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天德平无外,关门东复西。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张说

译文

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奉和皇帝之命,以潼关为题应制赋诗
天德平无外
皇恩浩荡,天下太平,无远弗届
关门东复西
潼关城门向东又向西
不将千里隔
若不想让千里之遥成为阻隔
何用一丸泥
又何必用那一小团泥丸来封堵

词语注释

奉和(fèng hé):臣子奉命与皇帝的诗作相和。
圣制(shèng zhì):皇帝所作的诗文。
潼关(tóng guān):古代著名关隘,位于今陕西潼关县。
天德(tiān dé):指皇帝的恩德。
一丸泥(yī wán ní):比喻极小的力量或事物。典出《后汉书》,形容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创作背景

潼关雄峙秦晋豫三省要冲,自古为"三秦锁钥"之地。唐开元年间,玄宗巡幸东都洛阳,途经此军事重镇时,亲制《潼关口号》以彰天威。张说时任中书令,奉诏应制此诗,实为盛唐时期"文治武功"交相辉映的典型例证。

诗中"天德平无外"暗合开元盛世"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恢弘气象。据《旧唐书·玄宗纪》载,是岁"突厥、契丹、奚等蕃酋长各率部落内属",诗人以"关门东复西"的宏阔视角,将潼关地理屏障转化为王道教化的象征。"一丸泥"典出《东观汉记》隗嚣据陇之典,张说反用其意,既赞潼关天险之固,更彰大唐"怀柔远人"的统治智慧。

此作诞生于开元十三年(725)玄宗泰山封禅前夕,正值唐朝国力巅峰。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其应制诗既恪守"天子临轩赐侯印"的颂圣传统,又以"不将千里隔"的胸襟,折射出盛唐文人特有的文化自信。潼关城堞上的日月,此刻映照着的不只是山河形胜,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高。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潼关的壮伟气象,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家气度。诗人通过"天德平无外"的开篇,将潼关的险要地势与王朝的德政相联系,赋予地理要塞以政治意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气象宏阔,得山河之助",点明了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国家意志相融合的艺术匠心。

"关门东复西"的描写极具空间张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五字写尽关隘形胜",通过东西走向的延展性描写,既展现了潼关横亘中原的地理特征,又暗喻着大唐疆域的辽阔无垠。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盛唐应制诗"既见物象,又显皇威"的典型特征。

后两句运用典故与反问的修辞,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不将千里隔"化用《史记》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此等句法,最见唐人手段,寻常典故翻出新意。"末句"何用一丸泥"的反问尤为精妙,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解析道:"以诘问收束,使全篇雄浑之气更添峻拔之势。"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地理意象的层层推进,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赞赏这种"即景生情,因情见志"的创作手法,认为诗中既包含着对险要地势的惊叹,又流露出对王朝实力的自信。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进一步阐释:"这种将地理屏障转化为精神象征的写法,体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空间意识和时代精神。"

全诗以二十字之精炼,构建起宏大的艺术空间。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总结道:"其气象之雄,立意之高,非寻常应制之作可比。"这种将地理书写与国家叙事完美结合的艺术成就,使该作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应制诗气度恢宏,以潼关雄隘起兴,尽显盛唐气象。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十字,化用《东观汉记》隗嚣'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典故,而反其意用之,既见天子怀柔之德,复显关河形胜之要,可谓熔铸经史,妙合无垠。"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尤赏其立意:"首句'天德平无外'五字先声夺人,将帝王一统山河的胸襟具象为关门开阖之景。后二句设问自答,以'丸泥封关'之小反衬'德化天下'之大,虚实相生处暗藏讽喻,正是应制诗中难得的风骨。"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其章法之妙:"此诗二十字中三转其意,由'天德'之虚转入'关门'之实,复由'千里隔'之远收束于'一丸泥'之微,尺幅之间具万里之势,足见王维'诗中有画'技法对后世应制诗的影响。"