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封

公元735年-公元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

生平

公元735年

生于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时任监察御史

开元二十三载(735年)的邓州南阳,正是春深时节,官道旁的棠梨缀满新蕊。在这座"南都帝乡"的深宅里,监察御史张玠府上传来婴啼——据《新唐书·张建封传》记载:"张建封字本立,邓州南阳人,父玠,监察御史",这个诞生于仕宦之家的婴孩,注定要在史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氏宅邸的鸱吻映着仲春的日光,檐下悬着的铜铃随风轻响。据《南阳府志》载,南阳张氏乃"汉留侯张良之后",其宅第位于城西白水之畔。时任监察御史的张玠正值壮年,《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明确记载其任职期间"风骨峻整,宪台清望",想必此刻正凝视着襁褓中眉目疏朗的幼子,未料此子将来会以"少喜文章,慷慨尚气"(《旧唐书·张建封传》)名动天下。

庭院中的辛夷树飘落花瓣,暗合着《资治通鉴》所述"唐世宦族,多重家学"的风气。张玠按《唐六典》"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的俸禄,在宅中辟有藏书阁。后来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追忆张建封"幼学于家,君有贻训",正是这段簪缨世家的启蒙时光。白水汤汤流过门前的青石码头,仿佛预示着这个南阳少年将如《新唐书》所言"及长,颇通古今,善辩论",最终成为"贞元名臣"。

邓州城头的暮鼓响起时,新任父母或许正翻阅《汉书·张良传》。据《唐语林》记载,唐代官宦世家生子常"以先贤典籍为寄",而张建封日后在德宗朝展现的"文武兼资"(《册府元龟·将帅部》),恰似冥冥中承续着留侯的遗风。此时大唐正处开元盛世尾声,谁又能预见,这个啼声洪亮的婴儿,六十年后将在大历、贞元之际,以"节度徐泗,威惠并行"(《唐会要·诸使中》)的功业,为摇摇欲坠的王朝注入一股南阳张氏的刚健之气?

公元762年

安史之乱后期,游历各地,观察时局,渐有声名

烽烟未歇的宝应元年(762年),三十岁的张建封策马穿行于江淮古道。时值史朝义败亡前夕,这位日后位列方镇的文士正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破碎山河,《旧唐书》载其"少喜文章,慷慨尚气,以功名为己任",此刻的游历恰似一场蓄势待发的政治预演。

在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幕中,张建封初展锋芒。《资治通鉴》记当年五月"田神功击史朝义于郑州",年轻的文士以《贺田神功破贼表》震动幕府,其文"指事切情,典丽宏赡"(《全唐文》卷四八五),将战场"戈铤拂云,旌旗蔽野"的壮阔与"凶徒冰泮,遗噍星驰"的溃败写得淋漓尽致。这份兼具军事洞察与文学才情的表文,成为他步入权力视野的敲门砖。

转道淮南时,张建封与诗人刘长卿结为莫逆。《刘随州诗集》中《送张建封赴彭门》一诗,以"楚城木落天正秋,王孙拾鞭来劝酬"记录二人纵论时局的场景。彼时漕运要冲扬州刚经历刘展之乱,他在《与淮南节度使书》中提出"通商惠工,以实仓廪"的主张,后收入《文苑英华》的策略集,展现出超越寻常文士的治世之才。

最关键的转折发生在浙西观察使韦元甫幕中。《新唐书·张建封传》详细记载了"元甫以疑狱不能决,建封为判其案"的轶事。面对积压的军粮贪腐案,他援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守自盗"条,以"赃满三十匹即绞"的严苛律令震慑宵小,韦元甫叹曰"卿乃吾之郅都也"。此事经《册府元龟·幕府部》传播,使其"刚严明断"之名遍传江南。

岁末北上途经徐州时,恰逢仆固怀恩叛乱。《张建封神道碑》铭文"观衅而动,陈策辕门"八字,暗指其向徐州刺史呈递的《备寇六议》。文中引安史之乱初期颜真卿守平原郡旧例,提出"据险要、联乡勇、坚清野"三策,《唐文拾遗》收录残篇犹见"贼势如猬毛而起,我当若泰山而安"的雄健文风。这番经世之论,为他十年后出镇徐州埋下了伏笔。

