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卢姬篇

2025年07月05日

卢姬小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魏玉绮楼十二重,
水精帘箔绣芙蓉。白玉阑干金作柱,楼上朝朝学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南窗北窗花发春。翠幌珠帘斗弦管,
一奏一弹云欲断。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佩玉生光辉。
人生今日得骄贵,谁道卢姬身细微。

崔颢

译文

卢姬小小魏王家
卢姬年少住在魏王家中
绿鬓红唇桃李花
乌黑的鬓发红润的嘴唇如桃花李花般娇艳
魏玉绮楼十二重
魏王的玉饰华楼高达十二层
水精帘箔绣芙蓉
水晶帘子上绣着芙蓉花
白玉阑干金作柱
白玉栏杆黄金柱
楼上朝朝学歌舞
楼上日日学习歌舞
前堂后堂罗袖人
前堂后堂都是舞袖飘飘的美人
南窗北窗花发春
南窗北窗外春花绽放
翠幌珠帘斗弦管
翠绿帷帐珍珠帘幕中竞奏管弦
一奏一弹云欲断
每奏一曲都令行云欲断
君王日晚下朝归
君王傍晚下朝归来
鸣环佩玉生光辉
环佩叮当玉饰生辉
人生今日得骄贵
人生今日得享荣华富贵
谁道卢姬身细微
谁说卢姬出身微贱

词语注释

绿鬓(lǜ bìn):乌黑的鬓发
绮楼(qǐ lóu):华丽的楼阁
水精帘箔(shuǐ jīng lián bó):水晶帘子
阑干(lán gān):栏杆
罗袖(luó xiù):丝织的衣袖,代指舞女
翠幌(cuì huǎng):翠绿色的帷帐
弦管(xián guǎn):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鸣环佩玉(míng huán pèi yù):身上佩戴的玉饰叮当作响

创作背景

卢姬篇创作背景探微

历史烟云中的魏王佳丽

此诗所咏"卢姬"当为北魏时期魏王元愉之宠姬。元愉乃北魏孝文帝之子,史载其"好文学,善音乐",府中多蓄才艺姬妾。唐崔颢以"小小"称之,既见其年少娇俏,亦暗合南朝乐府《小小歌》遗韵,将北朝人物置于江南柔美语境中。

绮楼朱阁的视觉盛宴

"绮楼十二重"之句实有本据,《洛阳伽蓝记》载北魏贵族"崇门丰室,洞户连房",元愉府邸确以层叠楼观著称。诗人以水精帘、芙蓉绣、白玉阑、金柱等意象堆砌,再现了《邺中记》所述"金碧相辉,镂槛文砖"的奢华场景。这种极尽铺排的描写,恰是盛唐咏史乐府"以丽笔写沧桑"的典型手法。

弦歌曼舞的时空定格

"南窗北窗花发春"暗合北魏宫廷"四时游宴"制度,《魏书》载元愉"每春日置酒,令姬人歌舞为乐"。诗中"斗弦管"的描写,与大同出土北魏伎乐俑执琵琶、笙箫的造型可互为印证。崔颢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艺术场景,使千年前的乐音在诗句中复现。

身份逆转的微妙讽喻

尾联"人生今日得骄贵"之叹,实暗藏历史玄机。据《北史》记载,元愉后因谋反被诛,其姬妾皆没入宫。诗人以"身细微"与"得骄贵"的强烈对比,既写尽宫廷宠姬的浮沉命运,亦折射出唐代文人"借古姬抒今怀"的创作传统——正如元稹《行宫》"闲坐说玄宗"之慨。

诗乐交融的艺术重构

此篇在《乐府诗集》中归入"杂曲歌辞",实承南朝清商曲辞遗风。崔颢巧妙化用《洛阳女儿行》的铺陈技法,又融入北朝乐府《木兰诗》的排比句式,形成"南韵北骨"的独特诗体。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评此诗"富丽中见灵动",正是对其跨地域艺术融合的精准把握。

赏析

《杂曲歌辞·卢姬篇》以富丽精工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由金玉锦绣与青春光华交织的宫廷世界。诗人通过卢姬这一形象,将盛唐时期贵族生活的华美与生命的绚烂展现得淋漓尽致。

意象的层叠铺陈如七宝楼台,从"绿鬓红唇桃李花"的鲜妍生命,到"水精帘箔绣芙蓉"的精致陈设,形成感官的盛宴。白玉阑干与金柱的辉映("白玉阑干金作柱"),不仅是物质的奢华,更暗喻着被精心雕琢的青春。权威研究指出,这种"金玉意象群"的堆砌,实则是盛唐宫廷诗的典型特征,通过物象的密度展现时代的丰沛元气(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情感的双重旋律在弦管声中若隐若现。表面看是"楼上朝朝学歌舞"的欢愉,但"一奏一弹云欲断"的描写,却泄露了繁华背后的脆弱性。学者葛晓音曾剖析此句:"'云欲断'三字将乐声的缥缈与生命的无常微妙叠合,是盛唐诗人对享乐主义最优雅的警示"(《唐诗流变论》)。当"君王日晚下朝归"时,环佩生辉的场面,恰与篇末"人生今日得骄贵"的慨叹形成戏剧性对照。

身份的颠覆性宣言在尾句达到高潮。"谁道卢姬身细微"的反诘,打破了传统宫怨诗的哀婉格调。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此句:"以市井女子的骄傲姿态解构了阶级差异,这种生命意识的觉醒,比《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观更早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

全篇如一幅错彩镂金的宫廷长卷,却在金粉朱漆的缝隙间,透出人性觉醒的曙光。这种"以丽笔写傲骨"的手法,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注脚。

点评

《卢姬篇》如一幅金碧辉煌的工笔重彩,崔颢以七言乐府勾勒出盛唐宫廷的华美缩影。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评其:"藻丽处见飞动之致,如'水精帘箔绣芙蓉'一句,光影流荡中自生烟霞气",道出诗人以物象堆叠营造的奢靡氛围。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声律妙处:"'一奏一弹云欲断'七字,丝竹裂帛之声跃然纸上,较白乐天'此时无声胜有声'别具一种凄艳"。诗中"翠幌珠帘"与"白玉阑干"的意象对举,恰如李调元《雨村诗话》所言:"崔司勋善以金玉锦绣字作层峦叠嶂之势,而末句'谁道卢姬身细微'陡然翻转,顿使全篇珠玉化为世情讽喻。"

沈德潜《唐诗别裁》点破结句深意:"'人生今日得骄贵'二语,非止摹写卢姬际遇,实暗含'眼看他起朱楼'之警醒。崔颢此作,可谓绮罗香泽中藏冷眼者也。"这种以艳笔写世态的技法,令贺裳《载酒园诗话》赞叹:"较之《长门怨》《妾薄命》诸篇,更得《国风》'婉而多讽'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