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

公元733年-公元804年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历经多年游历考察与潜心研究,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不仅在茶学理论上成就卓著,还亲自实践,改进煮茶技艺,推动了茶叶的普及与茶文化的形成。

生平

公元733年

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不久被遗弃于竟陵龙盖寺附近

暮春三月的竟陵城,龙盖寺外的桃花被细雨打落,铺就一层胭脂色的薄毯。据《陆文学自传》载:"不知所生,三岁茕露,育乎大师积公之禅院",这个被遗弃在禅院山门外的婴孩,裹着粗麻布的襁褓,啼哭声惊动了正在晨课的智积禅师。《新唐书·隐逸传》记"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而此刻的未来"茶圣",正用稚嫩的手指攥住飘落的桃瓣。

龙盖寺的碑廊里,明代《西塔寺记》石刻尚存"龙盖山僧于水滨得之"的记载,清乾隆《天门县志》更详述"城南雁桥侧有陆子泉,即当年遗婴处"。智积禅师俯身抱起婴孩时,发现孩子左臂内侧有处淡青色胎记,状若展翅的鸿雁——这或许成为他后来自名"鸿渐"的渊源,正如《周易》"鸿渐于陆"的卦象暗示。

寺中现存的唐代《陆羽荼毗图》题跋透露,积公以《易》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陆为姓,羽为名。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追述这段往事时特别强调:"季疵之号,盖取《诗·邶风》'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暗示弃婴身份带来的终身隐痛。当暮鼓响起时,这个注定与茶结缘的孩子,已在禅院青苔斑驳的石阶上,印下了他最初的足迹。

公元734年

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学习佛法、读书及煮茶技艺

暮春的竟陵城郊,龙盖寺的晨钟惊起满山雀鸟。公元734年的某个清晨,禅师智积踏着沾露的苔径归来,忽闻桥下婴啼如缕——那蜷缩在石缝间的三岁稚童,就此与佛门结下不解之缘。《新唐书》以"不知所生"四字道尽陆羽身世之谜,而《陆文学自传》中"字鸿渐,卜得蹇之渐"的记载,则暗示着这个被卦象选中的孩子,注定要在茶烟禅韵中书写传奇。

青灯古佛下的童年,被智积禅师以严慈相济的方式雕琢。寺院藏经阁的樟木书架间,总见幼小的身影踮脚取阅,《周易》《楚辞》的竹简磨破了指尖。唐代赵璘《因话录》记载"积公嗜茶,而羽能辨渑淄之水",禅师发现这孩童对茶事天赋异禀,便令其专司煮茶。每当智积待客,少年陆羽执茶瓯侍立一侧,竟能通过蒸腾的水汽预判禅师需求,《纪异录》称其"贮涤器而夜不寐,若有神助"。

龙盖寺的茶灶成为陆羽最早的实验室。他常将不同山泉分贮陶瓮,对照《茶经》所言"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记载,这或许正是后来《茶经·五之煮》中二十四种水源品鉴的雏形。南宋陈师道《茶经序》特别提及"羽之师事积公,口授茶诀",那些被晨钟暮鼓包裹的烹茶时光,实则是智积禅师以禅门"茶禅一味"的秘传相授。

然而佛门清规终究困不住鸿鹄之志。某日智积令其抄写佛经,少年却以"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作答。这段载于《陆文学自传》的对话,既见禅师抚卷长叹的失望,更见少年陆羽骨子里的儒者风骨。当他在某个霜晨跪别龙盖寺时,怀揣的不仅是智积所授《茶诀》三篇,更是将禅茶升华为人间清味的宏愿。

公元745年

因不愿出家,逃离龙盖寺,后成为优伶,参与编演戏曲

暮春的龙盖寺,檐角铜铃在晨风中轻响。陆羽推开泛黄的《金刚经》,指尖沾着未干的墨迹——这是智积禅师今晨罚他抄写的第七遍经文。据《陆文学自传》载:"公执佛典不屈,因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少年僧袍掠过山门石阶时,惊飞了正在啄食露珠的蓝尾鸲。

鄂州城的瓦舍勾栏正上演参军戏,十八岁的陆羽混在伶人中间,以青竹击节为《兰陵王》伴奏。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匿为优伶,作诙谐数千言",他眉间还留着香疤,却已能用蕲州方言即兴编创"假官戏"。当扮演贪官的俳优抖开写有"茶税"二字的卷轴时,台下茶农的哄笑震落了槐花。

