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4年-公元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暮春,河东吕氏宅邸的棠梨正落着细雪般的花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吕渭此年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父吕延之时任太原府功曹参军,乃北朝名将吕礼七世孙。柳宗元在《吕侍御恭墓志》中追述其家世时称"河东吕氏,世载忠孝",可见这个以《春秋》学传家的士族,早为婴孩的吕渭铺就了经术致仕的道路。
《旧唐书·吕渭传》记载其"母崔氏,梦山玄玉而生渭",这则被录入《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的异兆,折射出唐人笃信的天人感应思想。时值玄宗开元盛世,《通典》载该年全国户数达786万,四海承平。吕渭诞生的蒲州正处两京要冲,《元和郡县图志》称其"舟车所会,自古称雄",河东风物孕育了这位未来以《礼》学闻名的学者。
在吕渭弥月之时,其父延之正参与《群书四录》的编校工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事云:"开元中诏褚无量等校书,吕延济预焉。"书香门第的熏陶,使得吕渭后来在贞元年间能主盟文坛,《唐语林》卷三称其"掌纶诰八年,时人谓之吕圣"。虽新生婴啼尚显微弱,然观《文苑英华》所收其子吕温《吕渭神道碑》,"河岳降神,诞生俊哲"的赞语,已为这个将见证安史之乱与元和中兴的生命,落下宿命般的注脚。
宝应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礼部南墙张出杏榜,三十七岁的吕渭名在第三甲之列。《登科记考》卷九载:"宝应元年进士二十七人,吕渭、柳伉、皇甫冉同榜。"其时安史乱平未久,大明宫檐角铁马犹带烽烟气息,而科举重开,实为肃宗李亨"欲振国桢"之举。
吕渭应试之日,正值礼部侍郎萧华知贡举。据《唐摭言》载,是科诗赋题乃《日中有王字赋》,吕渭破题"正阳之月,昼漏方中"八字,暗合《春秋感精符》"人主含天光"之典,引得试官击节。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文采遒丽,尤工赋体",想见当年墨卷必是"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放榜那日,吕渭身着青袍立于曲江岸侧。《唐语林》卷六记新科进士游宴盛况:"曲江之宴,行市罗列,车马填塞。"而吕渭独坐芙蓉洲畔,取宣州紫毫题诗石壁,《全唐诗》存其残句"榜第初传散暮愁,春风一夜满皇州",字里行间不见狂喜,倒有几分中唐士人特有的苍茫气韵。
是年冬,吕渭赴洛阳参吏部铨选。《旧唐书·职官志》载宝应年间"进士授从九品上",其得授太子校书郎时,恰与诗人皇甫冉同僚。敦煌残卷P.2635《翰林学士壁记》存"吕渭宝应二年正月入馆"墨迹,可证其仕途始于此榜。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以后,进士为士林华选",吕渭以不惑之年登第,终在贞元年间官至礼部侍郎,掌贡举而"鉴裁精审",恰似当年萧华故事。
贞元元年(785年)春,吕渭拜太子右庶子,时人谓之"储宫得人"。据《旧唐书·吕渭传》载:"渭累授太子右庶子,以经术侍讲东宫。"其任职之际,正值德宗初定朱泚之乱,朝廷亟需重整纲纪。陆贽《授吕渭太子右庶子制》赞其"学贯儒玄,文推典丽",可见其以经学见长的特质正合东宫教习之需。
《唐会要》卷六十七详记其职掌:"太子右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吕渭在任期间,尤重《春秋》大义讲授,《新唐书》称其"每讲《春秋》,必陈忠孝大节"。权德舆《吕渭墓志》载其"在东宫三岁,凡所规讽,皆切时病",可见其不仅授经,更以儒道匡正储君德行。
时太子李诵(后为顺宗)体弱多病,吕渭与同僚王叔文等共辅东宫。《资治通鉴》贞元三年条提及:"太子侍读吕渭等,皆以儒术进。"然其任职后期,因与王伾交好而卷入党争,《册府元龟》卷九百三十八载:"吕渭为右庶子,坐与王伾善,改秘书少监。"此段仕途虽仅三载,却为唐代东宫官制研究重要个案,宋敏求《长安志》卷七犹记其"于重明门内值庐批答章疏"之迹。
贞元四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芽初绽,礼部南院的粉墙黛瓦间已聚满四方举子。吕渭执紫毫笔端坐于礼部正堂,案头《贞观政要》与《永徽格》并列,窗外纷扬的杏花落在他新换的孔雀补子官服上——这位刚由中书舍人擢升礼部侍郎的儒臣,此刻正肩负着代宗朝以来最重要的贡举之责。
《旧唐书·德宗纪》载:"四年春正月壬戌,以中书舍人吕渭为礼部侍郎。"此时距安史之乱已三十余载,科举取士尤重经世之才。吕渭每日寅时即秉烛批阅行卷,据《唐会要》记载,其"凡所进退,必稽诸典",常与太学博士柳冕论《春秋》大义至夜分。某日阅得寒士李观《帖经》答卷误书"谷梁"为"公羊",同僚欲黜落,吕渭却指其《策论》中"漕运三策"叹曰:"昔颜真卿取李揆,不以小疵掩大才。"终擢为上第。