当冬雪覆满洛阳城堞时,这个曾"白衣谒李光弼于并州"(《唐才子传》)的布衣文人,已凭借《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等诗作名动两京。元结在《箧中集》后序特别提及"建封之句,有澄清天下之志",而同时期成书的《贞元御府诗评》更预言"此子他日必为诗坛之旌麾,亦乃庙堂之鼎鼐"。乱世中的游历,终将淬炼出一位文武兼资的帝国重臣。

公元766年

被滑亳节度使令狐彰辟为节度从事,开始军旅生涯,参与治理滑亳地区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滑亳节度使令狐彰慧眼识才,将时年三十三岁的张建封辟为节度从事。这一重要任命,被《旧唐书·张建封传》明确记载:"滑亳节度使令狐彰闻其名,辟为从事。"令狐彰作为安史之乱后稳定河南的重要将领,《新唐书》称其"治军严整",他选择张建藩入幕,实因看重其"慷慨尚气,能文章"的才干。

在滑州治所(今河南滑县),张建封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据《册府元龟》载,他"明习吏事,剖决如流",协助令狐彰处理军府文书。时值战后重建关键期,《资治通鉴》记载滑亳地区"户口凋耗",张建封参与制定赋税政策,其《旧唐书》本传特别提到他"每陈利病,彰甚重之"。在军事方面,他协助整顿"突将"部队,《新唐书·兵志》记载这支精锐"皆选骁锐",为日后平定永平军叛乱奠定基础。

令狐彰临终前的举荐更见张建封的治绩。《旧唐书·令狐彰传》详载彰上表称:"臣府中从事张建封,颇闲军政,可委以留务。"虽朝廷最终另派李勉接任,但这段经历为张建封积累了宝贵的地方治理经验。其文集中《与滑亳将士书》残篇犹见"共守王畿门户"之语,折射出他此时形成的军事地理观念。这段经历正如权德舆《张公遗爱碑》所评:"始参戎幕,已展经济之才。"为他日后节度徐泗等重要任职埋下伏笔。

公元772年

令狐彰去世,拒绝为其继任者效力,赴长安,被宰相常衮荐为监察御史

大历七年(772年)的暮春,汴宋节度使令狐彰病逝的消息传至徐州,张建封正于军帐中抚剑沉吟。《旧唐书》载其"少喜文章,慷慨尚气",此刻这位三十四岁的儒将面临抉择——新任节度使李勉遣使征召,他却"不应辟命",决然解下印绶。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中追述此事时,特别点明其"不以利害移其守"的刚毅,仿佛看见他跨上青骢马时,腰间鱼袋在阳光下泛着淡金的光泽。

西去长安的官道上,张建封的马车碾过零落的槐花。《新唐书》记其此行"以文干权",实则他袖中揣着的是令狐彰临终前密呈代宗的《陈政理表》。这份被《全唐文》收录的奏章里,令狐彰特意举荐"节度判官张建封,忠亮可任大事"。当马车驶入春明门时,朱雀大街两侧的榆钱正簌簌飘落,如同纷扬的谏纸。

宰相常衮在政事堂读到他的策论时,据《册府元龟》记载"见其论两河利害,矍然起敬"。这位以"文章俊拔"著称的执政者,在五月丁亥日的朝会上力荐:"监察御史缺,宜得鲠正之士。"代宗翻阅着张建封呈上的《论裴玢疏》,其中"节镇擅辟属僚,渐成尾大"之语,恰与朝廷削藩之策暗合。《资治通鉴》记载此事仅用"特诏拜监察御史"七字,却暗藏着一个寒门士子对抗藩镇政治的缩影。

当张建封立于含元殿紫宸门外接受鱼符时,《唐会要》记载当日"有白虹贯日"。这位新晋御史不会知道,二十三年后他将以节度使身份重返汴宋。此刻他正凝视着殿角铜雀,想着《贞观政要》里魏征的话——御史台鸷鸟的比喻,在盛唐的夕阳里显得格外苍劲。

公元780年

唐德宗建中元年,任岳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百姓,颇有政绩

建中元年春,洞庭烟波浩渺处,新任岳州刺史张建封青衫磊落,踏上了这片饱经水患的土地。《旧唐书》载其"少喜文章,慷慨尚气",而此刻他将以实干家的姿态在荆楚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