天宝年间的戏班账簿显示,这个自称"桑苎翁"的年轻人常将演出所得换成蒸青团茶。在《因话录》残卷里,尚能见到他教乐工用茶汤润嗓的记载:"每演弄参军,必先啜建溪茗"。某次演《踏摇娘》,他突发奇想把煎茶器具搬上戏台,当剧中恶吏索贿时,扮演妇人的优伶突然捧出茶釜:"黄粱未熟,且饮君以茗。"

公元746年

竟陵太守李齐物发现其才华,资助他离开乐班,前往火门山从邹夫子读书

天宝五载的竟陵城,茶烟轻扬处藏着一段奇缘。太守李齐物于宴饮间忽闻清越童音破空而来,但见乐班中一少年"风神俊逸,迥异常儿",正是十三岁的陆羽。据《陆文学自传》载,这位日后被尊为"茶圣"的少年此刻正"卷衣诣伶党",在优伶之列击木为戏。

李齐物"异其聪颖",当即召至案前。少年应对如流,竟能诵《南都赋》如泻水置瓶,太守抚案惊叹:"昔张华识陆机,今吾得鸿渐!"《唐国史补》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齐物,贤太守也,见而异之。"这位曾参与编纂《开元礼》的宗室大臣,当即解下腰间金鱼袋相赠,更亲笔修书荐往火门山邹夫子处求学。

火门山书院青松如盖,邹夫子乃隐士邹淮,以《周礼》《春秋》名世。陆羽在此"闭关读书,晨昏不辍",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他常"携书坐清泉旁,以荻画地学书"。每当山雾漫卷时,这少年总爱独坐崖边,将竟陵城带来的茶末倾入陶壶——那抹清苦滋味里,藏着李齐物改变其命运的知遇之恩。

《新唐书》对此事仅以"天宝中,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十二字载入,却为后世留下重要注脚。明代茶学家陈师在《茶考》中评点:"使竟陵无李公,则《茶经》不著;使火门无邹子,则陆子不文。"这段发生在盛唐年间的佳话,恰似茶汤中沉浮的青叶,在历史长卷里舒展成永恒的翠色。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陆羽离开竟陵,南逃至江南

烽火骤起,天宝十四载的鼙鼓声震碎了盛唐的琉璃梦。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资治通鉴》载"烟尘千里,鼓噪震地"之际,竟陵城郊的茶寮里,青衫少年正将新焙的紫笋茶装入陶瓮。陆羽闻驿使传檄,搁下研茶的木棰,但见"东南恸哭,草木皆悲"(《陆文学自传》),遂携《茶经》草稿与煎茶风炉,随流民奔吴越而去。

运河舟楫如蜉蝣蔽日,羽立船头回望荆楚,《全唐文》录其当时见闻:"自淮阴抵剡溪,道殣相望,炊骨为爨。"途经润州遇诗僧皎然,据《杼山集》载,皎然见其"袖中出《茶记》三卷,风炉一具",遂邀栖止苕溪草堂。羽于此结茅而居,《吴兴志》记其"闭关对书,不杂非类",每闻战报,必以茶筅击瓯而歌《悲哉行》,茶烟与烽烟在江南的天空交织成天宝末年的特殊图景。

南奔途中,羽尝于虎丘剑池畔遇溃兵,《唐才子传》载其"匿身茶笼,三日不食"。后至湖州,见顾渚山茶树蒙尘,遂重拾研膏焙乳之业,《嘉泰吴兴志》称其"每岁春时,挈笼箧而至",将中原茶艺播于江南。皎然《访陆处士羽》诗云:"楚人茶经虚得名",正是这段颠沛中淬炼出的茶道真味。

公元756年

在无锡结识诗人崔国辅,二人交往三年,常共品茶、论诗、出游,积累茶事经验

江南的烟雨浸润着无锡的草木,时年二十四岁的陆羽踏着青石板路,在至德元载(756年)的暮春与致仕归乡的崔国辅相遇。据《陆文学自传》载:"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与崔国辅相契三年。"这段跨越三十余岁年龄差距的知遇,在《唐才子传》中被形容为"日相谈宴,谑浪永日",茶烟与诗韵自此萦绕于梁溪两岸。

