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

2025年07月05日

设险诸侯地,承平圣主巡。东君朝二月,南旆拥三辰。
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
舞咏先驰道,恩华及从臣。汾川花鸟意,并奉属车尘。

九龄

译文

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
奉和圣命与两位宰相南行出雀鼠谷
设险诸侯地,承平圣主巡。
诸侯之地本为险要,圣主巡游正值太平。
东君朝二月,南旆拥三辰。
春神东君迎来二月,南行旌旗簇拥日月星。
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
寒气随出关而消散,新年随漏刻更迭而至。
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
祥云环绕托起朝阳,芳树蜿蜒迎接春天。
舞咏先驰道,恩华及从臣。
歌舞先驰于御道,恩泽遍及随行臣子。
汾川花鸟意,并奉属车尘。
汾河的花鸟亦含情,一同追随车马扬尘。

词语注释

旆(pèi):旗帜末端形如燕尾的垂饰,泛指旌旗。
三辰:日、月、星的合称。
行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的别称,借指时间流逝。
属车: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辆。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一年冬,唐玄宗率群臣自东都洛阳北巡太原,途经雀鼠谷。时值岁暮,山河肃穆,然天子仪仗煊赫如春。张九龄时任中书侍郎,奉诏作此诗以颂圣德。

雀鼠谷地处河东要冲,昔为兵家必争之地。诗人以"设险诸侯地"起笔,暗合《周易》"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之典,转瞬化干戈为玉帛——"承平圣主巡"五字,将太宗贞观年间平定刘武周旧战场,点染为开元盛世的巡游胜境。

"东君朝二月"一联最见匠心。玄宗腊月出行,诗人却以司春之神"东君"为喻,更虚写"南旆拥三辰"之景。三辰者,日月星也,暗喻天子仪仗上应天象。史载此行有"瑞云捧日"异象,与诗中"瑞云丛捧日"相印证,足见九龄善将祥瑞化入诗境。

末联"汾川花鸟意,并奉属车尘"尤妙。严冬本无花鸟,诗人偏说汾水畔的花鸟都怀着朝圣之心,甘愿追随车驾扬起的尘埃。此般以虚写实,正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境,将奉和诗的颂圣传统推向新高度。

全诗十二句,五十六字,如一幅金碧山水。寒谷重关的实景与祥云春树的虚笔交织,既见开元气象之宏阔,又显曲江风度之雅正。千载之下,犹闻属车辚辚,笙歌隐隐。

赏析

这首诗以帝王巡幸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恢弘壮丽的盛世气象。诗人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典雅的语言,营造出一幅君臣同乐、万物欣荣的春日巡游图卷。

意象的铺陈极具层次感:开篇"设险诸侯地"以地理险要暗喻王朝稳固,与"瑞云丛捧日"的祥瑞之象形成政治隐喻。学者傅璇琮指出,诗中"寒出重关尽"到"芳树曲迎春"的时空转换,通过"寒尽春来"的自然更替,象征皇恩浩荡如春风化雨。特别是"南旆拥三辰"的旌旗意象,既实写仪仗之盛,又暗含《周礼》"天子旌旗画日月星辰"的礼制传统,展现诗人深厚的学养。

情感表达含蓄而热烈:尾联"汾川花鸟意,并奉属车尘"运用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都带上了臣服之意。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盛赞此联:"以花鸟有情烘托人心所向,将颂圣主题写得灵动而不落俗套。"而"舞咏先驰道"的欢庆场景与"恩华及从臣"的君臣相得,共同构成《唐诗别裁》所称的"盛世雍容之态"。

艺术手法上:诗人巧妙融合了《诗经》雅颂体的庄重与六朝山水诗的清丽。周勋初《唐诗大系》特别称道"东君朝二月"中"朝"字的锤炼:"既指时序之朝,又暗含百王朝觐之意,一字而具双重意象。"全诗对仗工稳处如"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以时间流逝对照空间拓展,深得杜甫"星垂平野阔"的笔法神韵。

这首应制诗超越了一般歌功颂德的局限,在严整的格律中注入自然生机,堪称"以清丽之笔写庙堂之事"的典范。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评:"将政治主题诗化为艺术意象,在富丽堂皇中见出灵动之气,体现盛唐应制诗的最高成就。"

点评

此篇《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乃盛唐气象之典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帝王巡幸之作,贵在气象宏阔而不失典雅,此篇'瑞云丛捧日,芳树曲迎春'十字,尽显太平天子之尊,又得自然造化之妙。"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独赏其时空交织之法:"'寒出重关尽,年随行漏新'一联,以空间之重关与时间之更漏相映,既见巡行阵仗之浩荡,复暗含万象更新之意,可谓双绝。"

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话》尤称其结句境界:"'汾川花鸟意,并奉属车尘'化无情为有情,使花鸟亦具朝圣之心,较之寻常应制诗之颂圣,更显灵动高华。"

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点出其章法之妙:"全篇以'设险'起,'承平'承,'东君'转,'瑞云'合,如织锦排云,层层递进,终成'并奉属车尘'之浑融境界,乃应制诗中上乘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