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
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念此使人归更早,
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
游子春来喜见花。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马骄,
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
玉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

崔颢

译文

洛阳二月梨花飞
洛阳二月,梨花纷飞如雪
秦地行人春忆归
远行秦地的游子,春日里思念归乡
扬鞭走马城南陌
挥鞭策马,奔向城南的小路
朝逢驿使秦川客
清晨偶遇驿使,正是来自秦川的旅人
驿使前日发章台
驿使前日从章台出发
传道长安春早来
带来消息说长安的春天来得早
棠梨宫中燕初至
棠梨宫里燕子刚刚归来
葡萄馆里花正开
葡萄馆中鲜花正盛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
想到这些,更让人归心似箭
三月便达长安道
三月就已踏上长安的道路
长安道上春可怜
长安道上春色惹人怜爱
摇风荡日曲河边
微风轻拂,阳光洒在弯曲的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
千家楼台依傍着渭水
五陵花柳满秦川
五陵地区花红柳绿遍布秦川
秦川寒食盛繁华
寒食节的秦川格外繁华
游子春来喜见花
漂泊的游子春日归来,欣喜见到花开
斗鸡下杜尘初合
下杜的斗鸡场尘土刚扬
走马章台日半斜
章台跑马,日已西斜
章台帝城称贵里
章台在帝都号称富贵之里
青楼日晚歌钟起
青楼入夜,歌舞钟声响起
贵里豪家白马骄
富贵之家骑着高傲的白马
五陵年少不相饶
五陵的少年们互不相让
双双挟弹来金市
成双结对手持弹弓来到金市
两两鸣鞭上渭桥
三三两两挥鞭作响登上渭桥
渭城桥头酒新熟
渭城桥头新酿的美酒飘香
金鞍白马谁家宿
金鞍白马今夜将在谁家留宿
可怜锦瑟筝琵琶
可爱的锦瑟、筝和琵琶
玉台清酒就君家
玉台美酒就在你的家中
小妇春来不解羞
年轻的妇人春日里不再害羞
娇歌一曲杨柳花
娇媚地唱起一曲《杨柳花》

词语注释

章台:汉代长安街名,后泛指繁华之地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后指富贵人家聚居处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
下杜:古地名,在长安附近
金市:繁华的街市
渭桥:渭水上的桥,古代长安交通要道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的市井画卷
此诗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正沐浴在盛唐最璀璨的华光里。诗人崔颢以洛阳梨花为引,将笔锋转向八百里秦川,在《渭城少年行》中铺陈出一幅动态的帝都游侠图。当时长安城"四方辐辏,万物丰贱"(《旧唐书·食货志》),诗中"万户楼台临渭水"的盛况,恰与《两京新记》记载的"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互为印证。

贵游风气的诗意呈现
"五陵年少""青楼歌钟"等意象,折射出唐代贵族子弟的冶游风尚。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少年"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络,并辔于花树下往来"。诗中"双双挟弹""两两鸣鞭"的细节,与史料记载的"侠少皆饰雕鞍,并辔扬鞭"(《酉阳杂俎》)形成生动的互文。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葡萄馆里花正开"暗含胡风东渐的时代印记。唐代渭城作为丝绸之路起点,西域胡商带来的葡萄种植已见于《册府元龟》记载。而"锦瑟筝琵琶"的乐器并置,恰是岑仲勉《隋唐史》所述"龟兹乐与清商乐并行于市井"的艺术写照。

寒食风俗的文学剪影
"秦川寒食盛繁华"句,与《岁时广记》记载的"长安寒食日,少年竞雕鞍"风俗相合。诗人将史籍中"斗鸡走马"的岁时活动(见《荆楚岁时记》),转化为"斗鸡下杜尘初合"的鲜活画面,使盛唐市井生活获得永恒的诗意定格。

空间叙事的双重维度
从洛阳到长安的驿道描写,暗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载两京路线。诗人以"三月便达长安道"的时空转换,构建起"楼台临渭水"的都城立体图景。这种写法既受汉代《两都赋》传统影响,又带有唐代"歌行体"特有的流动美感,在杜佑《通典》记载的"坊市制度"背景下更显珍贵。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春色为引,勾勒出一幅盛唐长安的繁华画卷。诗人通过"梨花飞""春忆归"等意象,将游子的乡愁融入明媚春光中,形成微妙的情感张力。吴小如评此诗"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正是点明了这种反衬手法的高妙。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艺术性,从"城南陌"到"章台""长安道",空间层层递进;从二月梨花开到三月抵长安,时间自然流淌。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这种结构:"如展开一幅徐徐流动的春游图卷,景随步移,情因景生。"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二句,以数字对仗勾勒盛世气象。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万户'与'五陵'相对,既显都城之壮丽,又见贵族之奢靡,暗含讽喻于赞叹之中。"而"游子春来喜见花"一句,则通过细节透露人物心境,叶嘉莹解读为"刹那的欢愉反衬出深层的漂泊感"。

结尾处"娇歌一曲杨柳花"堪称神来之笔。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以虚写实,将歌声与飞花意象叠加,既写尽春色撩人,又暗喻欢宴易散。清人沈德潜谓此句'得乐府遗韵而更显绮丽',确为的评。"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繁华景象与游子愁思的并置。正如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所言:"金鞍白马的热闹与锦瑟琵琶的幽怨形成复调,盛世欢歌下流淌着个体生命的怅惘,这正是盛唐之音特有的深度。"

点评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
"崔颢《渭城少年行》如初日芙蕖,自然风流。'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二句,不假雕琢而气象自宏,盛唐骨象也。末句'娇歌一曲杨柳花',忽转旖旎,似少年侠气中暗藏一缕温柔,妙在不着痕迹。"

沈德潜《唐诗别裁》批语:
"此作以乐府旧题写长安游冶之态,'秦川寒食盛繁华'以下八句,铺陈如锦绣列屏,而'双双挟弹''两两鸣鞭'尤见少年意气。崔司勋善用叠字,'双双''两两'字如珠玉落盘,声情并茂。"

贺裳《载酒园诗话》论:
"'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寻常景物入崔颢手,便觉韶光如醉。后段写五陵年少走马章台,句句是少年行乐图,然'可怜锦瑟筝琵琶'一语,忽作微叹,似见繁华背后有时光惊心之慨。"

陆时雍《诗镜总论》赞:
"崔颢七古,如《渭城少年行》,风华骀荡中自具遒劲。'摇风荡日曲河边'七字,写尽春色流动之态,较之'杨柳依依'更觉生动。通篇如观吴道子画人物,衣带飞举而气韵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