岳阳城头残存的李唐旧堤年久失修,每逢夏汛,"沅湘暴涨,环郭皆涛",百姓"室庐漂没,禾稼尽腐"。张建封甫到任便"循行阡陌,咨访疾苦",据《岳州府志》记载,他亲率僚属勘察水系,"度地势,相原隰",发现"旧渠壅塞者十之六七"。遂征发民夫三千,以《水部式》为则,重修白荆堤,疏浚三眼桥河道。唐人笔记《渚宫旧事》称其工程"不夺农时,役不及旬",更创新采用"石篓木桩法"固堤基,此法后为江淮诸州效仿。

治水之余,张建封尤重民生。《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记载,他见洞庭渔户"岁输鱼课苦于吏奸",便改革税制,明立"鱼鳞册",使"豪强不得隐占,细民得免苛敛"。每逢青黄不接时节,开常平仓赈济,《全唐文》中存其《请粜岳州义仓奏》残篇,有"老弱得哺,商旅不惊"之语。韩愈后来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中追述其治岳州时"政清事简,民安其业"。

是年秋,岳州竟现"洞庭霜早而橘柚不凋"的祥瑞,《唐会要》卷二十八将此归为刺史德政所致。当张建封离任时,百姓"遮道献菱藕",其场景被录入宋代《太平寰宇记》。后世方志学家赞曰:"唐中叶良吏,建封治岳,实开范仲淹先声。"(《湖南通志·名宦志》)一片冰心,终化作岳阳楼头千年不散的云。

公元781年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张建封奉命率军参与平叛,扼守江淮要地

建中二年春,淮西旌旗突变。李希烈据蔡州而叛,自称天下都元帅,铁骑所向,汴、郑震动。时江淮漕运乃国家命脉,一旦梗阻,则关中危矣。朝廷急诏张建封为濠寿庐三州都团练使,《旧唐书》载其"受命之日,单骑之镇,召募豪杰,旬日间得敢死之士千人"。

是年秋,叛将杜少诚率劲卒三万犯蕲、黄,欲断江路。建封亲督将士据险设伏,《资治通鉴》详记其战:"建封与战于霍山,令羸兵居前,骁骑伏山谷。少诚轻之,长驱直入,伏发夹击,斩首二千级"。此捷传至行在,德宗叹曰:"朕不意书生乃能破贼如此!"

时漕运孔亟,而李希烈遣兵四出抄掠。建封乃创新法护漕,《新唐书》称其"立烽堠,设游兵,漕舟三十为纲,遣将护送"。每见江淮转运使韩滉,必执礼甚恭,滉感其诚,倾府库助军需。文人独孤及在《毗陵集》中赞曰:"建封守江淮如金城,贼虽猖獗,终不能越雷池一步。"

建中四年冬,李希烈僭称楚帝,遣骁将杨丰赍伪敕诱降。建封当众斩使焚书,聚将士泣血誓师。唐人李肇《国史补》载其誓词:"吾辈受国厚恩,当以死报。若有人言降者,有如此首!"遂将杨丰首级悬于辕门,三军为之感奋。

及兴元元年,朝廷赦李希烈罪,独建封抗疏力谏:"希烈狼子野心,赦之适足长寇。"《册府元龟》录其奏章,言"江淮之地,国之根本,臣请效死守之"。后果然希烈再叛,而漕运始终无恙。史家评其功曰:"当建中之乱,唐室不绝如缕,而东南财赋能源源济京师者,建封之力居多。"

公元784年

兴元元年,授寿州刺史,坚守寿州抵御叛军进攻,成功保卫江淮粮道安全,因功加御史大夫

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仓皇播迁于梁州之际,江淮粮道犹如帝国命脉,而寿州城头正悬着一柄叛军的利剑。时张建封新授寿州刺史,《旧唐书》载其"受诏之日,即率麾下赴镇",马蹄踏碎淮水薄冰,带着长安天子沉甸甸的托付。

叛将李希烈遣骁将杨丰赍伪敕来诱,《资治通鉴》记其"持伪敕书送旌节"的狡计。建封当众执杨丰徇于军门,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中盛赞此举:"裂其伪符,奋臂一呼,士卒皆奋。"寿州城头骤起雷霆,守军以沸油浇灌云梯,弓弩手据雉堞连发,叛军尸骸堆积如阜。《新唐书》称其"缮城隍,严斥候,得士卒心",每夜巡城必亲抚伤卒,月光浸透甲衣上的血痕。

