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浈阳峡

2025年07月05日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水暗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九龄

译文

行舟傍越岑
小船沿着高峻的山崖前行
窈窕越溪深
幽深的溪水蜿蜒曲折
水暗先秋冷
昏暗的水面已提前透出秋日的寒意
山晴当昼阴
晴朗的山间白昼也显得阴凉
重林间五色
层叠的树林中五彩斑斓
对壁耸千寻
对面的峭壁高耸入云
惜此生遐远
可惜此生困居在这偏远之地
谁知造化心
谁能领悟天地造化的深意

词语注释

浈阳峡(zhēn yáng xiá):地名,今广东英德境内
越岑(yuè cén):南方的山崖
窈窕(yǎo tiǎo):形容溪流幽深曲折
千寻(qiān xún):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八尺,形容极高

创作背景

浈阳峡的创作,恰似一幅用时光晕染的岭南水墨,在盛唐的某个秋日徐徐展开。据《韶州府志》载,此峡乃"浈水咽喉,两岸峭立如削",当诗人舳舻穿行于这段北江险峡时,层峦叠嶂间流动的不仅是寒潭秋水,更涌动着中国文人亘古的山水哲思。

五岭之南的烟瘴之地,在开元年间仍属"遐远"的化外之境。诗人以"窈窕"状溪涧之幽深,实暗合《水经注》中"崖壁千仞,猿猴莫攀"的记载。那"先秋冷"的墨色江水,或许正倒映着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道前的岭南印象——既是地理的阻隔,亦是心灵的边疆。

千寻绝壁上斑驳的苔痕("重林间五色"),与江心摇曳的船影构成微妙对话。诗人用"造化心"三字,将《庄子·大宗师》的天地玄机化入岭南奇崛的山形水势。这种对自然神性的叩问,恰与同期吴道子"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成"的写意精神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盛唐艺术中天人感应的壮阔气象。

赏析

浈阳峡中,一叶轻舟贴着苍翠山崖缓行,诗人笔下的"窈窕"二字妙绝。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此语:"以美人腰肢喻山溪曲折,化静为动,尽得吴均《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之遗韵"。那幽深的溪水在诗人眼中,分明是造化精心雕琢的玉带。

"水暗先秋冷"五字堪称诗眼。近代文学大家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剖析道:"'先'字用得警策,非但写寒潭积翠生凉,更暗含谪宦先知世态炎凉之慨"。当阳光掠过山脊,明暗交织的奇观被诗人捕捉为"山晴当昼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称此联:"阴阳交替处,正见唐人炼字功夫,较之'蝉噪林逾静'更显造化玄机"。

颈联如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重林间五色'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的设色技法,而'对壁耸千寻'则具李白'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险绝"。那对峙的绝壁既是实景,又似诗人仕途困境的隐喻。

尾联的叹息声里藏着层层深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点破:"'造化心'三字最重,表面叹山水奇绝非人力能为,实则暗伤忠而被贬的天意难测"。当代学者叶嘉莹进一步阐发:"这'遐远'何尝不是诗人与庙堂的距离?在岭南山水中,张九龄早于苏轼三百年悟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真谛"。

全诗如一幅青绿山水手卷,在"窈窕"与"千寻"的尺度变幻间,在"五色"与"先秋"的感官交错中,完成了一场天人对话。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将羁旅愁思融入山水形胜的写法,开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之先声,是盛唐山水诗向哲理化转型的重要标本"。

点评

浈阳峡之诗,如青绿山水卷轴徐徐展开,笔致清绝处令人神骨俱爽。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此作:"五言工致入画,'水暗''山晴'一联,不着一字而阴阳昏晓自现,此王孟手段也。"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其空灵之境:"'重林''对壁'十字,写尽峡中幽邃奇崛,而结以造化玄远之思,直追陶谢。"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先生尤赏其光影变幻之妙:"唐人状景诗多斧凿痕,此篇独得自然之趣。'先秋冷''当昼阴'六字,将时空交感写得活脱,后山所谓'不犯正位'者,正谓此也。"钱钟书《谈艺录》则拈出其哲学意味:"结句忽作天问,使全篇写景顿成宇宙注脚,与太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异曲同工,皆从山水悟得天地无言大美。"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济,前六句密画重峦叠嶂,末二句忽荡开万古愁,恰如俞陛云《诗境浅说》所言:"眼前景道尽便是俗笔,韩君偏于苍翠欲滴处,蓦然追问造化本心,遂令寻常烟霞俱带屈子《天问》气象。"岭南诗派大家陈永正先生更指出其地域特性:"浈阳本僻壤,经此诗点染,顿成桃源。可见天地清景,原待妙笔发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