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2025年07月05日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奉和皇帝诗作《经函谷关》
函谷虽云险
函谷关虽称险要
黄河已复清
黄河如今已清澈
圣心无所隔
圣明之心无阻隔
空此置关城
徒然在此设关城

词语注释

奉和(fèng hé):恭敬地应和,特指臣子作诗和答皇帝的诗作。
函谷(hán gǔ):函谷关,古代著名险关,在今河南灵宝。
圣制(shèng zhì):皇帝写的诗作。
圣心(shèng xīn):皇帝的心意。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拂过潼关古道时,张九龄执笔写下这首气象恢宏的奉和之作。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函谷关的夯土城墙在春日下泛着金黄,正是这位岭南才子以文翰侍从身份随驾东巡的时节。

史载玄宗曾命群臣赋《经函谷关》诗,帝王车驾经过这座"丸泥可塞"的雄关时,正值黄河水清祥瑞现世。《旧唐书·五行志》载"开元二十五年,淄、棣等州黄河清",九龄巧妙化用《拾遗记》"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的典故,将地理险隘转化为政治隐喻。那"圣心无所隔"的颂声里,藏着开元晚期"天子巡狩,万国来同"的盛世图景。

关城箭垛上的斑驳痕迹犹述说着秦汉烽烟,而诗人笔下"已复清"的黄河水,恰似一面映照盛唐气度的铜镜。张说在《皇帝马上射赞》中描绘的"廓哉皇度,至教允塞"气象,此刻化作五言绝句里流动的韵律。当御驾仪仗的华盖掠过关楼,这座见证过六国叩关的军事要塞,在九龄诗中蜕变为象征天下一统的文化符号。

赏析

诗人以函谷关这一历史雄关为切入点,却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完成了对盛世气象的礼赞。开篇"函谷虽云险"看似平淡,实则暗含转折——这座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著称的秦地咽喉,在诗人笔下褪去了军事要塞的肃杀之气。第二句"黄河已复清"化用"河清海晏"典故,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对政治清明的隐喻。《历代诗话》评此联:"以地理之险反衬德化之广,黄河清浊实关天下治乱"。

"圣心无所隔"一句堪称诗眼,将物理空间的关隘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象征。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激赏此句:"不着一字颂圣而圣德自现,以关城之'有'衬圣心之'无',真所谓不落言筌"。末句"空此置关城"的"空"字尤见功力,既指关防形同虚设的现状,又暗含对统治者以德服人的赞叹,与王维"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的含蓄颂圣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意象选择极具张力:险峻的函谷关对应澄澈的黄河水,实体的城墙对照虚化的圣心。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揭示其深层结构:"前二句写形而下之器,后二句言形而上之道,四句间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使短短二十字既承载着地理空间的厚重历史,又展现出精神疆域的无限开阔。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摒弃了直露的歌功颂德,通过"险"与"清"、"隔"与"空"的辩证关系,构建出温柔敦厚的颂美情调。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指出:"盛唐应制诗贵在得颂扬之体,此诗以否定式表达肯定之意,犹《诗经》'徒御不惊,大庖不盈'之法,最见含蓄之妙"。这种将政治主题转化为美学表达的艺术处理,展现了盛唐诗人"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自信。

点评

名家点评

张九龄此作以函谷天险起笔,却以"黄河清"喻盛世太平,"五字转出朗朗乾坤"(沈德潜《唐诗别裁》)。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圣心'二字如日华耀采,将雄关险隘尽化坦途,此宰相气度也"

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立意超迈:"寻常应制多作颂语,此诗偏从'撤关'着墨。黄河自浊而清,函谷自险而平,双重意象俱为'圣心无隔'作注,真所谓'大音希声'"。末句"空此置关城"尤见匠心,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着一'空'字,既见王道坦荡,复显诗人胸次,两重境界互映生辉"

此诗妙在**"以物理之变写圣德之化"(钱锺书《谈艺录》),二十字中暗藏《周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深意。当代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张曲江善用地理意象作道德文章,黄河函谷在其笔下,已从自然景观升华为文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