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次琼岳韵

2025年07月05日

山祇亦望幸,云雨见灵心。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
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次琼岳韵
恭和皇帝《次琼岳韵》诗作
山祇亦望幸,云雨见灵心
山神也盼君王驾临,云雨变幻显其灵性
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
山间行宫迎来晨晴,城门处夜雾消散
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
咸阳都城如近天际,渭水清澈映日边
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冬季狩猎展我武威,岂是为捕禽鸟而来

词语注释

祇(qí):地神,此处指山神
望幸:盼望帝王来临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宿阴:积聚的阴云
咸京:指咸阳,秦朝都城
清渭:清澈的渭河
冬狩:古代冬季狩猎的礼仪活动
即禽:捕获禽鸟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次琼岳韵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属典型的"奉和应制"诗体。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三年(725年)冬,玄宗率百官赴华山举行冬季田猎,并祭祀西岳神庙。时值大唐国力鼎盛,此类"圣制"诗多由帝王首倡,群臣奉和,琼岳韵即指玄宗原唱以华山(古称琼岳)为题的御制诗。

文化语境

诗中"山祇亦望幸"暗合《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的礼制传统。玄宗朝特别重视五岳祭祀,开元九年(721年)曾颁《令礼官详定岳渎仪注诏》,将岳渎祭祀纳入国家礼仪体系。"云雨"典出宋玉《高唐赋》,此处既实写华山气象,又隐喻帝王德泽。

艺术特征

  • 空间建构:通过"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形成神圣地理空间,咸阳(代指长安)与渭水的意象组合,呼应《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王畿气象。
  • 狩猎隐喻:末句"我武因冬狩"化用《左传》"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将田猎仪式转化为王道象征。"即禽"二字双关,既指擒获猎物,又暗含《周易·屯卦》"即鹿无虞"的治国哲理。

政治意涵

全诗在表面颂圣中蕴含深意:"关门解宿阴"可能暗指开元十二年(724年)解决汾阴祀典争议事件,而"灵心"之谓实为对玄宗平衡道教崇拜与儒家礼制的微妙称颂。这种"以祥瑞写政事"的手法,正是盛唐应制诗的精妙所在。

赏析

晨曦初露时分的琼岳,在张说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灵动的神性。"山祇亦望幸,云雨见灵心"二句,以拟人笔法将山岳人格化,吴小如先生曾指出这种写法"使自然景物顿生顾盼之姿"(《唐诗鉴赏辞典》)。云雨变幻中透出的"灵心",既是诗人对天地有情的哲学体悟,也暗含对帝王德政感动天地的颂美。

"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构成精妙的时空对仗。傅璇琮先生特别赞赏此联"以气象之变喻政治清明"(《唐代文学研究》),朝霞驱散宿阴的意象,既实写登山所见,又虚指圣君临朝带来的朗朗乾坤。其中"解"字用得尤为精当,周振甫先生评其"有化滞为畅的笔力"(《诗词例话》)。

颈联"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将地理空间诗化为神圣图景。袁行霈先生分析此联时强调:"以天象喻帝都,既承袭《诗经》'崧高维岳'传统,又开创盛唐雄浑气象"(《中国文学史》)。清渭日边的壮阔画面,暗含《尚书》"渭水贯都"的典故,将现实山水升华为王权象征。

末联"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化用《左传》"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典制。葛晓音教授指出:"诗人将狩猎活动提升到'礼乐教化'高度,表面写武事,实则颂文治"(《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即禽"之问的设疑句式,恰如程千帆先生所言"以谦退语作结,愈显颂圣之诚"(《古诗考索》)。

全诗在山水与庙堂间构建起精妙的隐喻系统。莫砺锋先生总结道:"张说以台阁重臣身份,将应制诗写出雄深雅健的气象,开盛唐山水应制诗新风"(《唐诗与宋词》)。云雨山岳的意象群,既展现着自然的壮美,又承载着诗人对"圣制"的深刻理解——那是对天人感应、文治武功的理想化呈现。

点评

此篇奉和之作,如"清渭日边临"句,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赞:"五字写尽帝王气象,日边清渭,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其气象之宏阔,可见一斑。

"云雨见灵心"句,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见'字妙绝,将山岳灵性点活,似有屈子《九歌》遗韵。"盖言其用字精当,能传神写照也。

至若"我武因冬狩"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有云:"结句雄浑得体,既合应制之体,又见谏猎之意,深得讽喻之旨。"此言其含蓄蕴藉,不失风人之旨。

全诗对仗精工处,如"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方回《瀛奎律髓》称:"次联工丽绝伦,'逢'与'解'字相映成趣,霁色阴氛,皆成妙境。"可见其炼字之妙,已达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