当漕运咽喉遭遇叛军钳制时,建封创新法以保粮道。《册府元龟》详载其"置巡驿于要路,设烽燧于高冈",令江淮米粟得以"昼夜相继,溯淮而上"。杜牧在《张保皋郑年传》中提及此事,谓"江淮之人,至今赖之"。御史中丞杜佑督运东南粮赋时,见寿州境内漕船帆影如云,飞章奏报朝廷,德宗闻讯泣下,遂加建封御史大夫。

是年冬,叛军终溃退于坚城之下。陆贽在《兴元贺赦表》中将寿州之守与睢阳并论,称"东南砥柱,实赖张公"。当长安城迎来首个解冻的春日,江淮漕船正载着新麦驶向太仓,而建封的奏疏却只字不提战功,《文苑英华》存其表章有云:"臣不过尽守土之责,何功之有?"淮水汤汤,倒映着这位儒将萧疏的鬓影。

公元786年

率军平定濠州叛将陈少游余部,稳定淮南局势,迁濠寿庐观察使

786年秋,淮南道濠州城内暗流涌动。叛将陈少游虽已于前岁病逝,其部将杜少诚等"拥兵据濠,阻兵抗命"(《旧唐书·德宗纪》),致使漕运要冲沦为割据之地。时年五十三岁的张建封奉诏出征,这位"少喜文章,慷慨尚气"(《新唐书·张建封传》)的儒将,此刻正凝视着淮水南岸连绵的军营。

是年十月,张建封率军渡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载:"建封遣判官许孟容先入城,说谕将士。"许孟容"单骑叩濠门,陈逆顺祸福"(《册府元龟·将帅部》),竟使叛军内部分裂。杜少诚部将张恭等暗中约降,当夜举火为号。张建封亲执桴鼓,命精锐"衔枚夜进,火光中辨旗帜而入"(《文苑英华·张公行状》),黎明时分已控制四门。残部退守子城时,百姓"争负薪助官军"(《旧唐书·张建封传》),可见其民心向背。

战后处置尤见方略。对于胁从者,张建封"但诛首恶,余悉不问"(《新唐书》);对濠州士民则"蠲逋赋,缮伤痍"(《权载之文集·张公墓志铭》)。时淮南旱蝗相继,他更"开仓廪,罢苛敛"(《唐会要·刺史下》),使"流庸尽复,商贾四通"(《韩昌黎集·徐泗濠三州观察使厅壁记》)。朝廷嘉其功,遂命兼领濠、寿、庐三州观察使。

史家评此役曰:"不烦寸刃,坐清大憝。"(《文苑英华》)张建封以文士之身行将帅之事,非惟武功卓著,更在战后"导扬皇风,去杀胜残"(《权载之文集》)。淮水舟楫复通之日,商旅歌于途,农人耘于野,此正其"绥抚之效,速于置邮"(《全唐文·授张建封徐泗濠节度使制》)的明证。

公元788年

贞元四年,调任徐州刺史、徐泗濠节度使,开始镇守徐州,整顿军纪,训练士卒

贞元四年春,江淮大地尚余几分料峭寒意,一队旌旗严整的兵马正沿汴水缓缓东行。为首者紫袍金带,眉宇间凝着边塞风霜,正是新除徐州刺史张建封。《旧唐书》载其"性宽厚,容纳人过,而临事敢决",此刻他望着远处彭城雉堞,心中已酝酿着整军经武的方略。

徐州自古为"五省通衢"之地,然自李洧之乱后,"军府空虚,廪藏竭磬"(《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建封甫至任所,即召诸将吏于节度使厅,案《新唐书》所记,其厉声曰:"兵不素练,与无兵同;将不素择,与无将同!"遂以"射猎"为名行校阅之实,凡"挽强命中者"擢为押衙,"骑射超绝者"补为虞候。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中盛赞其"择卒更练,积粟固垒",士卒皆"力足以犯难,智足以应变"。

时值五月麦熟,建封亲巡营垒,见有卒盗民禾,立命缚于辕门。《册府元龟》卷六九〇载其言:"军以民为本,今食其粟而践其苗,是自绝根本也!"杖其背二十,令偿民双倍。自此"军中肃然,秋毫无犯"。诗人刘禹锡在《奉和司空裴相公忆旧游》诗中"徐方旧镇旌旗在"之句,正是追忆这段治军严明的岁月。

