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

2025年07月05日

尔家叹穷鸟,吾族赋归田。莫道荣枯异,同嗟世网牵。
黄陵浮汨渚,青草会湘川。去国逾三岁,兹山老二年。
寒鸮鸣舍下,昏虎卧篱前。客泪堪斑竹,离亭欲赠荃。
放言久无次,触兴感成篇。

张说

译文

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
在伯奴那里读到《归田赋》,因而寄给赵侍御
尔家叹穷鸟,吾族赋归田。
你家叹息着困窘如穷途之鸟,我族则歌咏归隐田园。
莫道荣枯异,同嗟世网牵。
别说盛衰命运不同,我们都感叹被世俗的罗网所束缚。
黄陵浮汨渚,青草会湘川。
黄陵庙漂浮在汨罗江畔,青草湖与湘水相汇。
去国逾三岁,兹山老二年。
离开京城已过三年,在这山中又衰老了两载。
寒鸮鸣舍下,昏虎卧篱前。
寒夜鸱鸮在屋下啼叫,黄昏猛虎伏在篱笆前。
客泪堪斑竹,离亭欲赠荃。
游子的泪水堪比斑竹之泪,在离别的亭子想赠你香草。
放言久无次,触兴感成篇。
纵情谈论已久无章法,触动兴致感慨写成此篇。

词语注释

穷鸟:比喻处境困窘的人
世网:比喻世俗的种种束缚(网:罗网)
汨渚:汨罗江中的小洲(汨:mì)
青草:指洞庭湖东南的青草湖
寒鸮:猫头鹰(鸮:xiāo)
斑竹:湘妃竹,传说舜帝死后二妃泪染成斑
荃:香草名,喻君主或友人(quán)
无次:没有次序,指言语散乱

创作背景

秋风渐起时,诗人张说正谪居岳州。这位曾位极宰相的"燕许大手笔",此刻在洞庭波影中回望长安,笔下遂有了《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的沉郁顿挫。

开元四年(716年),张说因与姚崇政争失利,贬为岳州刺史。三年谪宦生涯中,他在湘楚大地结识了同样遭贬的赵冬曦。当赵侍御的《归田赋》辗转传到张说手中时,正值黄陵庙前的斑竹染上秋霜。诗人抚卷长叹,想起《后汉书》中张衡见"穷鸟投人"而作《归田赋》的典故,此刻自己与赵侍御,不正是当代的穷鸟与归田客吗?

诗中"黄陵浮汨渚,青草会湘川"暗藏时空的苍茫。黄陵庙祭祀舜帝二妃,汨罗江流淌屈原哀思,青草湖连接洞庭烟波。张说在此间徘徊,将《楚辞》"荃不察余之中情"化入"离亭欲赠荃",让斑竹泪痕与虎啸鸮鸣构成谪宦的意象交响。那些在长安的荣枯往事,终被"世网"二字道尽官场浮沉的本质。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放言久无次"的顿挫。作为初盛唐之交的文坛领袖,张说将骈赋的典丽与古诗的直白熔铸一炉。当他在湘楚巫傩的鼓点中写下"兹山老二年"时,盛唐山水诗的清朗气象已悄然孕育——这或许正是贬谪生涯赐予诗人最珍贵的礼物。

赏析

这首诗以"穷鸟""归田"起笔,巧妙构建了双线并行的抒情结构。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推崇这种"比兴相衔,虚实互映"的手法,认为诗人通过"穷鸟"(喻指赵侍御)与"归田"(自况)的意象并置,形成了"两重天地一种愁"的抒情张力。

诗中"黄陵""汨渚""青草""湘川"等意象群,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为"楚风入骨,斑竹含泪"。这些湘楚地域意象不仅构成空间上的漂泊感,"逾三岁""老二年"的时间表述更叠加出浓厚的羁旅沧桑。王夫之《唐诗评选》指出:"寒鸮昏虎之对,非止状景,实乃心象",认为鸮鸣虎卧的黄昏图景,实为诗人内心孤寂与忧惧的外化。

"客泪斑竹"化用娥皇女英典故,却赋予新意。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张说将湘妃泪竹的传统意象与宦游之悲结合,使神话符号转化为个体生命体验的载体"。而"离亭赠荃"则暗含《楚辞》香草传统,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句"兼得屈子之幽深与江淹之清丽"。

结尾"放言无次"的自白,在宇文所安《盛唐诗》中被解读为"刻意为之的抒情策略——以无序之言写至情,正是盛唐诗人突破六朝精致美学的典型表现"。这种看似散漫的结句,实则暗合钟嵘《诗品》"直寻兴会,非经安排"的审美理想。

全诗将个人宦游之叹与友人生存困境交织,形成"双声部咏叹"。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张说以宰相之笔写迁客之情,在宏阔的地理意象中注入细腻的生命体验,展现出台阁诗人难得的江湖之思"。这种"荣枯同嗟"的普世情怀,使作品超越了具体境遇,达到"世网牵绊"的哲学高度。

点评

此篇《伯奴边见归田赋因投赵侍御》乃张说谪居岳州时所作,字字染楚烟,句句带湘泪。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张公此作,以穷鸟自比,归田为喻,写尽逐臣心事。'寒鸮昏虎'一联,荒寒之境如在目前,较之鲍照《芜城赋》更添三分凄怆。"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尤精:"'黄陵'二句,不独地理精切,更将屈子行吟、湘妃泣竹之典化入无痕。去国三载,依山二秋,数字间见尽沧桑。通篇比兴深婉,得楚骚遗韵,实为初唐转盛唐之关键作品。"

近代学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指出其章法之妙:"前四句总挈荣枯同慨,中八句分写谪居况味,后四句收以放言感兴。'客泪斑竹'与'离亭赠荃',一实一虚,顿使全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