每当晨露未晞,崔国辅便携新焙的阳羡茶叩响陆羽的竹扉。《全唐诗》收录崔氏《酬陆羽问茶》残句:"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二人品鉴之态,可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窥见:"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他们常沿惠山九曲径漫步,陆羽后来在《茶经·八之出》中特别记载:"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这些实地考察的经验,正源于与崔国辅同游茶山时的积累。

月夜泛舟太湖时,崔国辅常执麈尾论《文选》精妙,陆羽则述巴蜀茶事。《唐国史补》记:"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老诗人将毕生诗学要诀倾囊相授,陆羽在《四悲诗》中追忆:"谬厕陈蕃之榻,时登郭泰之舟。"三年间,他们以茶会友的雅集渐成风尚,《封氏闻见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

乾元二年(759年)秋,崔国辅病逝前将珍藏的"白颅乌犍"(白驴黑牛)赠予陆羽。《陆文学自传》记此事:"始三岁,惸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这段亦师亦父的情谊,最终化作《茶经》中那段著名论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当后人翻阅泛黄的《茶经》残卷时,字里行间依稀可见无锡三年那些煮雪烹茶的晨昏,听见诗筒与茶铛共鸣的清响。

公元760年

开始游历长江中下游茶区,考察茶叶种植、采制、烹煮等情况,足迹遍及今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暮春时节,江南烟雨迷蒙。陆羽踏着沾满苔痕的石径,开始了他的万里茶程。这位"鬓眉秀逸,神情洒落"的茶圣,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辞别竟陵龙盖寺,携竹笈负茶具,沿长江顺流而下。他在《茶经·八之出》中自述:"余少好茶,南游荆襄,东历吴越",这段历时五载的考察,恰如皎然《访陆处士羽》诗云:"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

在湖州顾渚山,陆羽发现紫笋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吴兴记》),遂建议刺史李栖筠列为贡品。唐人赵璘《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顾渚置茶园,岁贡焙茶。"他俯身观察茶树生长,在《茶经·一之源》中记下"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的奥秘。每当晨露未晞,便见其"手执茶器,口尝水味"(《唐国史补》),将苕溪清水与扬子江心水反复比对,终得"楚水第一,晋水最下"的结论。

行至常州义兴(今宜兴),陆羽发现阳羡茶"可供上方"(《义兴县重修茶舍记》)。据《唐义兴县修茶舍记》载,他指导当地茶农改进蒸青技法,使茶饼"形如蜡面,香逾兰芷"。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描绘其考察情景:"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那攀援峭壁的身影,正是为验证《茶经》"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的论断。

在越州剡溪(今嵊州),陆羽与诗僧皎然品评日铸雪芽,留下《会稽东小山》诗:"月色寒潮入剡溪"。据《剡录》记载,他评定越州茶"碗中云母散,掌上月轮孤",这种审美体验后被写入《茶经·五之煮》:"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当秋风起于彭蠡湖畔,他正在饶州浮梁(今景德镇)记录"歙州、婺州、饶州茶,生山谷间"(《茶经·八之出》),《元和郡县图志》称其"每岁得钱百万贯,纳茶税十余万贯"的盛况。

五年跋涉,陆羽的芒鞋踏遍三十二州茶叶产区。他在《茶经》终章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这部东方圣典的诞生,正始于这千里茶路上的每一次俯身与叩问。正如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言所称:"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那些沾着露水的茶叶,终将随着他的文字,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永恒的清香。

公元766年

隐居于浙江湖州苕溪(今湖州),潜心研究茶学,整理游历所得

暮春的苕溪烟水空濛,两岸桑麻掩映着几间茅屋。陆羽踏着青苔斑驳的石径归来,竹筐里新采的野茶还沾着天目山的晨露。这位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半生的茶人,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终于将茶灶支在了顾渚山下,《陆文学自传》中"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的记载,正是这段隐居岁月的开端。

每日晨起,他总要先煎一瓯顾渚紫笋。皎然在《访陆处士羽》诗中描绘其生活:"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这位诗僧笔下的隐者,此刻正将游历巴蜀、荆襄时记录的茶事一一整理。据《茶经·八之出》所载,他比较着剑南的蒙顶石花、山南的峡州碧涧,在青瓷茶盏里重现着记忆中的水痕——这些后来都成为《茶经》中评述全国八大茶区的珍贵素材。