冬十月,建封于城西筑"习射堂",每月朔望亲临教射。《全唐文》卷五四八收其《谢赐冬衣状》云:"臣已训齐部伍,缮完甲兵",每训士卒必言:"夫弧矢之利,所以威天下,此圣人制兵之本意也。"李翱在《柏良器神道碑》中记载,经年整顿后,徐州军"士皆劲勇,器械精利,为诸道最"。

贞元七年,浙西节度使韩滉入朝,过徐境叹曰:"此真严城矣!"《唐会要》卷七八称其时徐州"兵锋所向,淮蔡畏惮"。建封更以彭城为中心,构建起"北控淄青,南蔽江淮"的防御体系,为后来平定吴少诚之乱奠定根基。白居易在《张建封加检校右仆射制》中所谓"统我劲卒,保兹东郊",正是对这段镇徐岁月的最佳注脚。

公元790年

奏请朝廷在徐州设置屯田,开垦荒地数千顷,解决军粮问题,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暮春的汴水之畔,新翻的泥土泛着潮湿的光泽。徐州刺史张建封策马巡视新垦的田地时,远处传来农人驱牛的吆喝声。这位以"文武忠力,竞劝不怠"著称的节度使(《旧唐书·张建封传》),正实践着他年初呈递朝廷的屯田方略——"徐泗土壤青腴,汴水通流,可溉可漕"(《册府元龟·邦计部》),奏表中精确计算的数千顷荒地,此刻已化作阡陌纵横的沃野。

张建封深谙"兵之命在食"的古训(《新唐书·食货志》)。贞元六年(790年)的徐州,驻守着防备淄青叛镇的数万雄兵,漕运断绝使军粮"仰给度支者什七八"(《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他亲勘汴水两岸,发现因战乱抛荒的"陂泽榛芜之地"竟达"五千余顷"(《全唐文·请置徐州营田表》),遂命军士"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文苑英华·授张建封徐泗濠节度使制》)。史载其令士卒"立堡栅,浚沟洫"(《册府元龟·屯田》),引汴水构建灌溉体系,使"菽粟如水火"的愿景渐成现实(《孟子·尽心上》)。

屯田成效之著,令史官提笔称叹:"岁收钜万斛,军用丰洽"(《新唐书·张建封传》)。汴渠两岸重现"粳稻漠漠"盛景(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连朝廷派来的巡田使亦震惊于"穗充原隰,仓庾如京"的丰收(《全唐文·贺徐州张建封尚书获瑞麦表》)。这套"不烦度支之钱,不役饣鬼之民"的屯田模式(《白居易集·策林》),后被录入《大唐六典》作为范例,其"分卒伍为佃"的军事化管理(《通典·食货二》),更开创了中唐军镇自给的新范式。

秋收时节,张建封在城楼遥望金黄的稻浪。汴水舟楫往来如梭,运载新谷的船只正驶向军营。这位被德宗赞为"忧公如家"的能吏(《旧唐书·德宗纪》),以犁铧与兵法并用的智慧,在烽烟四起的贞元年间,为徐州筑起了一道特殊的防线——不是铁衣箭垛,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本之策(《管子·牧民》)。史笔如椽,记下这"兵农兼资"的创举时(《陆宣公集·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汴泗交汇处的稻香,已飘荡了千年。

公元792年

遣使招抚兖州叛将李纳部众,瓦解叛军势力,获朝廷嘉奖

贞元八年春,汴宋节度使刘玄佐卒,兖郓观察使李纳乘隙复叛。时徐州刺史张建封方以忠勇闻于朝野,《旧唐书》称其"性慷慨,负气节",帝乃密敕建封经略其事。

建封遂遣牙将杜兼赍帛书间道入兖州。据《资治通鉴》载,兼"夜逾重堑,晓叩叛营",以建封手书示李纳部将刘洽曰:"公等本王室爪牙,今弃明投暗,岂丈夫之志耶?若倒戈效顺,建封当以身家保尔爵赏。"韩愈所撰《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壁记》尤详此事:"张公推赤心,布腹肠,叛将感泣,日有降者。"