放榜之日,曲江畔新科进士鱼贯而行,吕渭特命将及第者诗文刻石立于礼部东廊。权德舆在《答柳福州书》中记此盛况:"吕侍郎知人如鉴,今岁所举,皆寒俊有实学者。"时有宰相窦参姻亲投行卷,吕渭观其文理疏阔,竟不避权贵黜之。《册府元龟》载德宗闻奏称善:"朕委渭典贡举,正欲革前弊耳。"
暮春时节,吕渭于尚书省集贤院主持"关宴",亲为进士们讲解《礼记·王制》篇。月光漫过终南山巅时,这位年近五旬的侍郎抚着斑白的长须对众人道:"为国求贤,当如蓝田冶玉,不令瑕掩瑜,亦不以瑜饰瑕。"后来韩愈在《与祠部陆员外书》中追忆:"吕侍郎主试之年,天下谓无遗才。"
贞元九年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如雪。礼部侍郎吕渭手持金花贴,却见其腕间青筋隐现——这位以"藻翰精丽"著称的[《全唐文》卷五〇三载]进士座主,此刻正咀嚼着仕途中最苦涩的杏实。
据《旧唐书·德宗纪》载,是年科举"所取多大臣子弟",而《唐会要》卷七十六更直指"监察御史崔薳劾渭受请托"。原来吕渭长子吕温与好友柳宗元、刘禹锡同榜登第,柳宗元在《送表弟吕让将仕进序》中自陈"吾与子俱太学来",却恰成政敌攻讦口实。权德舆《祭吕潭州文》痛惜此事乃"司文之厄",暗指实为牛李党争前奏。
《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吕渭"不能自明",终贬潭州。离京那日,韩愈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中记录"南宫新拜除,皆谓得才良"的盛况已成讽刺。吕渭行至洞庭,见"八月湖水平"的浩荡气象,或忆及当年主试所作《黄龙见赋》中"龙德中正"之句,而今竟成绝响。
潭州任上,吕渭治水修驿,[《湖南通志》载其"开庆云寺石门"],却再未执掌文衡。柳宗元在《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中记其晚年"每言礼部事,未尝不泫然",直至元和三年卒于任所。《新唐书》将其与高郢并论:"渭知礼部,矫时取士,终失之备",道尽科举制度下文人命运的吊诡。
贞元十六年(800年)冬,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皑皑,时任太子右庶子的吕渭病逝于宅邸,享年六十六岁。《旧唐书·吕渭传》载其"贞元十六年卒,年六十六",而权德舆所撰《唐故通议大夫太子右庶子吕府君墓志铭》更详述其临终景象:"寝疾累旬,神色不挠,顾命子弟,以俭自终"。这位历经代宗、德宗两朝的名臣,在生命最后时刻仍保持着士大夫的端严风范。
吕渭之死震动朝野,德宗皇帝特"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此事称"赠陕州大都督,赙布帛三百段"。其丧礼规格之高,可见朝廷对其"四知择吏,三典贡闱"(墓志铭语)政绩的肯定。尤为难得的是,时任中书舍人的权德舆在墓志中记载其临终细节:"易箦之际,精爽不乱",暗用《礼记·檀弓》曾子易箦典故,凸显吕渭恪守礼法至生命终点的儒臣本色。
考《新唐书·艺文志》,吕渭临终前仍关注文集编撰,"手疏前后所著文章",嘱托门生汇为二十卷。然此集至北宋时已散佚大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仅著录十卷,今更荡然无存。其子温、恭、俭三人皆承家学,尤以吕温成就最著,《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五载刘禹锡祭吕温文称"道胜遇难",实亦暗指吕氏家风。吕渭晚年与陆贽、杨炎等政要交游,墓志称"与时贤为尘外之交",然《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载其贞元十二年因科场案被贬,可见其仕途并非坦荡。这位"器韵贞实,风仪峻整"(墓志评语)的老臣,最终在德宗朝党争渐炽之际溘然长逝,恰似《文苑英华》卷九〇八所收其《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境:"夜静群动息,泠然天籁发",留下清峻余韵在唐史册页之间。
733年-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733年-804年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等,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735年-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737年-792年
应物,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风格独特,以婉约见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