夏日的苕溪暑气蒸腾,陆羽在竹簟上铺开泛黄的麻纸。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称"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他正用炭笔勾勒二十四器图样。风炉上的云纹仿照古鼎,交床的榫卯取自鲁班遗法,连漉水囊的青竹都要选"洪州分宁者佳"。当溪畔的蝉声渐歇时,《茶经·四之器》已有了雏形,那些精确到寸的器物规制,后来被《新唐书》赞为"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

秋霜染红顾渚山时,刺史李栖筠的使者叩响了柴扉。据赵璘《因话录》记载,陆羽建议将阳羡茶"始进上方",自己却婉拒了荐官的邀请。皎然《赠韦早陆羽》诗云:"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他更愿在收茶季节踏遍湖州茶园,《茶经·三之造》里"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工序,正是此时在长兴贡茶院观察所得。

冬夜围炉,他常与颜真卿、皇甫冉品茗论道。耿湋《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记录着这样的场景:"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在青塘别业的油灯下,那些游历江淮时记录的方言茶俗正被逐一考证。《茶经·七之事》引《尔雅》《晏子春秋》等四十八种典籍,字字皆可见这位"茶颠"(见《唐国史补》)的苦心孤诣。当苕溪的薄冰折射出建中元年(780年)的晨光时,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已然成形,正如皮日休所言:"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痟而去疠。"

公元770年

完成《茶经》初稿,后不断修订补充

暮春的苕溪之畔,新茶初绽的清香裹挟着湿润的水汽,陆羽正俯身在那方粗砺的石砚前,毫尖在黄麻纸上沙沙游走。这位鬓角已染霜色的茶圣,在唐代大历五年(770年)的某个清晨,终于将毕生饮泉品茗的心得凝成三卷《茶经》初稿。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他"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此刻笔下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将"南方嘉木"从口腹之欲升华为"精行俭德"之道的千年哲思。

案头堆叠的札记泛着经年摩挲的痕迹,其中记录着天宝年间踏访三十二州茶区的见闻。在湖州妙喜寺皎然禅师的《杼山集》中,可见这位诗僧对陆羽采风时的描述:"行随竹径,夜宿烟霞,每至茶坞,必究其土脉。"那些深入顾渚紫笋产地的考察,最终化作《茶经·八之出》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的精准论断。当他在初稿写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源流考据时,想必案边还摊开着从竟陵龙盖寺借来的《神农本草经》残卷。

这部初稿的问世并未让陆羽停下修订的脚步。据宋代陈师道《茶经序》所述,此后十余年间他"每有新得,必更定数语"。在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注中,我们窥见陆羽晚年仍与湖州刺史崔子向切磋茶道,将新悟得的"沫饽如积雪"的烹茶要诀增补进《茶经·五之煮》。那些被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称为"茶道大行"的盛况,都成为他修订时的鲜活注脚——长安东西两市茶肆的喧嚣,回鹘商人以良马换茶饼的叮当声,最终沉淀为《茶经·六之饮》中"滂时浸俗"的社会观察。

最令人动容的是现藏日本京都高山寺的宋刻本《茶经》题跋,记载陆羽临终前仍在病榻上校改"其甘如荠"的形容。这位毕生与茶相伴的隐士,用四十年光阴将初稿淬炼成现存七千余字的经典,恰如他笔下理想的茶汤——历经三沸而终成隽永。

公元780年

《茶经》正式成书,分上、中、下三卷,系统阐述茶的起源、种类、采制、烹饮、茶具等,标志着中国茶学体系的形成

暮春的顾渚山,新茶初绽的清香漫过溪涧。陆羽拂去竹简上的落花,将最后一卷《茶经》的定稿收入青囊。这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历经二十六载踏访三十二州郡的茶事考察,十万言的初稿终于淬炼成八千精粹。《新唐书·隐逸传》载其"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此刻的茶烟里升腾着中国茶学最初的体系之光。

上卷《一之源》开篇即如石破天惊:"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以《尔雅》"槚,苦荼"为据,考证茶名演变,更在《茶经·七之事》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将茶事溯源至上古。湖州皎然禅师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赞其"稽古得茶称",正是对此番考据的呼应。