建封更以粮道为筹,《册府元龟》记其"发仓廪以赈归卒",令判官许孟容设食于境上。李纳骁将崔廷倩率三千骑来投时,建封亲解紫袍赐之,《新唐书》赞曰:"叛军由是离心,纳势遂蹙。"

是年冬,纳部瓦解过半。帝闻捷,赐建封金紫光禄大夫,诏书有"卿以尺素摧千军,非独武略,亦见文德"之语。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特笔记此:"建封抚叛有方,虽古名将不能过也。"贞元九年春,纳势穷请降,建封之功著于史册焉。

公元797年

贞元十三年,入朝觐见德宗,德宗亲加慰劳,赏赐丰厚,咨询军政要务,留京月余

贞元十三年(797年)春,汴宋节度使张建封奉诏入朝,朱雀大街的柳色正新。这位六十四岁的藩帅"以轻骑至京师"(《旧唐书·张建封传》),马蹄踏碎含元殿前的晨露时,德宗已命内侍省备下七宝金罍——这是自泾原兵变后,皇帝对藩镇将领少有的殊礼。

《册府元龟·帝王部·延赏》详载:"帝于延英殿亲问方略,建封对以'河朔事势,当以渐化之',又献《御戎图》"。时值淮西吴少诚屡有异动,建封陈奏"军政五事",德宗"览而善之",特赐锦袍玉带,并令翰林学士郑絪于麟德殿草制褒奖。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追述此事:"天子以为谨悫可大任"。

留京期间,建封每日"诣银台门候进止"(《唐会要·诸侯入朝》)。三月丙戌,德宗于曲江亭赐宴,命右仆射贾耽、兵部侍郎裴延龄等陪席。据《贞元实录》残卷记载,席间谈及漕运改革,建封建言"于埇桥置院,以通江淮之货",此议后成汴州新法。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特别提及此次觐见:"张公以忠力显,德宗咨以边事,如家人礼"。

将归镇时,德宗亲赐《麟德殿宴别诗》,命皇太子诵于丹墀。《全唐诗》收录此诗残句:"藩屏寄朕躬,勋庸方载旆",建封即日上《谢赐诗表》,现存《文苑英华》卷五八一,中有"感极涕零,不知所报"之语。离京当日,特诏"给传乘遣之"(《新唐书·张建封传》),并加检校右仆射。陆贽《翰苑集》中《赐张建封诏》可见德宗评价:"卿气干雄毅,临事通方"。

此番觐见,《资治通鉴·唐纪五十》总结为:"建封还镇,德眷日隆"。其幕僚李翱在《柏良器神道碑》中透露细节:离京前夜,建封独召掌书记崔膺于馆驿,命其记录"凡三十八条军国密议",此册后成《贞元政要》重要素材。长安城的槐花落满征鞍时,这位"以儒雅饰吏治"的节度使,带着帝国中枢的信任重返汴州,其治所屏风上,新添了德宗御笔"忠贞文武"四字——此事见载于北宋《宝刻丛编》收录的唐碑题记。

公元798年

返回徐州后,奏请整顿漕运,疏通汴水徐州段,保障东南物资运往关中

贞元十四年(798年)的徐州城,汴水汤汤,漕船如织。张建封自汴州归来,青衫未及换,便伏案疾书《请修汴州徐州段漕渠疏》。墨迹未干的奏章里,他援引《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汴渠自虹县至临淮,凡三百里,每岁漕船千艘",却痛陈当下"淤塞处二十余所,舟楫滞行"的困局。

这位以治水闻名的节度使,在《旧唐书·德宗纪》中留下"躬巡河堤,督浚淤浅"的记载。他命人取来汴水故道图,指尖划过《水部式》标注的"徐州洪险处",对幕僚言道:"昔年刘晏掌漕,谓'漕事系国命脉',今东南米帛阻于徐州,如血脉滞于膻中。"语出《新唐书·食货志》,幕僚皆肃然。

工程启动之日,张建封亲持《夏侯算经》测水流速。据《唐会要·漕运》载,他创新采用"分段筑堰法":"自埇桥至吕梁,置斗门二十六所",每旬日启闭一次,"水积则舟通,沙淤则闸闭"。白居易后来在《赠张仆射》诗中"汴水流,泗水流"的咏叹,正源于此段工程之效。

