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江上遇疾风

2025年07月05日

疾风江上起,鼓怒扬烟埃。白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
投林鸟铩羽,入浦鱼曝鳃。瓦飞屋且发,帆快樯已摧。
不知天地气,何为此喧豗.

九龄

译文

疾风江上起
江上骤然刮起狂风
鼓怒扬烟埃
怒吼着卷起漫天尘沙
白昼晦如夕
白昼昏暗如黄昏
洪涛声若雷
汹涌波涛声似雷鸣
投林鸟铩羽
飞鸟入林折损羽翼
入浦鱼曝鳃
游鱼搁浅鳃盖挣扎
瓦飞屋且发
屋瓦纷飞房梁断裂
帆快樯已摧
船帆疾驰桅杆已折
不知天地气
不知天地为何
何为此喧豗
发出这般震天怒吼

词语注释

铩羽(shā yǔ):鸟羽伤残,比喻失意
曝鳃(pù sāi):鱼鳃暴露水面,形容困境
喧豗(xuān huī):轰响声,喧嚣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江畔的这场疾风,非止于自然现象的描摹,更承载着盛唐气象下文人特有的宇宙观照。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开元年间长江流域确有"暴风拔木,江涛丈余"的记载,这或许为诗人提供了现实素材。当是时,唐代航运鼎盛,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每日千帆竞发,突遇此等风灾,其震撼可想而知。

诗人以"白昼晦如夕"的魔幻笔触,再现了《诗经·终风》"终风且暴"的古老恐惧,却又赋予盛唐特有的雄浑气魄。那"洪涛声若雷"的轰鸣,恰与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的壮美异曲同工,展现唐人面对自然伟力时既敬畏又赞叹的复杂心绪。

"鸟铩羽""鱼曝鳃"的惨烈意象,暗合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比兴传统。而"瓦飞屋发"的破坏力,在《贞观政要》"灾异示警"的治国理念下,又平添几分天人感应的深意。末句"不知天地气"的诘问,实则是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哲学追问在气象领域的延伸——这喧豗的江风,终成为盛唐诗人探索天人关系的又一诗意注脚。

赏析

江上疾风骤起时,诗人以凌厉笔锋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自然图卷。开篇"鼓怒扬烟埃"五字如战鼓擂动,拟人化的"鼓怒"二字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赞为"以金戈铁马之势状自然伟力",将无形之风赋予排山倒海的战争意象。

白昼转晦的时空错位中,诗人构建起多重感官交响。"晦如夕"的视觉冲击与"声若雷"的听觉震撼形成通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称道这种"视听相生"的手法,认为其"较之单纯摹状更得神髓"。飞鸟折羽、游鱼曝鳃的细节,恰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以微观生命映衬宏观天威。

"瓦飞屋且发"的连续动态镜头,暗合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劲健"品中"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境界。而"帆快樯已摧"的转折,清代学者纪昀批注为"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疾驰的船帆与摧折的桅杆构成充满张力的悲剧美学。

末句"不知天地气"的诘问,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哲学思考。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在《唐诗精读》中指出,此问"超越具体灾厄描写,直指天人关系的永恒命题"。那"喧豗"二字尤为精妙,既拟风雷之声,又喻人世纷扰,钱钟书《谈艺录》称这种双关手法为"一字千金,虚实相生"。

全诗如交响乐般层层推进,最终在宇宙诘问中戛然而止。台湾学者黄永武《中国诗学》评此诗"以有限文字作无限境界",恰如这场江上风暴,在诗人笔下既成自然奇观,更化作叩击生命本质的永恒回响。

点评

江上疾风骤起,诗人以雷霆之笔劈开混沌——"鼓怒扬烟埃"五字如战车碾过纸面,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句:"气蒸云梦,波撼岳阳,唯太白有此魄力。"那"白昼晦如夕"的诡谲天象,恰似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评:"夺造化之工,摄幽冥之魄,直教人脊背生寒。"

飞鸟折羽、游鱼曝鳃的惨烈意象,令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叹赏:"子美'感时花溅泪'之哀婉,不若此二句之摧肝裂胆。"而瓦飞樯摧的末日图景,更印证了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论断:"诗人者,掇取宇宙之碎片,重铸为惊心动魄之永恒。"

末句"不知天地气"的诘问,恰如黄钟大吕。苏轼在《东坡题跋》中道破天机:"此非问天,实乃问心。太白以风雷为笔墨,在苍穹写下人间至恸。"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更谓之:"天地不仁之怒,诗家不忍之悲,于此十字中轰然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