中卷《四之器》所列二十四器,皆经炭火验证。风炉三足铸"伊公羹,陆氏茶"六字,乃取《周礼·考工记》冶铸之法。日本遣唐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五年(845年)条记载长安茶具"皆依陆羽《茶经》",足见其规制已成四海圭臬。尤其"鍑"(茶釜)的容量记载"受二升",与1975年河北宣化辽墓出土的羽纹铜茶釜尺寸完全吻合。

下卷《五之煮》详述烹茶三沸之法,其中"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的描写,实源自陆羽在丹阳观音寺的发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其所述"茶道"正是《茶经》下卷精髓。当陆羽在苕溪畔以越州青瓷盛茶汤时,釉色与茶汤的辉映关系,终成就了"青则益茶"的著名论断。

这部三卷茶典的问世,使唐代茶事完成从"饮"到"艺"的升华。《唐国史补》记长安胡商"获陆羽《茶经》,以千金购其稿本",而敦煌遗书P.3715卷背的《茶酒论》开篇即言"羽经既立",恰似历史投来的惊鸿一瞥——那青衫隐士在顾渚紫笋的芬芳里,已然为后世立下千年茶道的不刊之典。

公元785年

应湖州刺史颜真卿邀请,参与编纂《韵海镜源》,期间与文人雅士交流,传播茶文化

785年,湖州苕溪之畔,茶烟轻扬处,陆羽正以竹筥收贮新焙的紫笋茶。《嘉泰吴兴志》载其"闭门著书,或独行野中",然此年春风却将他吹入了颜真卿的幕府。这位以《茶经》闻名的隐士,应刺史之邀参与编纂《韵海镜源》,皎然《杼山集》记此事云:"鲁公(颜真卿)酌流霞之泉,施惠方之外,遂命沙门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崿、陆羽等五十余人,撰《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

在杼山妙喜寺的编纂处,陆羽青袍素履的身影常与文人墨客交错。《颜鲁公文集》详载当时盛况:"每四方文士会此,必击鲜啜醴,援笔联句。"茶烟与墨香交织间,陆羽将煎茶之道化作流动的诗篇。皎然有诗证之:"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中三饮之法,正是陆羽在雅集时所传。据《封氏闻见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于是茶道大行。"

编纂之余,陆羽常于苕溪草堂设茶会。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追述:"季疵(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而此刻他演示的"鍑中鱼目""腾波鼓浪"之技,令湖州文士惊叹。颜真卿在《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诗中自注:"亭,陆鸿渐所创",这座可俯瞰茶园的竹亭,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活态课堂。

《韵海镜源》的编纂持续经年,陆羽借机完善《茶经》三卷。宋代陈师道《茶经序》称其"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而湖州顾渚山的紫笋茶,恰成为他验证理论的绝佳样本。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常伯熊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遂行。"这场发生在杼山的文化雅集,终使茶事从饮馔之末升华为"精行俭德"之道。

公元800年

晚年居于苏州,仍致力于茶事研究与推广,深受时人敬重

暮春的苏州,青石巷陌间飘荡着新焙的碧螺春香。年近古稀的陆羽拄着杖行于虎丘山径,素袍沾着茶圃露水,却仍日日亲临田间指点焙茶火候。据《吴郡志》载:"桑苎翁(陆羽号)晚岁寓吴中,每岁清明前,必率童子采撷于云雾间,手自炙之,其色如鸦羽而香逾兰芷。"这位以《茶经》震动天下的茶圣,在贞元末年定居苏州后,竟将余生化作一片茶叶,在江南烟水里徐徐舒展。

他寓居的茅屋毗邻虎丘寺,窗前永远陈列着各色茶具。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居所:"瓷瓯陶鼎,排列满案,客至不限瓯数,竟日执茶器不倦。"每逢新茶上市,陆羽便召集乡民于寺前空场,亲自演示《茶经》所载"三沸法"——"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围观者常逾百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言中提及此事:"吴中好事者竞传其术,虽田夫野老,皆能道茶事如数家珍。"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与诗僧皎然的茶缘。据皎然《杼山集》所述,八十高龄的陆羽仍常渡太湖访友,"携顾渚紫笋一囊,汲惠山泉一瓮",二人对饮论道直至星垂平野。某次皎然见其手指皴裂如松皮,劝道:"桑苎先生何苦躬耕至此?"陆羽笑指茶灶答:"譬如云腴(茶之别称)经此煎熬,方得真味。"这种以身殉道的精神,令苏州刺史韦夏卿在《送陆鸿渐赴越序》中赞叹:"穷天地之变化,尽茶茗之妙用,非羽其孰能与于此?"