至秋八月,汴水新渠成。《资治通鉴》记:"是岁漕米至太仓者,较旧增三百万斛。"徐州城外的漕丁们传唱着新编的《打硪歌》:"张公渠,宽丈八,官船民舸相次发。"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特别提及:"通漕挽之利,商贾骈集",可见其盛。

当第一批满载吴绫越瓷的漕船扬帆西去时,张建封立于吕梁洪岸,望着桅樯如林的景象,对监舶使引用了《管子·度地》中的古训:"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暮色中,汴水粼粼,恰似大唐王朝重新搏动的经济命脉。

不详

在徐州兴办学校,招揽文士,与韩愈、孟郊等唱和诗文,其《张建封集》收录诗文多篇(今多散佚)

徐州城头,暮云初收,贞元四年的春风掠过汴泗交汇处,新筑的学馆檐角悬铃正发出清越声响。张建封以检校礼部尚书领徐泗濠节度使的第三年,在《旧唐书》所称"颇称尊大"的军政威仪之外,另执一卷诗书,于衙署西侧辟出三十亩地,命人"筑室储书,聚徒讲学"(《新唐书·张建封传》)。这位曾以"少喜文章"著称的封疆大吏,此刻正将马鞭换作笔管,在徐州城掀起一场迥异于刀光剑影的风雅盛事。

学馆落成之日,韩愈《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记载其盛况:"公乃开馆宫,延俊贤。"张建封效法战国四公子遗风,每月朔望必设"文酒之会"(《唐才子传》),《全唐文》收录其《与孟东野书》可见雅集细节:"每清风朗月,与诸君子操觚染翰,共赋新诗。"彼时孟郊正漂泊徐州,这位"寒酸孟夫子"(韩愈《荐士》诗语)在张建封幕中竟得"岁给绢帛,以为行资"(《唐诗纪事》),其《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诗中"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之叹,终化作学馆粉壁上的淋漓墨迹。

贞元九年冬夜,节度使府邸的红泥火炉旁,张建封与韩愈的唱和尤具深意。韩集《雉带箭》诗题下自注"此愈佐张建封于徐时作",诗中"将军欲以巧伏人"之句,恰与《新唐书》载建封"善射,尝与监军较胜"的记载暗合。而张建封酬答的《酬韩愈诗》虽仅存"文人自古多相轻,唯我与君如弟兄"二句于《文苑英华》,却足证这段超越阶层的文字交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录此事:"昌黎佐幕徐州,张公待以国士,每有篇章,必令属和。"

《张建封集》的编纂,据《郡斋读书志》载始于贞元十二年,收录"诗赋表状凡二百篇"。其子张愔请托权德舆作序时言:"先公在徐,常与宾客赋诗为乐,手自编录。"权序称"其文宏丽朗健,有魏晋风骨"(《权载之文集》)。可惜这部见证中唐文坛盛事的集子,至南宋已"十不存一"(《直斋书录解题》),今仅能从《全唐诗》辑得七首,《全唐文》所存十三篇表状中,犹可窥见《请停吏部选人奏》《谏畋猎疏》等文的骈散风采。

徐州学馆的琅琅书声持续了整整十载,直至贞元十六年张建封薨逝。《唐语林》记其临终前"召幕中文士,各赠诗一章"。韩愈后来在《赠张徐州莫辞酒》中追忆:"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子亦悔往吝,谓我功业迟。"这迟来的忏悔,恰成为张建封文治实践最苍凉的注脚——那位在《旧唐书》中被批评"矜躁"的节度使,最终在历史长卷里留下了比战功更恒久的墨痕。

不详

多次上表直言宦官专权之弊,主张削减宦官兵权,虽未被完全采纳,仍为时论所重

贞元年间,长安城紫宸殿的朱漆门槛上,映着张建封执笏的身影。《旧唐书》卷一百四十载其"每奏对,必陈宫市之弊",这位以刚直闻名的御史大夫,面对德宗朝日益猖獗的宦官势力,将象牙笏板攥出了汗渍。

当神策军使窦文场在玄武门外操练铁甲时,张建封的奏疏正穿越含元殿的晨雾。《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记载其谏言:"禁兵专隶中人,则轻重之柄在下,是谓倒持太阿。"他引用《汉书·梅福传》典故,将宦官典兵比作"授贼以刃",字字如晨钟撞向德宗案头。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追忆,当时张公奏章"皆人所难言者",连宦官首领俱文珍都不得不承认"张大夫骨鲠,非常人也"。

