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探微
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烽烟未靖,诗人张谓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江南,于潋滟水色与离乱山河间,写下这首《江南上别孙侍御》。时值安史之乱后期,江淮流域虽远离战火,却承担着维系朝廷财赋的重任。御史出巡,既为督运钱粮以济军需,亦暗含肃宗对江南士族的安抚之意。
诗中"云嶂天涯尽"的苍茫,恰是盛唐气象坍圮后的真实写照。彼时中原板荡,诗人跋涉至"海县穷"处,却在偏远的江南偶遇故交孙侍御。"何言此地僻"的惊喜,暗藏乱世文人如飘萍聚散的宿命感。御史骢马的意象,源自《后汉书·桓典传》,此处既言孙侍御风骨凛然,亦隐喻二人在王事鞅掌中坚守的士人精神。
末句"王程不我驻"道出使命催迫的无奈,而"离思逐秋风"更将私情升华——这秋风不仅是洞庭木叶下的实景,更是席卷大唐的萧瑟时局。张谓以简净笔墨,在江亭别宴的瞬间,凝固了中唐士人在国殇与个人情谊间的永恒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