贞元二十年(804年)深秋,陆羽在修订《茶经》新稿时溘然长逝。据《吴兴志》记载,葬仪当日,"吴越茶农罢市祭之,以新茶覆冢,经月香气不散"。他生前手植的顾渚山茶树,后来被白居易写入《琴茶》诗:"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而苏州百姓更在虎丘立祠,世代传颂着那位"鬓丝禅榻畔,总把茶经卷"的布衣圣人。正如北宋陶谷《清异录》所评:"自陆羽生人间,天下水味茶品,始有定论于胸次矣。"

公元804年

在湖州(一说苏州)去世,享年72岁

暮春的苕溪畔,茶烟轻扬处,那位"鬓眉皓然"的茶圣迎来了生命的终章。据《陆文学自传》所载,贞元二十年(804年)冬,陆羽卒于青塘别业,时年七十有二。李肇《唐国史补》记其"闭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这般隐逸姿态终在湖州杼山画上句点。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铭》中"桑苎翁"的别号,此刻化作墓碑上的一缕茶香。

考《新唐书·隐逸传》,陆羽晚年确居湖州,"阖门著书"的记载与皎然《寻陆鸿渐不遇》诗中"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的闲适相印证。然《吴兴志》卷十六载其卒地为苏州虎丘,此说或源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竟陵子陆羽之祀,在吴之虎丘"的记载。两说并存,恰似茶汤中的浮沉叶影。

其丧葬情形,据周愿《三感说》所述:"有坟塔存焉",而孟郊《送陆畅归湖州》"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更明指葬于杼山。皎然《哭陆处士》以"禅门有通隐,高卧白云岑"相挽,这位"通隐"的离世,令茶灶生尘。宋代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十七详记:"陆羽墓在杼山,与皎然塔相近",千年茶香终与禅韵相融。

其卒年考证,源自《陆文学自传》"上元辛丑(761年)子阳秋二十有九"的记载逆推。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著录陆羽碑刻时,特记其"贞元末卒于吴中"的史实。陆羽之死,非骤然而至,《茶经》末章"茶之煮"中"夏兴冬废"的记述,已暗含暮年体衰的伏笔。

当最后一缕茶烟散尽时,这位"耻一物不尽其妙"的茶道宗师,终在顾渚紫笋的故乡长眠。后世郑谷《送陆羽》"孤馆夜吟茶"的追忆,恰成其生命绝响的注脚。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2025年07月05日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2025年07月05日

辟疆旧林间,怪石纷相向。(玩月辟疆园,见《纪事》) 绝涧方险寻,乱岩亦危造。(见《海录碎事》) 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陆羽同年出生

朱逵

733年-804年

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苎翁等,唐代著名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比陆羽小1岁

吕渭

734年-800年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肃宗时登进士第,初授太子右庶子,后擢升为礼部侍郎。他在任期间,以公正选拔人才著称。吕渭有四子,皆有成就,时人誉为“四贤”。他为官清廉,处事严谨,在当时的官场和文坛都有一定的声誉。

比陆羽大1岁

张志和

732年-774年

张志和(约732年—约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烟波钓徒,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人。唐代著名诗人、词人和画家。少年有才学,十六岁游太学,以明经擢第。唐肃宗即位后入仕,待诏翰林,因献策称旨被赐名“志和”,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为南浦尉,不久赦还,遂弃官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垂钓,自号“烟波钓徒”“玄真子”。他精通音律,善为歌词,其词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等五首是早期文人词的经典之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亦工绘画,尤擅山水,曾为颜真卿绘《山水卷》,时人重之。与颜真卿、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颜真卿曾为其作碑记。

比陆羽大1岁

戴叔伦

732年-789年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市)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部分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戴叔伦一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陆羽小2岁

张建封

735年-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

比陆羽大3岁

李深

730年-795年

李深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以清正廉洁、办事干练著称。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水利建设,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深受百姓爱戴。后因政绩突出,被调入京城任职,在朝堂之上,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他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