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湘中作

2025年07月05日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九龄

译文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湘江的水流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山色一片青翠。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心中怀念功名禄位,难以割舍,这旅途已走过多次。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春天最适合眺望烟雾缭绕的小岛,夜晚不要听那山林中猿猴的哀鸣。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漫长的旅途每日增添愁绪,孤零零的小舟驶向昏暗的天际。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随波浮沉从此远去,唉,这奔波劳碌拖垮了我的身体。

词语注释

南岳:指衡山,五岳之一。
怀禄:心中怀念功名禄位。禄(lù),古代官员的俸禄。
烟屿:烟雾缭绕的小岛。屿(yǔ),小岛。
永路:漫长的旅途。
浮没:随波浮沉。没(mò),沉没。
嗟嗟:叹息声。嗟(jiē)。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湘江,碧波潆洄如带,环绕着苍翠的南岳衡山。韩愈自阳山北归途经潭州,伫立船头极目远眺,但见两岸青山在粼粼波光中流转,化作天地间一抹亘古的青色。这位刚经历贬谪之痛的诗人,此刻凝望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宦海浮沉的倒影。

史载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被贬连州阳山令。三年后遇赦北归,湘江成为他精神涅槃的见证。诗中"怀禄未能已"道出唐代士人的永恒困境——济世理想与仕途险恶的撕扯。那烟霭中的沙洲与春色相宜,却衬得夜猿哀鸣愈发刺心,恰似诗人表面平静下的郁勃不平。

当孤舟融入暮色,韩愈将贬谪生涯的千头万绪都付与滔滔江水。"浮没从此去"既是随波北去的实写,更是对人生飘泊的哲学观照。在盛唐向中唐转折的历史节点上,这首五律以清峻笔法,将个人际遇与湘楚山水熔铸成永恒的文人咏叹。

赏析

湘江的碧波如绸带般缠绕着南岳衡山,诗人极目远眺,满眼青翠随波流转。这"绝目转青青"五字,被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盛赞为"以动态写静景,青山绿水俱作活态"。那流动的青色不仅是自然之色,更是诗人心中荡漾的仕途之思。

"怀禄未能已"道出古代文人的永恒困境。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此句"将仕途追求与自然向往的矛盾撕扯得鲜血淋漓"。诗人屡次经过湘江,每次都在烟波中看见不同的自己——春望时分的烟中岛屿美得令人心醉,可猿猴的夜啼又让人肝肠寸断。宋代诗评家刘辰翁特别激赏"林猿莫夜听"之句,谓其"以猿声刺宦情,较之'巴东三峡巫峡长'更见凄楚"。

孤舟驶向永路的意象,被钱锺书在《谈艺录》中称为"唐诗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舟船"。天幕低垂,小舟将消逝在暮色里,这既是眼前实景,更是人生隐喻。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分析道:"'浮没从此去'的决绝,实则是将肉体放逐作为精神救赎的开端。"

结句"嗟嗟劳我形"的重复叹息,令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联想到《楚辞》的咏叹调:"这是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千年回声,将宦游疲惫升华成美学体验。"那随波浮沉的小舟,最终载不动一个文人沉甸甸的仕途梦想与山水情怀。

点评

湘中作一诗,如青峰出云岫,自有其清绝处。张子寿以"湘流绕南岳"起笔,便见气象——五溪春水绿堪染,九面衡山青欲浮。此中"绝目转青青"五字,尤为王渔洋所称道:"唐人山水诗眼,多在转字着神,子寿此句,真所谓咫尺万里也。"

李东阳《麓堂诗话》尝言:"张曲江诗如月映寒潭,字字澄澈。'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一联,写尽楚中山水魂魄。"细味之,"宜"字与"莫"字相映成趣,春望之欣然,夜听之凄怆,俱在虚字传神。沈德潜《唐诗别裁》更点出:"结句'浮没从此去',非独写舟楫飘摇,实宦海沉浮之叹。曲江身系庙堂,心在江湖,故有此语。"

东坡居士曾评此诗:"语淡而味永,似陶彭泽遗响。"盖"永路日多绪"以下四句,愈转愈深,如见孤舟夜泊时,诗人抚膺太息之状。陆时雍《诗镜总论》谓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此等笔墨,非胸次玲珑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