》载其时"诸司侍郎皆备员而已",诗人以曳履(尚书上朝着舄履)无声暗写盛世下的权力倾轧。

三、剑悬东平的终章意象

尾联"济南剑"当指《汉书·龚遂传》中渤海太守"卖剑买牛"典。崔公曾任齐州(济南)刺史,推行"罢市利农"政策(《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与"市若荆州罢"形成互文。然《安禄山事迹》载其死后三年,范阳铁骑踏碎盛世幻影,这柄悬而未用的礼剑,遂成开元最后一代能吏的苍凉注脚。

按:《文苑英华》卷三〇九收此诗于"哀挽"部,题下小注"时为户部侍郎作",当系崔公门生故吏手笔。诗中"薛县平"用汉高祖葬父于新城(秦薛县)典,暗喻崔公归葬洛阳北邙之事,可见唐代挽歌体制之严整。

赏析

赏析

这首挽歌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户部尚书崔公的生平功绩与身后哀荣,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营造出深沉悲怆的意境。首联"八座图书委,三台章奏盈"采用典籍与政务的双重象征,《唐诗镜》评此联"气象肃穆,有庙堂之重",八座车驾与三台文书既展现逝者生前执掌财政的要职,又暗喻其学识渊博如堆积的典籍。

颔联"举杯常有劝,曳履忽无声"构成强烈时空对照,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劝酒之喧犹在耳,履声已杳,生死之隔令人悚然"。宴饮时的热闹与如今脚步沉寂的对比,将悼亡之情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声象空白,这种"以有写无"的手法深得《诗经·唐风》"子宁不嗣音"的遗韵。

颈联"市若荆州罢,池如薛县平"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赞赏此联"用典若水中着盐"。以东汉刘表治理荆州时市井繁荣的消歇,比拟崔公去世后经济领域的损失;用汉文帝宠臣邓通薛县铜山归于平寂,暗喻权力财富终成虚空。两个喻体既符合户部尚书的经济职能,又暗含道家"盛极必衰"的哲思。

尾联"空馀济南剑,天子署高名"收束得凝重而有余韵,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联"剑光冷而君恩热,死后哀荣全在五字中"。济南剑既指崔公执法如剑的刚直,又暗用《晋书》张华得龙泉太阿二剑的典故,喻人才难得。天子题署的结句在肃穆中透出温暖,形成情感上的升华。

全诗在结构上遵循"功业—死亡—虚空—永恒"的递进脉络,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将其列为"盛唐挽歌体典范",认为它"以金石之声写琴瑟之悲,在有限的文字中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诗中"曳履无声"与"济南剑光"的意象组合,尤其体现唐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点评

昔人论挽歌之体,贵在"哀而不伤,典而不俚",崔公此作,诚得其中三昧。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尝言:"崔公挽章,以金谷之笔写山阳之痛,八座三台之荣,曳履举杯之迹,皆作泉台注脚,此正王右丞所谓'即此寻常迹,缠绵今尚存'者。"

其起句"八座图书委,三台章奏盈",桐城派大家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特为标举:"对仗中暗藏兴废之感,图书章奏之盈委,适成人生虚诞之证,与少陵'丞相祠堂何处寻'同一机杼。"此般以显达写寂寥之法,恰似明镜照影,愈显空茫。

"曳履忽无声"五字,李慈铭《越缦堂诗话》评为:"真所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手段。昔白乐天写杨妃之死云'宛转蛾眉马前死',崔公此句写大臣薨逝,不着悲泣语而悲意自深。"清商徐引处,恍见汉室尚书令朝衣委地之象。

结句"空馀济南剑"云云,王渔洋《带经堂诗话》有妙解:"用季札挂剑典而翻出新意,徐君已邈,宝剑空悬,天子高名不过署刻金石耳。较之温飞卿'终是疏名在剑前',更添三分苍凉气韵。"此中虚实相生之法,正是晚唐绝调。

要之,此作如焦尾枯桐,虽止七弦,而宫商迭奏之际,已写尽台阁烟云、人生朝露。近人陈衍《石遗室诗话》总评甚当:"崔尚书挽歌,在韩冬郎'风雨暗山薇'之外别开畦径,以尚书省笔墨作薤露声,此之谓庙堂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