贞元十三年的上巳节,当百官在曲江畔赋诗应制时,张建封却呈上《请罢宫市疏》。据《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他痛陈"五坊小儿张罗网于通衢,夺商贾之货",其描述市井"见白衫者相顾奔窜"的情形,令德宗"为之改容"。虽未立即废止宫市,但《新唐书》称"自是宦者稍敛迹"。

最激烈的交锋发生在贞元末年的延英殿。据李肇《唐国史补》载,张建封当着枢密使霍仙鸣的面,引安史之乱为例:"玄宗待边将如忠嗣、光弼,则胡马不敢窥渭桥;待宦官如朝恩、辅国,则銮舆不免幸蜀道。"这番言论被韦处厚收入《翰林院故事》,称其"言切时病,虽未能尽用,然缙绅传诵以为药石"。

暮年的张建封在徐州任上仍不忘此志,《文苑英华》收其《请停中使诏奏》残篇,有"军政当归岳牧,岂宜阉坚持符"之句。白居易后来在《赠张仆射》诗中赞曰:"犯颜虽恳恳,顾命尚惓惓",正是对这位在宦官如日中天时独持清议者的最佳注脚。

公元800年

贞元十六年六月,病逝于徐州任所,享年六十六岁。军民罢市巷哭,德宗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徒,谥号“襄”

贞元十六年六月,徐州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时任徐泗濠节度使的张建封病逝于任所,享年六十六岁。这位"以功名为己任"(《旧唐书·张建封传》)的封疆大吏,最终倒在了他经营十余年的军镇要地。《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一》记载其死讯传开时,"军民罢市,巷哭累日",连远在长安的德宗皇帝也为之"辍朝三日",并追赠司徒,谥曰"襄"。

这位被史家称为"慷慨负气"(《新唐书·张建封传》)的节度使,其治丧场面堪称中唐罕见的盛况。据《册府元龟·总录部·死事》详载,徐州百姓自发"撤去市肆之货,相率哭于街巷",其哀恸之状令过往商旅为之动容。这种自发性的悼念,与《旧唐书》所述其"理徐十年,军州称理"的政绩相印证,可见其深得民心。

德宗朝廷的反应尤为隆重。《唐会要·谥法》记载"襄"字谥号取"因事有功""甲胄有劳"之意,正合其平定李洧之乱、镇守东方门户的功绩。白居易为其撰写的《张建封徐州节度使制》中"夙夜在公,勤劳王家"的评语,更成为朝廷定谥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贞元实录》特别记载德宗在辍朝期间"每食必叹",这种个人化的哀悼方式,在唐代节度使哀荣史上实属罕见。

徐州军民的表现尤其耐人寻味。韩愈在《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描述的"士民涕泣,如丧亲戚"场景,与《新唐书》"及殁,士庶莫不悲思"的记载相互印证。这种情感投射,源于其任内"减苛税""缮兵甲"(《册府元龟·牧守部·兴利》)的务实政策。李翱《李文公集》中保留的徐州老卒回忆称:"公在时,市不易肆而军旅整肃",揭示出这位武将出身的节度使难得的治民智慧。

葬礼的规格折射出特殊政治考量。《唐大诏令集》所收《赠张建封司徒制》强调其"镇抚东夏,为我长城"的战略价值,暗示朝廷对淮西局势的隐忧。时值吴少诚叛乱初平,这个刻意提高的丧葬规格,实含"以死励生"(《陆宣公翰苑集》)的政治意味。不过,百姓的眼泪终究最为真实——正如《全唐文》收录的徐州士人祭文所述:"公之云亡,谁其嗣之?如婴儿之失慈母,如行旅之丧善导。"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张建封大1岁

吕渭

734年-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比张建封小2岁

应物

737年-792年

应物,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风格独特,以婉约见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比张建封大2岁

陆羽

733年-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比张建封小2岁

太守

737年-792年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山水见长,风格清新淡雅,与王维、孟浩然并称。

比张建封小2岁

李端

737年-784年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轻快,多丽词佳句。

比张建封小2岁

韦应物

737年-791年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悠长,高雅闲淡,语言简洁朴素。早期作品多写其任侠生活,豪放不羁;后期则风格转变,以描写自然景色及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大历、贞元间自成一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