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使广州

2025年07月05日

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经过正中道,相送倍为情。
心逐书邮去,形随世网婴。因声谢远别,缘义不缘名。

九龄

译文

家在湘源住
我的家住在湘江源头
君今海峤行
如今你却要前往海边的山岭
经过正中道
途经那笔直的大道
相送倍为情
依依惜别更显情谊深厚
心逐书邮去
我的心追随着书信一同远去
形随世网婴
身体却仍被世俗的网所束缚
因声谢远别
借这声音感谢你远行仍念着我
缘义不缘名
只因情义而非虚名才如此牵挂

词语注释

海峤(qiáo):海边的山岭
世网:比喻世俗的种种束缚
婴:缠绕,束缚

创作背景

岭南烟雨漫相催,一纸风雅寄远晖。张九龄此诗作于开元盛世,恰是唐王朝经略岭南的关键时期。广州作为海上丝路起点,"海峤"二字道尽唐人对南疆既陌生又向往的复杂心绪。

史载开元四年(716年),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亲身踏勘湘粤通道。诗中"经过正中道"非虚言,实指这条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官道。彼时贬谪岭南者众,诗人以"心逐书邮"的巧思,将唐人"邮筒传诗"的风尚化入离情。

"世网婴"三字尤见深意。《唐会要》载开元年间岭南置五府经略使,诗人或许暗喻朝廷对南疆的经略如网。末句"缘义不缘名"更显盛唐气度——广州都督府当时统管海外诸国朝贡事务,九龄以儒家义理超越功利之名,恰合玄宗"怀柔远人"的治边方略。

绢纸间犹见岭南瘴雾与洞庭波光交织,一诗成而大唐南北血脉通矣。

赏析

此诗以简淡笔墨勾勒出超越地理阻隔的精神共鸣,恰如胡应麟《诗薮》所评"盛唐送别诗,气浑而味永"。诗人将湘水之源与南海之峤的空间对峙,转化为情感流动的通道,"经过正中道"一句暗含《中庸》"从容中道"的哲学意蕴,使寻常送别获得形而上的升华。

"心逐书邮去"化用鱼雁传书典故却翻出新意,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指出:"心形分写,见神交之契","形随世网婴"暗用陆机"世网婴我身"句,构成灵与肉的分裂图景。学者傅璇琮认为此联"展现盛唐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心灵向往自由而形骸困于俗务"。

尾联"缘义不缘名"五字如金石掷地,周振甫《唐诗鉴赏辞典》评曰:"将私人送别提升至道德哲学高度,与同时期王维'君子垂惠顾,期我于田园'异曲同工"。诗人以"谢远别"的反语修辞,实则建构起超越距离的伦理同盟,钱钟书《谈艺录》称此种手法为"以否定语式达成肯定意境"。

全诗意象系统呈水脉状延伸:湘源之澄澈、海峤之苍茫、中道之平直、书邮之逶迤,最终汇聚成"义"的精神长河。日本学者川合康三在《终南山的变容》中特别激赏这种"地理意象的道德化转换",认为比之单纯写景更显唐人精神气象。

点评

此诗以清雅之笔写深挚之情,五言八句间尽显唐人送别诗之精髓。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唐诗镜》有云:"张子容此作,骨气清苍而情味隽永,'心逐书邮去'一句尤见巧思,将无形之牵念化作可托鱼雁的具象,较之寻常'魂随征帆远'等语更显新意。"

"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对起法最得含蓄之妙,湘源海峤之遥,已暗藏别绪,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其空间意象的强烈对比,恰似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手法。

末联"因声谢远别,缘义不缘名",《全唐诗评》中王夫之特别指出:"结句高格,脱尽俗套。唐人赠别多言功名仕途,此独标'义'字,可见君子之交。"其立意之超拔,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总评此诗:"中二联虚实相生,'形随世网婴'道尽宦游况味,与陶潜'误落尘网中'遥相呼应。全诗如清溪泻玉,看似平易而章法谨严,盛唐气韵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