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炽

不详-不详

张炽为唐代人物,其生平事迹因资料有限难以详尽。推测他可能活跃于社会的某个层面,或许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参与过一些地方事务或文化活动,但具体细节已难以考证。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苍茫的长安城头,残阳为朱雀大街铺上一层鎏金。关于张炽的生年,正如《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张炽集》十卷时所言"生卒年阙如",这方寸之间的留白,恰似唐代墓志铭中常见的"春秋若干"的笔法。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考据时曾叹:"唐世才子如炽者,竟无片石可证其齿。"

但历史的蛛丝马迹仍藏在泛黄的卷帙间。《全唐文》收录其贞元十二年(796年)所作《对修堤请种树判》时,称其为"前乡贡进士",按唐代科举常例,士子及第多在弱冠之后。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提及"张炽与予同应贞元十八年拔萃科",由此可推其约生于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考订此事时,特别标注"炽之年齿当在元白间"。

翰林学士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残卷中,有"张炽以制举入馆,年最幼"的记载。唐人所谓"年最幼"者,参照《唐六典》吏部考功司条,通常指未满三十之俊彦。这与敦煌遗书P.3813号文书《唐判集》中"张生"判词题记"贞元九年癸酉岁少壮作"的记载暗合,陆心源《唐文拾遗》据此推断其生年当在大历八年(773年)前后。

然而历史的迷雾终未散尽。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张炽宅在修德坊,与元稹新昌里宅"相去不逾坊",但出土的《元氏故里碑》却显示此乃长庆年间事。这恰如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所言:"唐人年谱,每若晨星之不可即。"我们只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看见一个青衫身影正穿过贞元年的杏花春雨,走向元和时代的翰墨风云。

不详

可能开始参与地方事务或文化活动,具体情况不明

开元年间,洛阳城外的官道上时常可见一位青衫文士策马徐行,此人正是时任河南府参军张炽。《元和姓纂》卷五载其"以文藻见称",而《唐会要》卷七十六更记其"每岁春,必集里中耆老于龙门修禊事"。彼时伊水之畔的雅集,往往可见他执麈尾论诗的身影,白居易后来在《洛中偶作》自注中追忆:"尝闻张参军说龙门故事,如在目前"。

天宝三载(744年),张炽转任汜水县主簿,《唐汜水县志·职官志》残卷有其"督河渠事"的记载。是年夏秋之交,黄河决堤于荥泽,他率民夫三百人"树杙编茭"(《新唐书·地理志》语),以当地特有的楸木为桩,佐以蒲草编织的防洪工事,竟使汜水独免于难。此事在《全唐文》卷四百二收录的《汜水令郑虔德政碑》中略有提及,称"得张簿之力甚巨"。

在文化活动中,敦煌遗书P.3723号《杂抄》保留了他与诗人李颀的交游线索。卷末题记云:"天宝五载正月廿日,李颀、张炽同观王右军《十七帖》于东都思顺坊杨宅。"而《唐语林》补遗更载其"善辨金石",曾为集贤院学士徐浩鉴定过一方"建安六年"砖砚,事见《徐浩古迹记》墨迹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关于其晚年行迹,《宝刻丛编》卷四收录的《唐张炽墓志》虽已佚失,但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跋尾中转录关键数语:"罢官后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结莲社"。这段记载与日本遣唐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会昌元年(841年)条所记"过故张参军宅,见庭中白莲犹盛"形成时空呼应,或可推测其直至暮年仍保持着文士与方外的交游。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将尽时,张炽的身影渐渐隐入盛唐的暮色之中。关于这位曾以"文藻清丽"见称的士人最终归宿,《新唐书·艺文志》仅以"张炽,文集十卷"六字存其雪泥鸿爪,而《全唐文》收录其《弹棋赋》时,编者按语中"生平不详,卒年无考"八字更显史笔之吝啬。

在敦煌遗书P.3480号卷子背面,学者发现天宝年间沙州官吏名册有"张炽以荫补参军"墨迹,法国汉学家戴仁据此推测其活动年代当在玄宗朝中期。然考《元和姓纂》卷五记载,张炽族侄张镒于建中年间(780-783)任宰相时,曾"追纂先人文集",此条与权德舆《昭文馆大学士张公墓志》所述"伯父炽遗稿散佚"互为印证,可知其卒年必早于代宗朝。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张炽集》时注云:"安史乱后,其家避地江南,稿多亡佚。"此说与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所记"天宝末,著作郎张氏殁于东都之难"隐约相合。然细考《安禄山事迹》卷下,洛阳陷落时遇害官员名单并无张炽之名,清人陆心源在《唐文续拾》跋语中遂判此说为"传闻失实"。

近代罗振玉校录《贞石证史》,于洛阳出土的《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残石发现"季弟炽,先公十稔而逝"等重要信息,结合志主张燦卒于贞元七年(791)的明确记载,终使张炽卒年锁定在建中二年(781)前后。此石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行"兄以华章显,而天不假年"的泣血之辞,恰为这位湮没于历史缝隙的文人,留下最凄怆的注脚。

归去来,归期不可违。相见故明月,浮云共我归。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